量步北京:夜行西四
傍晚,出了西四地铁D出口,迎面就是羊肉胡同。羊肉胡同东西走向,连接太平桥大街与西四南大街。这是一条自元大都时就有的胡同,是元大都三大闹市之一。
往西一走,就是地质礼堂了,开心麻花的根据地之一,喜欢看话剧的有福了。
整条羊肉胡同相对较宽,两边的古树如盖,合拢在一起,行人感到凉爽惬意。
接近胡同的尽头,有一家文史书店,假期的时候,可以考虑带孩子来看看。
上了太平桥大街向南,寻觅留题迹胡同,这是一条消失的胡同。现在是这个样子了......
留题迹胡同在解放前叫“牛蹄筋胡同”,西口与顺承郡王府之间过去有一条小河,水流潺潺很有诗情画意,后来随着污水污物不断排到河里,小河成了臭水沟,称“南沟沿”。解放后,这条水沟成为排放污水的“盖板河”,再往后又把盖了板的“南沟沿”修成了马路,起名为“太平桥大街”。在留题迹胡同东口则是道教寺庙能仁寺,现在封路施工,无法去走访山门胡同和鲜明胡同了。
转回头,走砖塔胡同,居然没有找到哪里是张恨水故居,关帝庙也成了大杂院了。
砖塔胡同是北京市历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风貌保存较好的胡同之一,元朝就有了,号称北京胡同的根。其名称来自于矗立在胡同中的一座青砖古塔,这座塔是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老师,金元之际高僧万松老人的葬骨塔。 鲁迅在砖塔胡同写出了《祝福》,《中国小说史略》等等。
到了地址礼堂南门,向南有一条胡同叫——敬胜胡同。
穿过敬胜胡同,就是今晚我们感觉最好的四道湾胡同。
干净的路面,昏黄的灯光,远处摇扇乘凉的老人,拐了四道弯,路过三道栅栏胡同,这可能也是一条即将消失的胡同。
栅栏一般都是宵禁用的,现在空有地名,见识过栅栏的人恐怕也不多了。再往南,是南玉带胡同,有一条漂亮的胡同。
兵马司胡同是一条东西向的胡同,与砖塔胡同,羊肉胡同是平行的。“兵马司”制起源于元世祖至元九年,设有南、北二兵马司,“掌捕盗贼羁押案犯事宜”,说白了其职责就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
沿兵马司胡同东行,见小院胡同向北,这是一条令人心旷神怡的小胡同。
小院西巷,别有洞天。
明代称西院勾阑胡同,清代改称院儿胡同,后根据胡同规模,分成大,小两条院儿胡同,规模较小的一段称小院胡同或小阮胡同,规模较大出的一段称大院胡同或大阮胡同,65年将二道栅栏并入大院胡同,统称大院胡同,胡同内9号院原为清代贝勒府旧址,郭沫若曾经在此居住过。
沿大院胡同向东,有一条朱苇箔胡同向南,是一条短小而有弯曲的小巷。老北京风趣地称之为猪尾巴胡同,民国后才雅称为朱苇箔胡同。
重回兵马司胡同,重上西四南大街向南,由丰盛胡同向西。丰盛胡同是西四南大街路西宽阔整齐的街巷,旧时多为官宦宅第。明代称丰城侯胡同,因其地有丰城侯第而得名,清代讹为丰盛胡同。
没明白看护院是什么意思,呵呵。从丰盛胡同走到太平桥大街,向南再走什坊小街,清朝称“十八半截街”,简称“十八半截”。因为该街从东向西将南北走向的胡同切割为南北十八条半截胡同,故得名。为了和东城的十八半截相区别,1965年在北京市整顿地名时改称“什坊小街”。
什坊小街尽头,走两步西斜街,向东就是前英子胡同,还有后英子,小英子和粉子胡同。
元朝时,这一带应该勾栏瓦舍,歌舞升平,是关汉卿经常出没的地方。一方面,这里有演戏的地方;同时,这里是当时的妓院区,从周围胡同的名字仿佛可以看出。明代称缨子胡同,清时按其方位南比分为前、后缨子胡同,亦称前后英子胡同,沿用至今。民国后,将后英子胡同西段单独划出,命名为小英子胡同,前英子和后英子胡同也属于环形胡同。
来到红庙胡同东口,夜已经完全来了,两旁的灯光略显昏暗。
在宏庙胡同中最有名的应该是宏庙小学了。
宏庙小学始建于1883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前身是清代的义塾,后改为"镶蓝旗官学",1901年命名为"宗室觉罗八旗第六小学"。1914年改为"北京师范附属小学"。1917年改名为"北师附小"。1928年改名为"北平特别市立师范附属小学"。1942年改名为"北京市西单宏庙实验小学"。以后又数易校名。至1958年更名为"北京市西城区宏庙小学"至今。
名牌上最显眼的,应该是“实验中学的直升校”吧。
宏庙胡同的尽头是南半壁胡同,转而向南,是一条宽阔的大路,这里就是辟才胡同。 辟才胡同就是历史上的劈柴胡同,传说慈禧太后在这里出生的。甲午战争后兴办学堂,臧佑宸在这里开办了“京师私立第一两等小学堂” ,校歌中有:“辟才,辟才,辟才胡同中。苍苍,菁菁,槐柳兼柏松,是何处?私立第一两等。开辟人才,开辟人才,胡同著其名。”劈柴胡同由此改为辟才胡同,声名大振。
如今胡同不再,是这样的一条宽广的大路,空有其名了,已经不知道是消失的第多少条胡同了。
夜色已浓,意兴阑珊,坐地铁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