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8-05-25


教科书的历史告诉我们的是

某某战役牺牲了xxx人

某某科学家在xx年发明了xxx

xxx年发生了xxx时间导致了xxx


这些冰冷的字里行间背后,隐藏着无数有血有肉的人与事。

历史不应该被简单的几十字或者数字代替,

看起来枯燥的历史

其实活色生香,带着故事,带着血肉,带着彷徨,带着信念。

历史,应该有真实的温度。



小编今天推荐一套寻找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的书

  《历史的温度》  



罗正宇(罗辑思维创始人)这样评价:我们现在遇到的很多问题,历史上也有很多人遇到过。所以我们读历史,不仅仅看他们的故事。作者抓住历史上一个事件一个名字背后的东西,分析为什么当时的人会做出那样的选择,把文字的东西场景化,把乏味的东西有趣化,让你不仅得到知识,还得到见识。


马勇(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院研究员)这样评价:

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对他们的评价和分析,脱离了当时的环境,就会想当然。作者尽量客观地还原当时的情形,无论是对人物的分析,还是事件的细节描述,都力求公证中立。更可贵的是,他赋予了这些历史以情感,历史不再是教科书里冷冰冰的文字,而是有温度的。


小编觉得,这本书对历史的评价,非常正,是因为他尽量用一种第三方、不带感情色彩的口吻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


在介绍本书历史故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张玮,现任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和报社新媒体产品“上海观察”的运营、技术中心总监。


曾是近百个国际顶尖赛事的亲历采访者,12年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观察者,是刘翔自传《我是刘翔》的采访整理者。


今日推荐的这本《历史的温度》,其实是一本很容易上瘾的历史书。除了客观,作者笔下的历史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温度”。


正如作者所言,我们这些人可能是一个二传手,把枯燥的历史资料变成有趣的故事引导你进入历史这所大门,这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


全书所有历史事件背后都是人,人们对关于人的故事的兴趣更为浓厚。作者希望通过“还原人的故事”这种叙述方式,令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有温度的故事



你知道真实的“潜伏”是什么样的吗?

尼古拉·特斯拉究竟是人还是神?

日本二战后为什么会感谢美国人?


对于我这种历史小白来说,作者笔下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悬疑”的色彩,一开始读就欲罢不能。

 

而在作者的笔下,历史是有画面感,又充满了感情的,比如在《张勋这个人》这篇文章中,作者这样描绘张勋复辟前后的北京城:


张勋复辟那12天前后的北京城,真是挺有意思的。

 

先是街头巷尾都在传:“大清朝又回来了!”那些大清遗老都兴奋地走上街,开始庆祝。全城有两类店的货物立刻卖到脱销:一类是卖黄龙旗的,一类是卖假辫子的。

 

据说假辫子后来能卖到三两银子一条,还买不到。黄龙旗最后卖完了,很多人就拿了纸糊的黄龙旗挂在门口敷衍了事。

 

然后,12天一过,情况又逆转了。

 

街头巷尾都在传:“大清的皇帝又退位了!”然后那些大清遗老又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满大街的黄龙旗又都被拉了下来,马路上到处是被人踩在脚下、没人肯捡的假辫子。

 

清末民国的怪儒辜鸿铭,精通九国语言,可以说是学贯中西,但他一直留着辫子不肯剪。

 

他到北大上课,因为留辫子被不少学生嗤笑,辜鸿铭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但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这句话,不仅当时适用,可能放到今天都适用啊。


在新出版的这本《历史的温度2》中,每篇文章的后面,还精选了一些读者留言,所以,你还可以在本书中看到许许多多的“正在进行时”的故事,以及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回忆杀,比如在《24年前的那个“北京一夜”》下,就有一位叫“一枚生活”的读者这样说:


1993年的那天,我大学毕业刚刚去北京工作。家乡的大嫂的预产期就是这一天,爸爸写信给我说,如果申奥成功了,就给孩子取名申奥。小侄子平安降生了,我们的申奥却失败了。听到悉尼获胜那一刻的失望,到今天还记得。当年的小baby 今天24岁了。当年给我写信的爸爸,过两周也八十大寿了。老爸当了一辈子的老师,喜欢读历史题材的书,远在太平洋另一端的我,前些天托国内的朋友帮我买了一本《历史的温度》寄给他。两天前跟家里视频,老爸说很喜欢,准备读完后再读一遍。


这就是作者的“历史的温度”,它不仅可以让人学到知识,也能串起每个人的回忆,让人看到故事中的故事。


目   录


推荐序 严锋

自序

人物篇 是非留待后人说

大家都称她为“夫人”,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她

爱因斯坦的三个侧面

爱迪生的侧面

女生的美貌与智慧,真的能够并存吗

让“二战”美军痴迷的“东京玫瑰”

做一个“新时代女性”,真的要拿生命来换

……


好了,我们一起来听他说历史吧!(摘录部分内容)




他没有军衔,但人人称他“将军”


他的名字,其实我们都挺熟悉的,但他究竟做了些什么,未必每个人都非常了解。


1



1936 年 2 月 20 日, 在白雪茫茫的东北三省林海雪原, 有一群人,发出了这样一个宣言:


全中国同胞们! 全东北一切抗日武装军队同志们!

 

日本强盗帝国主义以“防共自治” 为借口, 夺我黄河以北五省, 更以“日华提携” 欺世谰言, 想要吞并我全中国, 日本寇贼近来要加紧向和平的苏联国屡屡挑战, 同时又与意、 德两国勾结, 作对抗英、 美、 法的大战准备, 把千万同胞生命财产作为大战的牺牲品, 完全变成亡国奴。

……

现在顺着全国救国运动之转移, 使抗日军队组织越加巩固与行动统一。 将我各军军队建制、 名称完全改组建制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 二、 三、 四、 五、 六军, 以及抗日联军××游击队……

 

我们中国海内外同胞应一致团结起来, 铲除穷凶极恶的寄生虫、 魔鬼日本强盗, 我们从古今中外一切历史事变以及最近阿比西利亚反抗意大利的侵略战争的例子来看, 我们深信中国抗日救国, 终究必能达到胜利。

 

东北反日救国总会


1936 年, 离东北三省沦陷已经过去了 5 年的时间。 这片属于中国的土地, 已经被日本人冠上了“满洲国” 的伪号。

 

但是, 让日本人相当头疼的是, 有这么一支中国部队, 哪怕在官方的东北军撤离之后, 依然没有放弃过抵抗。日本人把这支部队活动的地带, 称为“癌肿地带”, 把他们的领导者,称为“东边道社会治安之癌”(东边道, 指东北东南部区域, 面积大概相当于吉林和辽宁两省的一半)。

 

这支部队的领导者, 就是我们要说的人, 他叫杨靖宇。


2



杨靖宇, 1905 年 2 月 13 日出生,身高一米九三,说一口流利的东北话。

 

但他其实不是东北人, 他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的李湾村(今驻马店市驿城区), 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他的名字, 原来也不叫“杨靖宇”, 叫“马尚德”。

 

1923 年,18岁的杨靖宇考入河南省立开封纺染工业学校(今河南工程学院),和很多当时的热血青年一样, 他秘密参加了革命, 并在 1926 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杨靖宇领导的抗联第一路军警卫旅部分官兵


杨靖宇最初的特长, 其实并不是军事指挥, 而是发动农民运动。1927 年, 受中共组织派遣, 他回到老家确山县发展农民运动, 农民协会的会员在短时间内就发展到了一万多人。 1927 年, 杨靖宇领导了豫南农民起义, 率领数万农民武装占领确山县城, 打垮了北洋军第八军的一个旅。

 

1929 年,杨靖宇离开家乡,受组织派遣,前往东北。一开始,杨靖宇化名“张贯一”, 在抚顺煤矿建立党组织, 随后开始慢慢介入军事领导工作中。

 

在这个过程中, 杨靖宇的坚韧性格开始显现: 他曾被捕入狱 5次, 受尽酷刑, 但没有一次服过软。

 

东北自 1931 年“九一八事变” 之后落到了日本人手里。但在整个事变中受命不放一枪的东北军撤出后,却依然涌现出不少有血性的汉子,以马占山为代表, 不愿放弃抵抗。 黑吉辽大地上活跃着不少正规军、 警察大队和游击队, 他们统称“东北抗日义勇军”。

 

缺乏统一指挥的义勇军, 各自为战, 再加上战术单一, 虽然一腔热血, 但很容易就被日本人各个击破。到了 1933 年左右, 东北抗日义勇军基本已经化整为零。

 

这个时候, 中共中央决定, 在东北建立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以南满游击队和海龙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 担任师长兼政委的, 正是杨靖宇。

 

在这个基础上, 1935 年 8 月, 中共满洲省委决定, 以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 抗日联合军和游击队为基础, 联合其他抗日武装, 成立“东北抗日联军”, 杨靖宇任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

 

杨靖宇这个名字, 开始成为关东军的一个噩梦。


3


在日本东京的“靖国神社”, 供奉着一批牌位, 叫“肉弹十勇士”。

 

“肉弹” 在这里的含义,与饮食无关, 专被当时的日本军国主义用来比喻“自杀式冲锋”。“肉弹十勇士” 顾名思义, 就是发动自杀式冲锋的 10 个人。

 

按照日本方面当时的记载, 包括东濑军曹在内的 10名关东军士兵, 在一场追击中国军队的途中被反包围, 绝望之际, 他们冲入了对方阵地——严格地说,是“自杀”, 但起不到任何“攻击” 的作用。

 

根据旅日作家萨苏考证, 当时围歼东濑他们的中国部队, 就是杨靖宇率领的部队。

 

当时的东北抗联, 有“南杨北赵” 的说法。“北赵” 说的是另一位名将赵尚志,“南杨” 说的就是杨靖宇—“杨靖宇” 这个名字, 是在 1932 年改的, 因为“靖宇” 在朝鲜话里有“驱除外敌” 的意思。

 

赵尚志打仗的特点是又猛又狠, 而杨靖宇的特点是灵活多变, 尤其擅长游击战。 面对强大的关东军,抗联一改之前“东北抗日义勇军” 以阵地战为主的打法, 而是遵循了“敌进我退, 敌乱我打” 的游击战术, 搞得关东军和伪满军队相当头疼。


▲杨靖宇


据当时日伪统计机关统计, 仅 1935 年,东北抗联就在东北三省各地发起大大小小战斗 39 105 次, 截至 1940年, 共发动大小战斗近7 万次。 根据日本外务省发布的统计数据, 日本在东北共损失近 27 万士兵, 其中减去苏联方面宣布歼灭的 8 万人, 剩下的 18 万, 应该就是东北抗联和其他抗日义勇军的功劳。 最巅峰时期的 1941 年,东北抗联在东北三省牵制了 76 万日军(实事求是地说, 日本人的另一大任务是防御苏联)。

 

渐渐地, 关东军把矛头集中指向了东北抗联总指挥杨靖宇。杨靖宇当时让关东军恨到什么地步,从日本当时的记录可以看出来: 从 1938 年开始, 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调集了6 万人的部队和警察大队, 专门“剿杀” 杨靖宇(东北抗联巅峰时期不过 3 万人), 当时下达的命令是: 看到抗联和其他队伍, 其他放过, 只打抗联; 看到抗联队伍里有杨靖宇的队伍, 其他放过,只打杨靖宇的队伍。

 

同时, 关东军开始检讨原来的作战思路, 做出三点改变:第一, 在抗联出没的地区, 进行武装屯田移民和保甲连坐,每二三百户居民就用铁丝网圈起来居住, 设岗楼和巡警, 老百姓进出不得携带多余食物和衣物, 断绝抗联和当地百姓的一切联系。

 

第二, 只要发现抗联队伍, 就紧紧咬住跟着打, 一刻也不放松,逼迫抗联队伍不断分兵突围,越打越小。

 

第三, 改变以前的滥杀政策, 招降和优待抗联的叛变分子。

 

事实证明, 这三点都起到了作用, 而最起作用的, 就是第三点。

 

叛徒的杀伤力, 永远都是惊人的。


历史是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不同,每个角度看到的也不同。

有的人看到了残酷,有的人看到了温情。

有的人看到了杀戮,有的人看到了救赎。

有的人看见了别人,有的人看见了自己。

有的人假作真,有的人真作假。



立即购买


  --《历史的温度》全2册--  

风趣的文字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活色生香


难得诚品专享价:¥62元/套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购买

▼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