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粤小正带你反邪教】深度剖析“科学教”偷换概念瞒天过海之术→

粤反邪 木棉雅韵 2023-11-29
粤小正又来啦!
上一期粤小正和大家一起起底了“科学教”不少小伙伴很好奇这个“科学教”看上去一点都不科学怎么那么多人相信它?
今天粤小正就和大家一起深度解剖:哈伯德如何把精神分析理论偷换成他的“科学”邪说!




首先——

精神分析学理论

本身带有一定的神秘感



“科学教”的主要教义始于哈伯德撰写的《戴尼提——自我心理调节技术》一书,这本书得以流行是因应了当时炙热的精神分析风潮。

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至今仍然是热门的心理治疗学派之一,被许多人奉为圭臬。它掀起的心理学热潮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几乎到了学界业界争相学习效仿、街头巷尾人人谈论热议的地步,丝毫不亚于我国上世纪80、90年代流行的气功热。精神分析的许多专有名词,如自我、本我、超我、性驱力、口欲期、恋母情结、强迫、防御等等,对于当时的普罗大众而言既耳熟能详,又晦涩难懂。
弗洛伊德的诸多论点中,最了不起、也引人关注的是关于意识与潜意识的推测:意识不过是冰山之尖,人的思维是以无意识为基础的。然而,尽管精神分析学在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心理学的“新科学”,但它不是建立在如今以大脑生物学语境为基础的“科学”心理学,而是基于大量的临床观察、推测、猜想之上,犹如披着一层宗教般神秘又略带神圣感的面纱。




其次——

当时的人们对于“潜意识”

有一种莫名的拒斥



日常生活中,所有人都感觉自己是意识统一的载体,行动时有着自我目的,能自由自主地做出几乎任何选择。
由于对“潜意识”的无知,人们很容易滋生一种莫名的恐惧,产生一种“意识是好的,潜意识是坏的”的思想,精神分析学关于本我、超我、性驱力、恋母情结等一系列与意识潜意识相关的解释不但没有厘清这些关系,反而进一步加深了这种二元对立的混乱,人们喜欢意识,不喜欢潜意识,害怕潜意识不知哪个时候就把自己见不得人的“本能”拱了出来。
简言之,潜意识的观念对当时的大多数人而言是反直觉的,人们不理解为什么这样,但是在精神分析学家的权威和大量临床表现的强大说服力面前,又不得不“相信”和接受它。人们凭着权威、流行语境和信仰相信一套体系,这和宗教十分相像。





由此——

哈伯德简单粗暴的概念

迎合了不少人的认知水平和需求



作为一名严谨的医学工作者,弗洛伊德当然意识到这一点,也曾试图用一套更加科学的知识体系把潜意识的基本原理说清楚。他着手撰写《科学心理学计划》,探索勾勒神经元连接而成的意识、潜意识网格模型,构建一种关于心理过程的神经生理学理论。限于当时自然科学的条件尚未成熟,弗洛伊德无法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然而,对于存心弄虚作假的人,则不存在这样的限制。通过偷换弗洛伊德关于意识与潜意识的概念,哈伯德简单地把人心分为分析心和反应心,分析心是积极的理智的——对应于意识,反应心是消极的邪恶的——对应于潜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心触发“恶积”,人就会遭遇不幸,必须通过哈伯德的通灵术进行“复返”,把心灵“送回”过去某一时期,重新体验过去发生的事件并得到相同的感觉,以清除错误“印痕”,去除自身“恶积”,成为“清新者”、“善者”。
比起弗洛伊德深奥复杂的理论体系,哈伯德的“理论”完全曲解了精神分析学关于意识、潜意识的本意,但是该理论简单粗暴,更加迎合当时大众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要,很快便吸引了一大班不问青红皂白的信徒,“科学教”由此应运而生!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肯尼斯·帕尔加门特所指出的,异端邪教常常给信徒提供“一个简单的世界观和应该怎样的‘清晰’的方向感”,哈伯德的“科学教”显然符合邪教的这一特点。





作者 | 粤反邪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