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帝】十一、别看了,这回你背锅

2017-06-16 孔令堃 笑谈中

不背锅不足以平帝愤



在说今天这节历史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大背景。其实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讲,老天爷还是挺爱咱们中国人的。历史上那些赫赫威名的文明古国,无一例外都是处在四战之地而没有流传下来。而我们中国面朝大海,背靠高原,南邻蛮夷,皆无强敌能让我们处于亡国的边缘,只有北方能出现强大的敌人可以成为中原的心腹大患。所以我们面对着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却没有称为海洋民族,却修建了一条让世界为之惊叹的长城。

在上古时代,中原华夏民族是大东亚地区的唯一文明,周边几乎都是野人。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天朝思想,我们拥有最美好的词汇“华夏”,而周边都是东夷西戎北狄南蛮。历经尧舜禹夏商周,我们天朝对世界的看法就是除了我们炎黄子孙之外,周围都是野兽,是亡灵天灾,是燃烧军团,我们跟野兽们打仗,可以高举保卫文明的旗号。所以在孔圣人眼里,保卫华夏文明的管仲是人民的大救星。

到了秦朝,中国的君主叫皇帝,周边的能称王就算不错了,天朝看谁不爽就能大肆征伐,天朝就是世界的中心,皇帝陛下就是威武雄壮,没毛病。结果到了汉朝之后崴泥了,大汉皇帝让人家匈奴单于给围了,差点就要了命。从此,天朝概念发生了变化。汉朝觉得大汉是匈奴的老丈人,而匈奴却觉得汉朝是匈奴的藩属。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地上也就只有一个天朝。匈奴自称天之骄子,自然以天朝自居。而汉初历代君主不跟这帮老粗一般见识,尤其是季布当年说过,宁根明白人打一架,不跟SB多废话,跟义和团论什么是爱国,那不是缺心眼么。所以到了汉武帝时代,匈奴总以天朝自居,而汉朝却没有这个具体的天朝观念。

汉景帝中二年,匈奴背信弃义入侵燕国,汉景帝一怒之下断绝了跟匈奴的和亲,两国正式断交,时而冷战,时而热战。这就有意思了,汉朝在晁错的建议下,搞了多年的经济建设。再加上汉朝不间断的文化入侵,匈奴是一天不如一天。咱们简单捋一捋,汉高帝时代,匈奴可以兵围白登山,差点活捉汉高帝。汉惠帝和吕后称制时代,汉朝对匈奴曲意逢迎,汉朝加速了经济建设的脚步。到了汉文帝时代,汉朝经济建设和文化入侵初见成效,在汉奸中行说的提醒下,匈奴才发现事情的严重,那时候匈奴如果抢劫汉朝,甚至一度能抢到长安城下。到了汉景帝时代,匈奴别闹,已经很难过去长城了,即便是能过来,也是负多胜少。汉景帝时代的狂人李广时不时的不按套路出牌,让匈奴头疼不已。程不识在边关一坐,匈奴看不出他哪里厉害,但就是占不着便宜。赶上匈奴命苦的时候,刚出门就碰上了郅都,能让郅都追到匈奴家里揍一顿。到了汉景帝时代,匈奴已经不能在汉朝面前装大尾巴狼了,他们祈祷汉朝再也别出郅都这样的人,祈祷李广千万别开挂,这真受不了。

在这个态势下,汉景帝跟匈奴断交,意味着匈奴的经济支柱到了。军臣单于非常在意和亲的嫁妆,现在啥都没有了,抢了几次还是损兵折将,所以到了建元六年,军臣单于终于撑不住了,跟汉武帝认怂,求和亲。

汉武帝当时刚处理完闽越和东瓯打架的事,于是召集群臣开会商讨,这事该怎么处理。尤其是刚刚立有战功的大行令王恢和御史大夫韩安国,得发表一下高见。这王恢是燕国人,他当然对匈奴恨之入骨。当初汉朝跟匈奴断交,就是因为匈奴兵犯燕国。所以王恢提议,不答应和亲,那帮孙子没底线,简直是:今天装孙子,明天就上天。你看,在匈奴事件上,王恢是个坚决的鹰派大臣。

御史大夫韩安国表达了不一样的观点,你说这匈奴,自古以来在咱们眼里就不是人类,只不过是一帮逐水草而居的野兽而已,咱们就算是去打他,他连个城市都没有,上哪找他们去?所以不如给点钱和亲,这才是上策。你看,韩安国虽然是武将出身,但是却是个鸽派大臣。

鹰、鸽相斗,鹰派总能占据道义的制高点,高举爱国旗帜,以精神胜利法攻击鸽派怂,甚至是汉奸。

恰巧赶上了唐蒙奉旨招抚西南夷的大事,所以汉武帝忍了一把,同意和亲。但是这事可没完,汉武帝自己不是个鸽派。

转过年来,就是元光元年,也就是西历公元前134年。年初,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首次制度化的打破世卿世禄制度。你看过去,从上古时代开始,官员都是世袭的,咱们叫世卿世禄制度。虽然偶尔有从民间的选拔人才的行为,但是从来都没有制度化执行,每次都是偶然。这回行了,虽然汉朝官制主体上还是世卿世禄制度,但是开始推行察举孝廉制。也就是地方官要从各自的辖区选出最孝顺、廉洁、口碑好的一个人出来,由中央来任命官职。这个制度是能让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捷径吗?说几个咱们熟悉的例子吧,东汉末年,官N代曹操、袁绍、王允、杨彪等等都是举孝廉出身,诸葛亮那么孝廉,怎么不举呢?不对,是诸葛亮怎么不能举孝廉呢?道理就在于举孝廉没个标准,上头说谁孝廉谁就孝廉,那你说谁孝廉?这不明摆着的。老师选班长都不能客观公正的看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那就别提汉朝选孝廉了。举孝廉,就是中央制约士族门阀的一种手段。过去汉武帝提拔赵绾,还得绞尽脑汁利用窦婴。现在不用了,想用谁,谁就孝廉。

在这之后,汉武帝把负责未央宫警卫工作的李广升为骁骑将军,调往云中郡驻守。升长安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调往雁门郡驻守。这事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危险的信号。这就好比俄罗斯调国防部高官放在中俄边境集结兵力,那咱们国家不可能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同样的,匈奴也认为这是危险的信号,也在边境集结兵力,那双方的小摩擦就不断。匈奴人经过缜密的审视,还是不要招惹程不识的好,李广也不是天天开挂,要打还是挑李广打。

一时间硝烟四起,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小范围冲突此起彼伏。但是汉武帝此时还没有准备妥当,于是撤了李广的骁骑将军职位,改封云中太守。同样,汉武帝也撤了程不识的车骑将军,改封雁门太守,匈奴没话说了吧。

匈奴是没话说了,王恢可有话说了。和平是王恢最不愿意看见的,他就想跟匈奴打仗。自从李广、程不识变成了太守,汉武帝就开始忙别的。元光元年五月,各地的孝廉云集长安,汉武帝忙着亲自出题考他们。元光二年,汉武帝开始巡游,到处祭祀。最狠的是秦始皇最宠爱的术士阶层迎来了春天,汉武帝开始跟这些“神仙”们接触,祭祀太一神。所以这种情况下,王恢打算给汉武帝提个醒,是时候打仗了。

王恢买通了雁门大侠聂壹,说白了就是雁门黑社会头子聂壹,让他以爱国老百姓的身份去见汉武帝,说匈奴和亲之后斗志低落,不如假意赏赐他们财物,把这帮人骗来,然后对他们突然袭击,可以击败匈奴。这聂大侠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是说起他的一个后代来,大家一定都知道,聂壹的一个后人,就是三国名将张辽。

汉武帝赶紧召集群臣开会,商讨爱国老百姓的话靠不靠谱。人是王恢带来的,他肯定说靠谱,这事要是干了,那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动手。

韩安国依然持不同意见,鹰鸽大战的第二回合又开始了。韩安国的话直戳王恢的心窝子,他说王恢之所以建议打匈奴,那是他跟匈奴之间的私仇。圣人都有包容天下的心,高皇帝被困白登山七天,都没有愤怒成这个样子,还派刘敬去和亲。不能以私仇来让整个国家跟着垫背,高皇帝都不这么干,你王恢更没资格这么干。

王恢一听,当然不能说刘邦是因为怂才不敢打匈奴。他说高皇帝是因为打了几十年的仗,想让百姓休息,所以不动手。现在不一样了,应该对匈奴动手。

韩安国觉得这是胡扯,从业务的角度说对付匈奴就该拖死他。你非要打仗,那么汉军如果长驱直入,则孤军奋战,容易被包围。如果排成横队齐头并进,则会后勤不足。行军速度过快,粮食跟不上。行军速度过慢,贻误战机。你说怎么打?

王恢说你那都是废话,人家聂大侠不是说了吗?引诱匈奴来领钱,然后突然袭击即可,你扯那些孤军深入,齐头并进,速度快慢都没用。

老韩刚想再反驳,领导发话了。汉武帝觉得王恢说得好,就得揍匈奴一顿,别的目的没有,就要让汉朝升级为天朝。于是,汉武帝下令,升韩安国为护军将军,李广为骁骑将军,公孙贺为轻车将军,王恢为屯将军,李息为材官将军,聂壹为间谍,打响了汉朝正式进攻匈奴的第一战。

这一年是公元前133年,汉元光二年的六月份。六十八年前,也就是汉六年,汉朝跟匈奴的恩怨是从马邑县(今山西朔州)开始的,汉武帝也想在马邑县做个了结。当年韩王信被冒顿单于围在马邑县,投降了匈奴,如今汉朝三十万大军埋伏在马邑县周围,间谍聂大侠去匈奴引诱军臣单于来马邑。

计划是这样,韩安国、李息、公孙贺这三位军事水平很高,韩安国久经战阵,李息科班出身,公孙贺是汉化的义渠人,都是狠角色,所以让他们带三十万人在马邑县周边埋伏。王恢呢则从代国出发,袭击匈奴的后勤部队。

计划停当,聂壹出使匈奴,说他聂大侠早就恨透了马邑的狗官,他能杀掉县长,请军臣单于来主持公道,顺便把马邑县的钱财全部给匈奴。军臣单于一听,那敢情好啊,就这么办。于是,匈奴的特工天天在城外监视,终于有一天,他们看到了聂壹在城头挂上了几个人头,号称团灭了县政府。

军臣单于大喜过望,带领大军就直扑马邑。这十多万精锐骑兵是军臣单于的家底,这要是全折在马邑,那世界史都得改写。

军臣单于来到离马邑约百里的地方,根据他多年放羊的经验,他觉得这里边有诈。为啥呢?因为这里太安静,漫山遍野的牛羊,却没有一个牧民放牧,这不科学。简单说,有妖气!哦不,是有杀气!

君臣单于的节操虽然不怎么样,但是脑子却不是秀逗的。老家伙秘密派人调转马头,奇袭了雁门关的一个汉军据点,俘虏了一个汉军军官。军臣单于亲自审讯,汉军军官怂了,把汉朝的计划,以及马邑周边有多少埋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军臣单于汗流浃背,因为此时的匈奴已经一只脚进入了汉军的埋伏圈。

军臣单于传令全军,用最快的速度,撤!那头韩安国、李息、公孙贺还等着全歼匈奴呢,结果匈奴撤了,这仨人带兵赶紧追。步兵当然跑不过骑兵,汉军追到国界线,撤军回国。

另一边王恢还优哉游哉准备袭击匈奴的后勤部队,王恢的斥候兵回报,说匈奴后队人员齐备,齐装满员,人数众多。王恢纳闷,不应该啊。那当然了,因为王恢的侦察兵看到的是匈奴的先头部队。再一打听,马邑那边没动手,王恢当然也不敢以卵击石,撤军回国。

这一回,事大了。汉军三十三万大军北上南下的这么折腾,钱花海了,但是却没达到目的。韩安国、李息、公孙贺表示这锅不背,尤其是韩安国,他一直反对这么干,所以,这事赖王恢。你王恢说的军臣单于会上当,结果判断失误,敌人没上当,汉朝白白花费这么多军费。而且你王恢如果偷袭一下匈奴,打完就走,也能鼓舞士气,当天的新闻也好播。结果你不战而退,不背锅是不行了。

鹰派官员最怕的就是这个,主战能打赢还好,打不赢就完蛋了。大清约架十三国那回,被人家八国联军撵到了西安,主战派的除了慈禧之外全给杀了,喊口号容易,得能打赢才行。

当年汉朝还是以鸽派为主,鹰派基本上就是汉武帝和王恢两个人。汉武帝当然不背锅,所以满朝文武对王恢口诛笔伐。对了,还有那聂大侠,现在知道他的后人为啥姓张了吧。

王恢不想死啊,他想到了一个人能救他的命。自从汉景帝时代的直臣周亚夫死了以后,文帝以来不许外戚干政的祖训成了一纸空话。到了汉武帝时代,基本上外戚是朝中最有权势的一派。王恢行贿丞相田蚡,希望国舅爷能替自己说几句好话。田蚡不敢去找气头上的汉武帝,于是去找姐姐王太后说情,说王恢不能杀。

王太后多聪明,她告诉汉武帝,田蚡来求情了。这时候就有意思了,田蚡收了王恢的钱,当然要有经营者的诚信,但是他又怕跟着背锅,于是去找王太后,这就算是田蚡收钱之后替王恢办事了,其他的他不管。

亲弟弟来甩锅,王太后把话转达给汉武帝,这算姐姐够意思吧,没说不管你吧。但是后边汉武帝说了,这事主谋是王恢,如今给国家造成这么大的损失,总得有个人来背锅。王太后派人把话递给了王恢,王恢一琢磨,老老实实背起来这口锅吧,再挣扎没准灭族了,王恢自杀。

这就是汉朝第一次对匈作战的始末,史称马邑之战。此战以后,汉凶两国不仅仅是绝交,而且成为了仇敌,双方边境不安,小规模战斗此起彼伏。不过有一点很独特,虽然两国互为仇敌,但是贸易照旧。匈奴的经济已经患上了汉朝依赖综合征,不贸易会疯。汉朝全指望贸易可以约束匈奴,如果完全断绝贸易,双方就得死斗,而且汉朝还指望通过贸易对匈奴进行文化侵略。所以,历史上罕见的一幕就这样出现在了汉武帝时代,交战国双方的贸易依然如火如荼。

此战之后,汉武帝决定重新考虑对凶关系。接下来汉武帝陷入了一场内部斗争当中,而这场斗争,让大汉朝两个举足轻重的人物都死了,到底是什么事件,下节再聊。


点击查看

《楚河汉界》《无冕女皇》《代王时代》《风景独好》《汉武沉浮》


讲述学校欠大家的历史

打赏一块钱也是你对知识的态度

而态度决定了你的高度

 

笑谈中

微信号 : kxiaotanzhong

新浪微博:@依然笑谈中


苹果用户点击“阅读原文”穿越到微博打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