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不“老”也不刻板,小编们还有些“淘气”。赢得550多万粉丝喜爱,人民网微信公众号靠的是内容高门槛,表达接地气,真实、准确、快捷,通过完美的细节构建传播的大格局。

 

粉丝550万+,人民网微信靠的是什么?

 杨鸿光

 

人民网微信公众号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微信公众号第一大号,2017年的头条文章绝大部分都达到了“10w+”,最高单条访问量超过百万,传播力影响力可见一斑。

在内容同质化严重,部分账号出现活跃度和访问量下降的情况下,人民网微信是如何做到数据和口碑双赢的?

特点

精于内容,门槛最高的微信公众号

人民网微信公众号始终以“做最好内容的公众号”为己任,始终坚持“权威、实力,源自人民”的办网初衷。经过近5年的发展,人民网现在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新媒体“采、编、发”流程,从内容来源到选题报送,从编辑加工到审核校对,人民网都有着严格的规范。

一篇报道能否在人民网微信公众号中发布,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

一是真实性和导向性。不能什么火就发什么,什么热就跟什么,人民网刊发的报道必须保证内容的真实客观准确,同时不能出现导向性问题。报道必须来自权威可靠的媒体机构;转载的稿件必须来源可溯,有原始链接、发布日期、作者名称等;经过二次修改的稿件,必须标注原标题,标题修改不能扭曲原意。

二是时效性和传播力。移动端传播兵贵神速,尤其是对于热点事件和突发事件,在事实准确无误的情况下,要尽量在第一时间进行发布,在公众号同质化严重的当下,晚一分钟都有可能被其他账号抢先,发布效果就会受到影响。但是对于突发报道人民网规定更加严格,除官方通报外,媒体稿源只能选用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三家权威媒体来源,其他来源一概不用。即使有媒体抢发,人民网也不能抢。

三是可读性和可塑性。因发布次数和条数限制,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每一条都要做到精益求精。每天人民网小编们必须从成百上千条新闻中,选取出时下可读性最高的文章进行编辑发布。因为微信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传播形态,一篇推送内容是否有人看,与内容的可读性、标题的可看性、页面的美观度舒适度等都有紧密关系。所以,人民网推送的每一条微信文章,包括内容、标题、格式都要经过二次加工,以求适合移动端用户的阅读习惯。

善于辟谣,“拦住500万”

辟谣,是人民网微信公众号很重要的一项业务。近年来,随着微信活跃度的逐步攀升,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也“水涨船高”。如何看清真相,分辨是非,令很多人头痛。

早在2015年3月,人民网就以首批唯一媒体账号的身份,被邀请加入微信官方认证的 “辟谣机构”,对被用户举报的各种“疑似谣言”进行核实澄清。两年多来人民网成功辟谣了近400次/篇,将一大批不实信息屏蔽。去年高考结束不久,《2017年第一张高考满分作文:〈人生如路,快上车吧〉》被刷屏,不仅席卷了朋友圈,很多媒体账号纷纷中招做了转载。

小编怀疑这篇满分作文的真实性。于是迅速联系江苏省考试院核实,并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定向辟谣,最终成功将这一波谣言控制住。

人民网微信公众号还会定期发布辟谣信息。每个月月底,人民网都会发布“月度十大谣言”,这已经成为人民网微信的“规定动作”,网友也十分关注此类辟谣信息,网友“周和泰”感叹:“辟谣,只服人民网”。

乐于创新,首次出版作品集

人民网微信从创办之初就努力打造特色栏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每晚九点的《夜读》栏目。栏目上线两年多来,每天都会奉上一篇饱含温情和力量的文章,温暖人心给人以启迪。

2017年10月,人民网依托《夜读》栏目首次发起了众筹出书活动,不到两周时间众筹活动便宣告成功——《唯有努力 不负光阴》一书顺利出版。书中30篇文章全部是人民网签约作者的首发作品。新书出版后得到了人民网粉丝的一致好评,截至目前,新书已经销售5万余册。

此后,人民网继续扩大“夜读”的传播形态和平台,12月11日开始发布“语音版夜读”,联合6位专业主播,每天晚上用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声色为网友演绎不同的故事,这种体验非同一般。同时,人民网还在喜马拉雅同步推送“语音版夜读”,让《夜读》栏目传播得更广。

善接地气,小细节影响大格局

每个微信账号在用户心中都有一个“画像”,你发布的每个标题、每一张图片、每一行文字、每一条留言回复等等都在刻画账号的“画像”。一个特点鲜明的账号,很容易得到用户的认可和二次传播。而媒体账号想要形成鲜明特色,很重要的一点就看是否接地气。

许多人觉得央媒面孔刻板,给人一种“老干部”的感觉。人民网微信公众号上线之初,很多网友并不“感冒”,随着人民网移动端传播风格的转变,大家才发现,原来人民网小编是如此“淘气”。

人民网小编火爆网络,是从微博配图开始的,有一句佳话至今还在流传——“配图只服人民网”。在微信平台,小编们不仅配得一手好图,同时标题上的工夫也令网友折服。“台风来了!标题飞了”“祝贺!甲骨文”“印军撤了!”……人民网微信的标题,总能让网友出乎意料,又有一个特征被网友抓住了——网友这样评价人民网的微信标题:标题越短事情越大。

一个好标题,在微信传播上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恰到好处的配图、一条幽默的留言回复可以锦上添花。在微信平台上,细节决定着成败,也影响着一个账号的格局。

未 来

虽然微信公众号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唯我独尊的红利期也已经不在,但微信和微信公众号本身还未到衰落的境地,也没有其他平台可以完全取而代之,仍然有一大批高品质公众号活跃在平台上,访问量不降反升。所以,在人民网移动端布局中,微信平台仍旧是重中之重,不可或缺。

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人民网要求记者“三不”——“不带笔、不带纸、不带电脑”,“三会”——“会直播、会做视频、会当主持人”,鼓励记者能出镜的绝不躲在幕后,能用视频的绝不用文字,人人都是主持人,人人都是网红。

2018年是人民网的“移动优先年”“视频优先年”,将大力推进移动端内容和平台建设,在视频领域狠下工夫,是人民网微信公众号在新一年的着力点和突破点。

(作者系人民网微信主编)

责任编辑:建  文

 

 

文章精选

一文看透透:瞭望智库的秘密

建设媒体智库,助力融合发展

欧美媒体如何做智库?

主流媒体的智库化及其实现路径

光明智库:专业化、特色化之路

广电媒体智库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媒体智库的六个着力点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