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步北京:灵境遇雨
昨天意犹未尽,今天是周日,今日有公子同行,目标灵境胡同。
出灵境胡同地铁站C口,南行几步就是东斜街,与昨天西四夜行的西斜街对称。
这条街元代是一条河,明代沿岸始有民居,其西口有一座石桥,因其地处于石桥之东,故称东斜街。后来,河道改为暗沟,遂形成弯曲的斜街(北京的斜街,大多是古河道,以其河道走向而形成的斜街,东斜街也是如此。)
沿东斜街前行右拐,就来到了灵境胡同。和辟才胡同一样,是一条宽阔的马路,胡同是曾经的记忆,灵济宫的种种传说随风远去了。
风来了,雨也跟着来了。零星的雨点,公子很是兴奋,雨中胡同行。灵境胡同西段叫灵境胡同,东段过去叫皇城根。
沿西皇城根南大街向北,东望有一条很不一样的胡同,一旁就是枣林大院,据说是程砚秋先生的故居。
往深处走,就是北京城内仅存的几条老胡同之一——博学胡同,只是缺少了老胡同的样子。
博学胡同的尽头右拐,就上了府右街,府右街的东侧就是中南海了。 民国二年(1913)十月十日,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总统府设在中南海,将总统府西侧的灰厂夹道改名为府右街。
沿府右街向北,两旁的建筑都隐约的漏出一种高贵的气质。
经过张自忠小学和中南海邮政局,沿光明胡同西行。
光明胡同在清代称光明殿胡同,简称光明殿,因大光明殿在此而得名。1965年改称做光明胡同。《京师坊巷地稿》卷上引明世宗实录:大光明殿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建,内奉玉皇,今已不存。其址为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所在地。现在的光明胡同是北京市最中心的城中村。
光明胡同道路较宽,即便路边有车辆停放也不是十分拥挤。两边的建筑显得古色古香。
光明胡同内还有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的故居,现已开辟为刘绍棠乡土文学研究会。
出光明胡同后,迎面是西安门大街。西安门是明清北京皇城西门,1950年焚于火。过西安门大街西行,重新走上西皇城根南大街。发现了西侧的第一条小巷很有意思,那是颁赏胡同。
颁赏胡同原来叫板肠胡同。板肠最有名的做法就是“卤板肠”,跟在北京的卤煮火烧差不多。但人家可不是用猪大肠,而是用整副的驴肠子。所以胡同的窄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胡同里面的个别景致非常不错。
出了颁赏胡同,沿西四南大街向南,路东有个胡同叫义达里。义达里是个死胡同,门口那面类似牌楼的门楼相当惹眼。
三个字是张济新先生写的。 张先生是辽宁铁岭人,光绪年间得中拔贡,历任县令、道台。辛亥革命后,成为张作霖在沈阳大帅府的总务处长兼张学良的老师。
复道西四南大街,穿羊皮市胡同(邵飘萍先生的故居),然后右行向西,走大酱坊胡同,这里有一家没有招牌的著名饭馆,丽江印象——在路上。
自助大餐之后,走小酱坊胡同,幽深惬意。
公子回家复习了(明天是期末考试,考前出来玩,感觉有点任性)。我们继续向南,可是东槐里胡同已经不在了,现在是一家大院。 斗胆穿行,终于看到了背阴胡同。
原来的背阴胡同曾经是藏龙卧虎之地。胡同西端原来是一个很大的院落。那一地带是清代的洵贝勒府。洵贝勒即载洵,本醇亲王奕澴第六子,出继给瑞郡王奕志为嗣,袭贝勒,光绪三十四年加郡王衔。宣统皇帝即位后,协助其兄摄政王参赞中枢出任海军大臣。据说张之洞的祠堂也在附近。
到太仆寺街的时候已经时候华灯初上了。
再上府右街,路边的宅第门口流连忘返。
走力学胡同,进入西单的腹地。
力学胡同,原名李阁老胡同。清代曾有进士馆,民国后改为法政大学。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李阁老胡同建立铁道管理传习所,为邮传部创办,旨在训练铁路管理人才,这个传习所正是如今北京交通大学的前身。
西单的这一部分胡同,巷子,弄里很多,也有部分死胡同。我们走了兴隆街,横二条,大秤钩胡同,这里也有一意思的小馆。
沿钟声胡同往南,就再也没有找到通往府右街的路,上了长安街,悻悻地去做地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