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曾消逝的文房四宝:致敬笔尖上的工匠魂

2017-02-23 港口博物馆




咫尺书房,俯仰天地

径寸雅物,陶冶性灵

文以载道,器可赏心

往事越千年,文房四宝乃文人墨客心头宠

如今不再“叱咤风云”

从毛笔到硬笔再到键盘无纸化,

传统式微

而他们仍在守护祖辈传承的手工技艺

沉浸在手工艺的世界里

慢慢打磨自己的技艺

淬炼心性

用“美”回报时光与岁月

是他们,守着技艺,也守着记忆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匠人

...


静心守艺,只为留住笔尖上的美

——中国湖笔制笔大师 杨松源


笔:落纸惊风起,摇空滴露浓


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已经制作和使用书写用笔了。尖、齐、圆、健,此为制笔要求,也是选笔的道理。有道是笔正心正,一字见心。须有一支正直挺拔的好笔,书法才得以臻微入妙。


我国最有名的毛笔是出自浙江湖州的湖笔,被誉为“笔中之冠”。《湖州府志》载:“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州人,其地名善琏村”。善琏因产湖笔而闻名,又被誉为“中国湖笔之都”,当地人世世代代以制作湖笔为生。


湖笔主要制作工序有:笔料、水盆、结头、蒲墩、装套、镶嵌、择笔及刻字八大主要工序,每道工序又有若干道小工序,故大小工序达一百多。


中国湖笔制笔大师杨松源说:“一个人从事一个行当,静心的做一辈子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最忧心的就是看到一些作坊笔工将工序简化,原来择笔是要来回三次的,现在可能就被减少到一次。简之又简,笔自然就粗糙了。”


人磨墨墨磨人,钟情墨色守一生

——徽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周美洪


墨:妙句之来墨妙同,信知吾道未全穷


墨给人的印象稍微有点单一,然而墨的表现形式却内涵丰富毫不乏味。墨随人心,落纸云烟,挥洒自如。重则雄浑铿锵,轻则柔和淡泊,于是营造了中国书画独有的奇幻意境。且历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沧桑岁月,仍然字迹清晰、神采奕奕。


中国墨以徽墨最富盛誉,历千年而声名不减。据《徽州府志》记载,徽墨创始于唐末,易州著名墨工奚超因战乱携子廷圭南逃至歙州,定居下来之后,重操制墨旧业,而后,奚家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被南唐后主李煜视为珍宝,遂令奚廷圭为“墨务官”,并赐姓李,徽墨顿时名扬天下。


墨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工序有配料、点烟、和胶、杵捣修墨、晾墨、描金等十一道工序,徽墨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再加上中药材、添加剂等辅助材料混合而成。


做墨是,“人磨墨,墨磨人,做墨如做人,人有品,墨有品,墨品如人品”。


徽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周美洪说:“我就是一个墨匠,做墨跟做人一样,一定要讲诚信。原则,诚信,就是匠人精神。”


一生从一事,坚守造纸心

——中国宣纸技艺传承人 周东红


纸:坚洁如玉,细落光润


有一种纸,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宜书宜画,不腐不蠹,中国历史上的文书典籍、讲道经文、书画珍品,大多赖此千古传存。这就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珍品——宣纸。


制作一张合格的宣纸需要经过百余道工序,从采集原材料到成品耗时一年多。


中国宣纸技艺传承人周东红说:“宣纸的制作工艺无法用机械替代,坚守宣纸的古法制作成为中国造纸技术传代的艺术,我们对他是真的有感情,我们也真的为它感到自豪。”


一朝“砚”遇,一生痴迷

——中国制砚艺术大师 柳新祥


砚:多年宿墨,一濯即莹


最后一味为砚。砚心如潭以蓄墨。砚台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的砚台是石砚。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


在书法创作中,砚的作用当然不如笔、纸、墨那样直接,它的优劣,都要通过墨才体现出来。而书画之道,也不全在于作品的成败,还在于怡情养性。一方好砚,本身就可以激起书画家的创作冲动。


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而端砚颇受文人学士青睐。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亦愈纷繁,地位越来越高,以致升到我国石砚之首,长盛不衰。


中国制砚艺术大师柳新祥说:“端砚的传统工艺文化,是老祖宗几千年留下来的智慧,我们必须传承下去!。”




传统文化只有进入人的心里,进入民族性格里,进入所有人的集体记忆里的东西,才是一个民族真正拥有的文化。这样的文化,必须保护、珍视。

——冯骥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