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帝】五、与民同乐

2017-03-17 孔令堃 笑谈中

汉文帝刘恒废了连坐法,获得了各种好评。一个圣君的轮廓,就此显现了出来。不过轮廓始终是轮廓,如何让这个圣君的形象更具体,还能保证自己的利益,这个尺度怎么拿捏,非常的重要。后世帝王大多数是不愿意烧脑去拿捏这个尺度,所以才放逐自己的性格,走向了昏君的道路。

想当年还是代王的刘恒在长安城外宣布,王者无私。那如今贵为皇帝的刘恒,更得无私。古往今来的皇帝,只要掌权,就不可能无私。如果无权,他倒想无私,又没那个资本。看起来这是个悖论,其实不然。因为在汉文帝之前的历史上,圣君有榜样,比如尧、舜。暴君也有榜样,比如桀、纣。所以中国历史上一说盛世,有个形容词叫尧天舜日。一说社会黑暗,就说摊上了桀纣之君。

尧、舜成为圣君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呢?那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禅让制。把帝位传给贤者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这是大公无私、圣人在世。禅让制是否存在一直饱受质疑,其实这种事没什么可纠结的。汉献帝传位给曹丕也是禅让,曹奂传位给司马炎也是禅让,道理是一样的。而且汉献帝跟曹丕没关系,曹奂跟司马炎也没关系。尧、舜、禹这三位可是实在亲戚。

尧能称帝,是接了他爹帝喾的班,这是典型的父传子吧。帝喾是接了大伯父颛顼的班,总归不是外人。颛顼是黄帝的孙子,还不是外人。

再看舜,他是颛顼的六世孙。尧是颛顼的侄孙。按辈分,尧是舜的曾曾曾祖。后来尧把闺女嫁给舜,只能说那时候所谓的“五帝定伦”还不完善。而禹是颛顼的亲孙子,按辈分是舜的曾曾曾祖,等于是尧又把帝位还给了颛顼一脉,或者说禹又把帝位抢回到自己家族来。

后来儒家刻意避开这些不谈,为了教化君主行仁政,愣说这是大公无私的禅让。禅让就禅让吧,这个话题不是本章节讨论的重点。重点是汉文帝要当尧、舜这样的圣君,就得把皇位禅让出去。

不用我说,大家也都知道,汉文帝只要没疯,就不会把到手的皇位拱手送人。怎么样才能两全其美呢?汉文帝元年正月,一场学术界的辩论自此展开。

辩论的正方是有关部门,反方是汉文帝刘恒。也就是说,这场辩论是以刘恒一人对抗整个神秘的有关部门。当然了,那时候的有关部门写成文言词叫有司。

正方首先提出观点,奏请汉文帝刘恒从自己儿子中挑选一人,早立太子。

反方刘恒进行反驳,他说他自己当皇帝都不称职,不可能再从儿子中选择太子。做皇帝要大公无私,有三个人更适合当下一任皇帝,分别是小叔楚王刘交、堂哥吴王刘濞、亲弟弟淮南王刘长。

你看这三位,都是根正苗红的太上皇后人,实力强劲。之所以提他们,就是为了让有关部门有理有据有节的说出来这三位为什么不能当皇帝。你看刘恒提都不提齐王刘襄吧,这个人是不能提的。当年大臣们一直否认刘襄可以当皇帝,如果这时候刘恒提刘襄,那是得罪大臣,再让人给把他换了,得不偿失。

有关部门开始反驳刘恒,说商、周都是采用父死子继制度,国祚千年(这个千年是虚数,不用纠结)。潜台词是皇位不传给儿子,那国家就会乱,老得“禅让”。而且国家需要秩序,这个秩序是高皇帝率领士大夫浴血奋战才建立的。这个秩序就是皇位传儿子,一代代传下去。各诸侯国的爵位,也是传给他们的儿子,一代代传下去。您要是坚持把皇位传给外人,那就是不尊重高皇帝建立的国家根本大法,属于不孝。皇长子刘启是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孩子,应该立为太子。

反方刘恒见正方的辩词有理有据,根本无从反驳,于是从了有关部门的建议,出于“公心”立皇长子刘启为皇太子。但是汉文帝得当圣人,自己儿子都立为皇太子了,得让天下当爹的和他一起分享这份快乐。

这个与民同乐,特别能看出朝廷的诚意来。有的朝廷穷奢极欲,拿国库的钱为了自己的面子大兴土木,回头还说是为了全国各族人民。你要是真为了人民,完事别卖票啊。人家刘恒不这么干,他老人家降旨,大汉王朝只要当了爹的,赐爵一级。这个爵位叫公士,是汉朝最低一级爵位。当了公士,该负责的兵役和徭役是不能免的。公士跟老百姓的区别就是,有了公士爵位,每年可享受国家福利五十石粮食,此外国家另分给田地一顷,房子一套,仆人一个。

老百姓都拿了国家的好处,谁还能说刘恒立自己儿子为皇太子不是公心?谁管你是公是私,反正老百姓享受到了生儿子的福利,那自然高呼皇上万岁。这叫与民同乐,也能勉强说执政为民。啥玩意儿都不给,还弄个作协主席写什么:“只盼坟前有屏幕,纵做鬼,也幸福。”那我只能说让领导先幸福。要不让领导给块墓地,按不按屏幕的都无所谓。

刘恒不是那没溜的人,通过企图禅让这事,树立了自己圣人的形象。立了自己儿子为太子,巩固了自己家族势力。通过辩论会,从法理上杜绝了外人篡位。通过搞生孩子福利,沉重的打击了单身狗的心灵。哦不对,是让准中产阶级对皇帝感恩戴德。

刘恒立了太子,长乐宫还有一位皇太后,基本上皇室家族,就缺一个皇后。三月,有关部门奏请立后,这里边就有故事喽。

当年刘恒是代王的时候,有王后一名。王后给刘恒生了四个儿子,可惜的是娘儿五个福薄,在代王当皇帝之前就死光了。代王后宫当中还有个女人举足轻重,此人就是窦姬,三国时期的史学家皇甫谧考证,窦姬的名字叫窦猗房

猗房的故事在各种电视剧中被演的够够的了,历史上的窦猗房发迹史,是非常偶然的。窦猗房是河北清河郡人,跟千年后的武大郎是同乡。窦猗房祖上都是良民,由于政审合格,所以窦猗房被送入宫中当宫女,侍奉吕雉。高帝刘邦驾崩,其后宫妃子几乎全部惨遭毒手,唯有不受宠的薄姬逃过一劫,跟儿子刘恒去了代国当太后。

薄姬去代国那年,正好是吕雉毒杀赵王刘如意,迁刘友为赵王的时候。吕雉为了安抚诸王,分别赐代王刘恒、赵王刘友各五名宫女。后宫选出来的十个宫女当中,其中一个就是窦猗房

猗房是清河郡人,按当时来说,是赵国人。所以窦猗房给管这事的太监送礼,希望把她编到去赵国的队伍里。结果太监收钱之后把这事给忘却了,导致名单下来后,窦猗房给分配到代王组了。窦猗房大怒,骂太监不守诚信,宁死不屈代国。太监自觉理亏,所以和风细雨的劝她:不去弄死你!窦猗房无奈,只好骂着街踏上了去代国之路。谁成想到了代国窦猗房得到了代王专宠,生下了两男一女,分别是刘启、刘武、刘嫖。

到了汉文帝元年三月,有关部门请立皇后的时候。由于刘启先当了太子,所以薄太后点名要封窦猗房为皇后。原因是窦氏家族跟她们薄氏家族一样惨,父母双亡,只有一个哥哥窦长君。这边立皇后大赦天下,没多久就有个小伙子找来了。此人自称窦少君,是皇后的亲弟弟。

原来窦少君四五岁的时候,被人贩子拐卖。不知道这孩子是经济价值太大还是太小,反正买了这个娃的人都争相倒手卖掉,窦少君就这样被倒卖了十多次。终于有一天,他听说自己的亲姐姐当了皇后,于是千山万水的来认亲。经过鉴定,这是真的。窦猗房心疼弟弟受了这么多年罪,于是赐给他大量的金钱田宅。

这时候,问题来了。朝中外戚有两家,薄氏外戚只有薄昭一人;而窦氏外戚有了窦长君和窦少君两个人。薄太后岁数大了,而窦皇后还年轻。指望薄昭再多生子嗣不现实了,但是窦长君和窦少君年纪轻轻,可以大肆繁殖窦氏外戚。这事太后不开心,刘恒不开心。但是话又不好说,人家姐弟相认,又没讨要官职。再加上窦少君这孩子命运这么悲惨,好意思上来先吓唬人家吗?

这时候,丞相周勃和太尉灌婴站了出来。尤其是周勃,他说只要他不死,就不能看着窦氏哥儿俩变成下一个吕氏集团。所以周勃忙前忙后,又是给这哥俩挑选老师安排上学,又是给这哥儿俩挑选同学伴读。从此,窦家哥儿俩个个谦逊有礼,但是内心可不念周勃的好。你有没证据,凭什么说人家将来会效仿吕氏呢?总之皇上不好说的话,周勃把事给办了,得罪了皇后。

即便是这样,汉文帝并不念周勃的好。事可以这么办,但是话不能这么说。你可以说为了关心窦氏哥儿俩的学习和成长,给他们安排老师、同学。结果周勃上来就跟防贼一样教育窦氏哥儿俩,知道的是周勃缺心眼,不知道的得说是皇上小心眼。皇上刚树立了圣人形象,周勃就来这一出。你看,这种事陈平没参与吧。

不过汉文帝这时候已经在圣人的道路上开足了马力,在下一节当中,汉文帝用制度告诉大家,谁才是这个社会上最值得关爱的人,下节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