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反人道的苏武牧羊

2017-07-15 秘史录

第一次听到苏武牧羊的故事,是在小学的时候。老师讲,汉朝曾经有一位非常传奇的使节,出使匈奴后遭到滞留,匈奴人劝降他失败后将之送到北海牧羊,直到公羊生小孩的那一天,才能把他放回去。

接下来的事情有点匪夷所思——我忘了是谁讲的了,或许这只是年幼无知而导致的一厢情愿的想法——十几年后,公羊下崽了,于是,民族英雄苏武重回汉地。

匈奴流亡史

好吧,上面那个故事肯定是什么人记错了,那绝对不是官方的版本。中国正史再怎么谎话连篇,也不可能会公然记载公羊下崽的事情。

苏武的故事是这样的。

苏武出身高干家庭。他的父亲叫苏建,是跟随卫青出征匈奴的将军。在元朔二年的战役中,苏建因军功受封为平陵侯,从此成为了汉朝的高级将领。但在元朔六年的战役中,苏建以少敌多吃了败仗。幸运的是,他没有被诛杀,而在赎身后成为平民。后来也曾担任代郡太守,死于任上。

因为苏建的关系,苏武和他的哥哥、弟弟,年轻的时候就官拜郎中,长期跟随汉武帝身边。苏武四十岁的时候,匈奴派遣使团来向汉廷示好。礼尚往来嘛,汉武帝就命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回报匈奴,随行带上赠予单于的礼物。

这理应是一件不错的差事,不想却出了岔子。事情的起因在匈奴人内部——匈奴高层有人要谋反,绑架单于的阏氏母后降汉。匈奴谋反团伙拉拢了汉朝使团的副使张胜,为他们提供财物上的便利。对此事,苏武一开始并不知情。但谋反团伙后来的计划败露,死的死,抓的抓,还把汉使参与其中的事情抖漏了出来。张胜没辙,就找到苏武,坦白了之前自己冒进的举动,跟苏武商量后续的计划。

苏武没有埋冤张胜,想了想,对汉朝使团的随行人员说,这件事肯定会牵连到我们。但我们的身份是大汉的使节,代表了汉朝的国家形象,所以,因此而受辱,就是对不起国家的表现!苏武说的可不是场面话,他是打心眼里特别忠诚于自己的天子和国家。说完这番话后他立刻就打算自杀,但被张胜他们制止了。

虽然没能成功自杀谢国,但苏武却打定了主意,无论如何,不能输给这些匈奴人!

之后,毫无悬念地,汉朝使团被逮捕了起来,带到了匈奴王庭受审。负责审问的人叫卫律,他是一位在汉地长大的匈奴人,之前在汉朝任职,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叛逃了匈奴——很多人将其与中行说一起并列为早期的著名汉奸,不过考虑到他的血统,给他扣上一个“汉奸”的帽子似乎并不准确。

但在忠君爱国的苏武眼里,卫律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奸人。他明白此刻自己的小命已经全然攥在了卫律的手中,但他压根不把卫律放在眼里。他转头看似漫不经心的对使团另一位成员常惠说道,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这话说的是自己,同时也在挖苦卫律。

话毕,再次试图自杀。这次没有预警,因此苏武成功的抽出了自己的佩刀,顺利的给了自己一刀。瞬时,血流如注。四周的人全都大惊失色。卫律毫不顾忌苏武之前对自己的刻薄态度,冲到苏武身边,抱住他的身子,命人快马加鞭叫来了医生。当时的苏武一度已经没有呼吸了,医生在进行紧急抢救后,才从鬼门关把他的命给捡了回来。

匈奴这样的战斗种族对这种不怕死的硬汉行为是非常赞赏的。苏武自杀未遂这件事,让单于非常钦佩,他命人看好苏武,不允许他逃跑,更不允许他死——他打算将这位有气节的汉臣招揽到自己帐下。

单于在这件事上的处理方式还是很有脑子的。尽管他们是野蛮的战斗种族,但斩杀来使这种行为毕竟太损人品,加之苏武本身有几大特点——良好的教育水平、高干子弟、大汉正使、有气节——能弥补匈奴高层在多方面的不足,因此,他下定了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劝降苏武。

劝降

打头阵的还是卫律。匈奴人骑马打仗可以,在心理战线上的水平可就差得远了,只能依赖卫律这样受过汉地教育的人士。

劝降团首先放的大招是“威胁”。这用大脚趾头想想也是不可能的,苏武都已经是死过一次的人了,还有什么好害怕的?所以,结果就是,卫律先生再次自取其辱,被苏武大骂了一顿。

第一回合,苏武胜。

单于听到这个消息,也没有不高兴,反倒是更加希望苏武能早日投降了。于是,劝降团使出了第二个大招“折磨”。他们把苏武关进了一个地牢之中,不给任何粮食和水源供应。之前吵吵嚷嚷要自杀的苏武这时候反倒燃起了强烈的求生欲望——你要我死,我偏要活下去——凭借喝雪水、吃毡毛的方式活了好几天。

匈奴人再次震惊了。在这样的极端生存环境下,苏武一个文弱书生还能活下来,难道是有神佑?或许是怕继续折磨苏武会获罪于神吧,他们默默的停止了这一手段,把苏武从地牢里头放了出来。

第二回合,苏武又胜。

于是,他们放出了最后的、也是最厉害的大招“绝望”。匈奴人把苏武送到了遥远的人迹罕至的北海(一说是现在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让他去牧羊。匈奴人告诉苏武,哪天公羊下崽了,你就可以回来了。苏武知道,公羊下崽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很有可能要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惨度余生了。

第三回合,苏武已经全然没有了取胜的机会了。但他仍然在坚持,只为了争取一个“不败”的结果。

活下去,不投降,便是不败。

在北海放羊的时日里,苏武没有忘却自己使节的身份,从头至尾都将代表使节身份的“旌节”握在手里,以致其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在北海恶劣的自然环境里,在匈奴人的冷嘲热讽里,在孑然一身无人依靠的孤独境遇里,苏武拄着旌节,默默的放着羊。

苏武出使被扣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跟卫律不同的是,李陵还是很有羞耻感的,觉得投降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因此,也没有胆量来见苏武。直到十几年后,李陵在匈奴王庭的地位稳固了,对匈奴单于也有了一定的信任之后,才服从了单于的命令,远赴北海来见了苏武。

对,李陵也是来劝降的。但他的角度与匈奴单于和卫律都完全不同,他不是为了匈奴人的利益,是真心从苏武的个人利益角度出发,来劝说他接受投降的安排。

李陵首先向苏武重申了目前的现实状况,不出意外的话,肯定是无法回归汉朝了——苏武对此事实早就已经明了了,所以没什么反应。

这也在李陵的意料之中。他进一步地说,既然不能回归汉朝了,你现在在这样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又有什么意义呢?汉朝人既不知道你的忠贞,也更不可能对你的忠贞加以赞许,你充其量只是个失踪人口罢了,这么苦苦坚持下去真的是毫无意义啊!

这话说得在理。按照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苏武犟着不投降的行为跟小孩不懂事发脾气是同样的不成熟的行为。

李陵继续着他的说辞,又抛出了几个对苏武极具打击性的论据。你对汉廷那么忠诚,汉廷又是怎么对待你和你的家人的呢?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的时候,在扶皇帝车驾下台阶的时候,不小心折断了车辕,被定了大不敬的罪,最后自杀了,皇帝对此没有丝毫不安,只是发了一点安葬费而已;你弟弟孺卿,陪皇帝去祭祀土地神,碰上宦官害死驸马的事情,皇帝让他去抓捕宦官,他抓不到,怕连累家人,也服毒自杀了;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母亲也已经去世了,而你的夫人,早也改嫁了;你家剩下的族人,十几年来,早已音讯全无,生死不知。

——苏武,你已经没有家了,为什么还要坚持?

李陵没有停顿,继续说道,现在皇上年纪大了,经常喜怒无常、滥加杀伐,无辜大臣遭遇灭族之灾的就有十几家,你还打算为这样善恶不分的皇帝去守节?这不是笑话嘛!

——苏武,你忠诚的那个少年天子已经成了不可救药的坏皇帝了,为什么还要坚持?

看到这里,连后台君都觉得苏武应该听从李陵的建议投降匈奴了。那时候的苏武已经五十多岁了,在现代都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李陵的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还争什么呢?不如表面上意思一下,归顺匈奴王庭,扮演一个出工不出力的角色,在草原上安度晚年不就结了,干嘛还要坚持吃力不讨好的忠君行为?

但苏武仍然拒绝了。他说,苏家父子承蒙皇帝大恩,才有了高官显禄。我们兄弟三人都是皇上的亲近之臣,都愿意为朝廷、天子牺牲一切,即便是刀山火海也心甘情愿。所以,不用跟我讲什么牺牲看不看得见、值不值得的道理,这对我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李陵还想再劝。苏武叹了口气说,我终归是要死去之人,如果你一定要逼迫我投降,让我死在你的面前吧!

无话可说。

几年后,汉武帝驾崩了。李陵做了最后一次努力,派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苏武,希望他能回心转意。苏武听后,面朝南放声大哭,吐血,遥望哭吊了几个月之久。

但就是没有投降。

——苏武,你忠的君都已经死了,还坚持什么?

就此,李陵也彻底失败了。

又过了几年,又有汉使出访匈奴了。他们听到苏武尚在人世的消息,又惊又喜。在与单于进行了艰难交涉后,苏武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

回程之前,李陵置酒送别,起舞作歌:

径万里兮度沙幕,

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

士众灭兮名已聩。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始元六年春,苏武回到京师,回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奉太牢拜谒武帝庙,名为复命,实为嘉奖。受困匈奴共计十九年,出使的时候正值不惑之壮年,回归的时候已然是须发尽白的老人了。

苏武,一个被“利用”的英雄形象

为了所谓的大义,在人迹罕至的地方荒废了二十年的时间,真的值得吗?

对于苏武个人来说,这很傻,理由不言而喻;但苏武牧羊的故事却依然在流传,直到今天,我们都在赞赏苏武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形象。

同大多数人一样,后台君是很敬佩苏武的,毕竟他展现出了常人无法企及的毅力和坚定。但我要说的是,苏武这个形象被人利用了。

苏武牧羊的故事记载于《汉书》。这个故事如此震撼人心,以致于有不少人对其中的部分情节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争议最大的,就是李陵送别苏武时,对后者进行的大肆褒赏。

毋庸置疑,李陵是个变节者,而且还苦口婆心的劝苏武随他一起变节。但到苏武临走的时候,却又夸苏武“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并起舞作歌,表达自己心中的遗憾和无奈,与之前积极劝降的表现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这可信吗?

若是说李陵心中全无遗憾和悔恨,也是断然不公允的。但作为已然投降匈奴数年的变节者,他在公开场合如此不遗余力的褒奖苏武的功勋,还公然的说什么“为君将兮奋匈奴”的话,难道他不怕传到单于耳朵里以后,自己脖子上也挨一刀吗?

所以,这番话私下说说比较符合现实,公开讲是不太可能的。

那么,为什么《汉书》要如此浓墨重彩的写下这段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桥段呢?

用于宣传,突出苏武的忠臣典型,加强君臣伦理的思想建设。

汉武帝之前,中国的君臣伦理并没那么严格。战国时候武将经常跳槽,楚汉时期也是互相叛变,直到汉武帝之前变节也算不上什么大事——汉将不愿意投降匈奴,是看不上匈奴的实力、风俗和生活习惯,伦理方面的阻碍真的没有大家想像得那么大。

譬如李陵,一代名将李广的儿子,在丧失抵抗能力后也投降了匈奴;而且,投降之后,在汉武帝的朝廷上,还有司马迁这样的官吏为他说情开脱。所以,苏武在忠君这件事上的表现就真的很不正常了。

而《汉书》需要突出的,恰恰就是这种不正常。试问,在汉武帝之前的伦理环境下,一万个人里头,若面临苏武那样的境况,有多少人会做出跟苏武一样的选择?怕是除了苏武之外一个人也没有。

所以,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典型,当然要往死里包装推广了。把苏武这个极端案例塑造成忠君爱国的道德楷模,号召全国人民都来向他学习,从此夯实汉武帝有意推行的新时代的君臣伦理。

说白了,他们就是为了告诉大家,所谓忠君,就应该像苏武一样,毫无保留的牺牲自己的一切,这才叫“道德”。

而我以为,这样的诱导性宣传是最不道德的,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是反人道的。

苏武个人做出反人道的行为,我们钦佩但无需赞同,更不应盲目仿效他的行为。但《汉书》的用意却是要普罗大众都要身体力行地去学习这个反人道的楷模,这怎么能叫“道德”呢?

可悲的是,苏武的故事也不是孤例。

依稀记得,以前小学的时候,经常听到一个“少年英雄王二小”的故事。与苏武相同的是,他们的行为都很伟大;与苏武不同的是,他年纪比较小,才十三岁,另外,他放的也不是羊,他放牛……

废话就不多说了,希望大家擦亮眼睛。

优秀图书推荐(点击下面链接可直接查看):

全球每三秒卖出一本的书说了什么?

《给孩子系列》越早看到这些书的孩子,反而越慢衰老

美国蒙氏教育大师手把手教你200个游戏,给孩子高质量陪伴

《南渡北归》杨振宁读了非常痛心,柳传志读了欲哭无泪

《罗马人的故事》王石、刘瑜、吴晓波、俞敏洪力荐

《大英儿童百科全书》世界那么大,带你去看看!

《民国课本》在一日一课中领略民国的人格魅力

《读给孩子的诗、散文》给孩子一个诗意的童年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畅销台湾30年的儿童历史丛书

《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富养的关键,是不能穷了孩子的见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