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楚汉】四十七、其实都是姬发的路数

2017-03-14 孔令堃 笑谈中

楚朝建立,项羽在分封诸王的时候搞了很多猫腻,比如不放韩王成去封地,比如肢解战国七雄,比如封田荣的部将为王而不封田荣,比如给韩广树立强敌臧荼。总之呢,一定要制造矛盾,削弱诸王。

如今大汉朝建立,刘邦定都洛阳,大封七位异姓王。刘邦分蛋糕的路数,不能跟项羽是一个路数。刘邦是沿着周武王的路线重新分封,首先是要给七王提个醒,你们的王位是我给的,而且是你们求我给你们的,千万别有你们本来就应该封王的想法。

刘邦分蛋糕,也留下了不稳定因素,特意制造了不少矛盾。比如说臧荼,对革命贡献极低,论战功都不如曹参、张苍、灌婴、靳歙、柴武等侯爷,但是他身居王位。不用说,燕王殿下自然不能服众。再看田横,无论是反秦还是反楚,都对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付出了两个哥哥的生命,但是,刘邦就不给他封王。老田家这是招谁惹谁了?

韩王信曾经变节,如今依然是王。楚汉战争期间,英布被封王,但是刘邦灭楚以后,英布没有任何封赏。英布是个心灵极其敏感的人,说白了就是心眼小。垓下之战都有封赏,英布的待遇却维持原状,他对这事很有意见。

跟随刘邦出身入死的丰、沛老乡们有想法吗?那是自然的。比如说王陵,就琢磨着分块蛋糕。秦朝的时候,王陵是沛县大佬,刘邦是王陵的小弟。如今小弟当了皇帝,昔日大哥封个王爷不为过吧,而且王陵为就刘邦的家人搭上了自己亲娘的性命,王陵对革命是有功的。

秦朝一统天下的时候,丞相王绾就想分蛋糕,所以他委婉的奏请把秦始皇的儿子分封到各地为王,实际上就是提醒皇帝该封功臣为王了。

王陵也很委婉,虽然他知道刘邦是个装糊涂的高手,而且刘邦为人十分的不自觉。但是王陵不甘心,他觉得该说的话还得说,而且要说的刘邦无从反驳。这段词王陵琢磨了好久,终于有机会说了。

新中国刚成立,刘邦大宴群臣。正当大家喝的尽兴的时候,刘邦跟大家聊天,让大家说说为什么他能取代项羽成为天子。王陵可逮着机会了,马上开讲。他说虽然表面上大家都说皇上为人傲慢无礼,说项羽彬彬有礼。但是,皇上您多贴心啊,将士们有功就赏,得了土地就分封给功臣,大家跟着皇上都有好处。而项羽有功不赏,分封不合理,所以他活该灭亡。

王陵这话把刘邦架上去了,那意思是让刘邦赶紧大封群臣,学项羽不舍得分蛋糕是要灭亡的。王陵的话旨在让刘邦不好意思不分封功臣。但是刘邦轻描淡写的给化解了。

刘邦提了三个人,说汉朝之所以能建立,多亏了有萧何安抚百姓转运钱粮,有张良运筹帷幄制定政策,有韩信战无不胜攻取天下。这三位都听朕的,所以有了汉朝的霸业。项羽手下一帮酒囊饭袋,只有一个范增还凑合,结果范增不受重用,这才是项羽丢天下的原因。

王陵精心准备的演讲词瞬间失效了,在那个时代,论搞后勤绝对是萧何无敌。论打仗绝对是韩信无敌。论计谋虽然陈平和张良有一拼,但是张良往往以大义凛然示人,陈平的计谋难以放到台面上说。功劳前三位的大人物们只有韩信委委屈屈被改封了楚王,只要萧何和张良不要求封王,谁也别有想法。

王陵的小伎俩在刘邦面前成了小儿科,刘邦等于明确的告诉群臣,想当王爷是不可能的。萧何、张良只要没闹意见,谁都别提意见。诸臣哑口无言,心服口服。萧何从没提过要当王,张良当个侯爷也是排位极其靠后。王陵排名第十二,张良排名第六十二,老王还有什么不平衡的?

你看,之所以刘邦分蛋糕没有像项羽一样搞出那么大的乱子,关键原因除了萧何、张良明哲保身不邀功之外,韩信也起到了巨大作用。

诸王当中,韩信实力最强,受的委屈最大,他都没说什么,谁还能有意见?如今的韩信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任何追求了,他不想造反,兵权被夺就夺了。他是楚国人,回到楚国做王也算是衣锦还乡。刘邦兑现对彭越的承诺,极其不讲理的以韩信的籍贯为理由把韩信放在了遭战火涂炭楚国。韩信不管这些,对他来说,功高而不傲,夺权不吭声,这算得上对刘邦的真爱了吧。只要能安安静静的当个王爷,受点委屈算的了什么。

韩信就当什么都没发生过,其他觉得委屈的人也不好说什么。当然了,关键是不敢说什么,万一韩信跟刘邦是真爱,反刘邦就是反韩信,谁没事惹韩信啊。再一个二把手彭越心情很爽,目前为止刘邦没有对不起他的地方,任谁看,彭越都是刘邦的铁杆。当年在梁山泊当社团大哥的时候,刘邦就跟彭越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对社会地位低下的彭越给予了极大的鼓励。而且刘邦说到做到,真封了彭越梁王,谁敢惹刘邦,那就是惹彭越。彭越那是好惹的吗?绝对不是。

有这两位大王戳着,英布自然也就不敢说什么。这三位天王巨星不反,就没人敢反了。

下一步,刘邦准备着手有秩序的削藩。这时候,有人隐晦的告诉刘邦,此时动手,很有可能输掉底裤,落得跟项羽一样的下场。

表达这意思的是个山东人,名字叫娄敬。刘邦一见到娄敬就很喜欢,因为这个穿着羊皮袄见皇帝的人,很有郦食其般不羁的气质。比起郦食其来,娄敬的眼界更宽。娄敬此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劝刘邦迁都。

迁都是一件关乎国本的大事,历朝历代都不会等闲视之。除非皇帝自发想迁都或者被人打得不得不迁都,要不然这事几乎办不成。别说大臣劝皇上迁都了,皇上劝大臣迁都还得连哄带吓,比如北魏孝文帝迁都,还得打着南征的旗号。

中国从武王姬发建立周朝开始,中国就定下了长安、洛阳双都城的体系。秦朝决定一统天下的时候,就把都城从雍城迁到了长安旁的咸阳。秦朝以后,谁在长安、洛阳建都,谁拿着传国玉玺,谁就是正统。所以在史书里,曹操在史书中被记录在皇帝才能用的本纪中,刘备只能记在传记中。

南北朝时期比较特殊,南朝拥有传国玉玺,北朝占据长安、洛阳,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南北没了意识形态的差异,所以双方都算正统。北宋失去了西域,连长安都算边境了。但是宋明知道洛阳不安全,那也得把洛阳设为西京,不去住也得给洛阳首都的待遇。毕竟传国玉玺丢了,再没了洛阳,那身份有很尴尬了。从南宋开始,朝廷玩了命的淡化长安、洛阳在中国历史上的传奇地位,用以证明自己虽然偏安也算正统。也就是那个时候,曹操从魏武帝变成了窃国大盗,刘先主成了正统汉昭烈帝。

那在南宋之前,定都在洛阳还是长安有什么标准吗?有。一般来说,皇帝稳定,定都洛阳。皇帝折腾,定都长安。

娄敬的嗑,就是这么唠的。他说武王姬发建造洛邑城(今河南洛阳)为首都,安置九鼎在此,并昭告天下洛邑为首都,洛邑到各封国的路程几乎都一样。但是,周武王可不住在洛邑,他去了镐京(今陕西西安)。到了周平王时代,镐京呆不住了,只好迁都洛邑,从此王权旁落。

娄敬要告诉刘邦的就是这些,洛阳哪哪都好,就是目前不能做首都,因为皇上马上就要…折腾是吧…话不能说破,但是如果皇上此时折腾,万一局势不利,洛阳可无险可守,那汉朝刚建立的霸业就悬了。长安有三山之险、崤函之固,进可以征天下,最不济也能退一步固守关中之地,坐拥秦国当年的基业,所以应该马上迁都长安。

娄敬的话说到了刘邦心缝里,下一步刘邦要跟诸侯们闹意见,老刘想想韩信就后脊梁冒冷汗。万一尺寸没拿捏好,韩信公然造反,而自己的手下又不是韩信的对手,如果打不过韩信,最起码固守函谷关做秦王还是可以的。刘邦是个有底线的人,他的底线就是当面他第一次来到咸阳简单秦始皇车架时的一句感慨:大丈夫生当如此!当个秦王勉强也算是圆了当面的梦。

于是,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大建长安城。

其实分蛋糕这个活,谁分都分不匀。包括武王姬发在内,想要把利益分的都满意,那是不可能的。当年的周武王,在可以伸伸手指就能推到商朝的前提下,就是装神弄鬼不出兵。等天下诸侯一再求他,他才“勉为其难”的推翻了商朝。之后又是释放箕子,又是表彰比干,又是分封武庚,都是作秀而已。完事没多久,武庚叛乱的恶性事件就发生了。

刘邦在娄敬的提醒下,像周武王一样来到了长安,准备以长安为基地,向诸侯们宣战。谁先第一个倒霉呢?下节再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