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帝】 三十九、为官之道

2017-07-28 孔令堃 笑谈中

内行和外行


汉武帝在元鼎年间处理朝政,大方向上还是走君主集权路线。当初汉武帝不得不启用太子党的赵周任相,石庆任御史大夫。但是这并不代表汉武帝信任他们,更不会放手让他们去办事。所以在这个时期,汉武帝需要一个自己御用、好用、能用的班底。

赵周、石庆懦弱无能,对付他们,最好用的还是酷吏。在酷吏这个阶层,那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当年张汤、赵禹上位,已经刷新了酷吏的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酷吏界的翘楚张汤统治不幸死于政治斗争,而跟张汤齐名的酷吏赵禹跟后辈们比起来,都被衬托的不像个酷吏了。早期的酷吏,讲究的是能办事。比如郅都、宁成这一辈,文能讲理,武能打仗。他们都能维持一方治安,擅长打黑除恶。尤其是郅都,放到边关打匈奴都是一把好手。再到后来崛起的张汤和赵禹是理论流,擅长各种法律条文和最终解释权,所以他们想定谁的罪,都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把多不讲理的事,都能用法律解释清楚。这类酷吏需要丰富的办案经验和强大的法律知识,所以不是一般人都能修炼成张汤、赵禹这样。再后来崛起的义纵、王温舒之流,没那工夫去学习法律,他们安身立命的法宝就是杀人,省去诱供、逼供等手段,杀了人随意定罪,把酷吏带到了快餐时代。

在元鼎年间,长安城中尉叫尹齐,这哥们就是个典型的快餐式酷吏。宁成被义纵杀掉后,尹齐接班宁成,当了关内都尉。宁成咱们熟悉,函谷关一带的官民都说宁可碰到老虎,也别碰到宁成发怒。但是尹齐到任之后,很快刷新了当地官民对酷吏的认识。大家宁可宁成复生,也不愿遇到尹齐。那你说这个尹齐多厉害,他可说得上是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汉武帝一看大家都怕尹齐,认为这是个人才。所以汉武帝升尹齐为中尉,掌管长安一城的治安。

比起长安城历代残酷的中尉,如果说郅都是众人口中的“苍鹰”,那尹齐就是众人心中的恶鬼。谁惹他他杀谁,一直杀的能让汉武帝明显的感觉到长安城人口减少,官员数量不足。这也太简单粗暴了,汉武帝实在忍不了天子脚下有这样的酷吏,于是把尹齐免官。再后来汉武帝调尹齐任淮南都尉,那是后话。

罢免尹齐之后,汉武帝重用了另外两个酷吏。升王温舒为中尉,升赵禹为廷尉。

这两位我前边都提到过,赵禹是科班出身的酷吏,精通律法。王温舒是盗墓贼出身,杀人不比尹齐少。跟尹齐相比,王温舒也是个杀人狂。只不过尹齐不爱钱,而王温舒贪财。那么说汉武帝用贪财的屠夫王温舒替代不贪财的屠夫尹齐,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在于,王温舒杀人之余,办事效率要大大高于尹齐。前边我曾写过,王温舒最擅长的就是运用各地的流氓头子和黑社会大佬,靠他们为自己办事,想杀谁、抓谁都无往不利。王温舒比只懂得杀人的尹齐,办事效果好得多。

长安城龙蛇混杂,光靠一个中尉难以维持治安。在前边我也聊过,汉初长安及周边的治安,还有三个两千石官员辅助管理。分别是管理公侯的主爵都尉、管理皇族的右内史、管理关中百姓的左内史。这三位合称三辅,干的都是得罪人的工作。其实这里边主爵都尉和左内史的工作相对好做,就右内史麻烦一点。但是挨骂最多的一定是左内史,左内史管理长安老百姓,那是各种手段都能用,不怕得罪人。在酷吏横行的时代,元鼎年间的左内史倪宽,绝对是那种奇葩制度下的一股清流。

独裁政体下,官员只向上负责,不会向下负责。因为官员的官位俸禄都是上边给的,不是老百姓选的,所以他只能向上负责。上司说句腰疼,下差就能敏锐的察觉到上司的需求,把到底是准备腰垫还是准备六味地黄丸得做好充分的分析和思考,才敢对症拍马屁。对于老百姓就简单了,老百姓说家门口下水道堵了,那活该,等着吧。

这就导致了官员对待普通民众,不愿意下心思去考虑百姓实际情况,而是大搞一刀切政策,说什么就是什么,从不考虑实际情况。倪宽是个读圣贤书出身的官员,跟那些个酷吏不一样。他不用杀人来威慑民众,还是靠发展教育来引导民众。闯个红灯就判死刑,这也太恐怖了,不如给他讲明白为啥不让闯红灯。倪宽到任后,不仅发展教育,还重新审理过去不合理的案件。这搁一般的官员,是根本不可能做到这点。上届官员的冤案,关我啥事?为官之道,最重要的是别惹麻烦。审理案件最重要的就是别给自己惹麻烦,老百姓冤不冤的,全看司法解释了。所以说在专制政体下,倪宽重审明显不合理的冤案,绝对是难能可贵。他这么干肯定得罪上一任官员,对他没一毛钱的好处,也不增加政绩,但是他就这么做了,其人格之伟大,令人赞叹。

汉武帝时期的恐怖统治,让当官变成了应试。一切为了完成上边的任务,毫不考虑实际情况。倪宽为官,首先派出一帮实诚人去民间调查,看看现在的民意到底如何。经调查发现,战国时代秦国修建郑国渠以后,关中地区成为了富饶之地。所以秦汉以来,对关中地区的农业税,收的都是最多的。但是最近几年,郑国渠上下游的产量根本不一样,如果一刀切的按一个标准收税,上有淤塞地区的农民负担极重。所以倪宽积极调整税收政策,根据实际产粮来区别收税。另加派民工,疏通郑国渠上游,并在上游开凿六条水渠,帮助提高当地生产。倪宽此举,让同行一看得说他是个外行,明显不会当官啊。管那么多没用的干啥?税收自有国家法度在,交不起也得交,这样报表报上去也好看。至于民怨沸腾,让他们找上边去,我们都是按规定办事。这可好,区别收税,上边的指标完不成。税收本来就少,不赶紧给上边送去,还用来挖运河,脑子秀逗了。最离谱的是,倪宽自己挖了河,还得自己动脑子合理安排沿岸百姓用水,颁布《水令》,全是给自己找麻烦。今年闹灾了你不收税?闹灾了关你啥事,让老百姓该交多少交多少,这是规定,灾又不是当官的给降的,怪我喽?

总之在倪宽的治理下,关中地区的百姓生活条件改善,家里逐渐有了余粮。但是,同行们没说错,这个外行当官,出问题了吧。元鼎年间,朝廷发动十万大军在伏波将军路博德的带领下征伐南越。作为京畿重地,朝廷对三辅地区的税收标准进行了上调。主爵都尉找侯爷们催收,侯爷们地多人少,怕得罪都尉大人,就给了。右内史找皇亲国戚要钱粮,这帮人害怕酷吏,再加上家里不差钱,也就给了。唯独左内史倪宽上交的钱粮,不够朝廷的标准。同行们刻有话说了,不牛逼了?关键时刻完不成任务,作死呢?早说了老百姓夸你没用,他们就是个屁。

不光同行笑话,汉武帝也震怒。朕的亲戚都支援抗战了,刁民们不多交税,几个意思?这届刁民真的不行,上新闻!

当时的新闻宣传,还是以宣传英雄爱国者卜式为主。漠北之战以后,卜式好久都没出来装X了。这回朝廷需要影帝,影帝卜式不负圣望,比上次打匈奴表现的还大义凛然。上次打匈奴,卜式表示要捐全部财产。这回打南越,卜式不光要捐钱,还要捐全家的命。那您到是去啊!卜式就是说说而已,朝廷用他宣传宣传,完事领盒饭回家,接着当他的官。

别官老百姓真傻假傻,就算有人信了,也要打南越捐条命。前提是这种意识只能发生在和平年代,真要打仗了,谁也不捐。

汉武帝也很苦恼,为什么下那么大功夫造神,愣是没人信呢?造神这事得从娃娃抓起,凭空造神忽悠成年人,那怎么可能。写进课本忽悠小朋友,还是靠谱的。这个技巧,汉武帝还是差得远啊。

总之造神没人信,关键时刻左内史不靠谱,所以汉武帝给倪宽下最后通牒,规定时间内钱粮征集不上来,那就回家抱孩子吧。倪宽一看这样,就把消息散播了出去。京畿三辅,其他两辅都是酷吏当道。所以关中百姓害怕调走倪宽换来酷吏,皆扶老携幼把粮食给朝廷送去,只要留下倪大人,要多少钱都给。

汉武帝震惊了,看来得留着倪宽,这就是朝廷的幌子啊,有他在,朝廷就是伟大的。自此倪宽官运亨通,一路做到了御史大夫,这是后话。但是,倪宽能改变什么吗?几乎不能。对于老百姓来说,盼青天不如拜菩萨。

这就是汉武帝元鼎年间的用人情况,财政上重用奸商出身的桑弘羊坑老百姓,政治上任用酷吏用恐怖手段震慑百姓和收缴税赋。偶尔出现了一个倪宽,也不耽误把老百姓家里的余粮收上来。所以十万大军征南越的钱,朝廷还是能拿出来的。

财政困难的时候,不仅要开源,还得节流。一说节流,就跟节俭脱不了关系。那么说汉武帝有没有带领大家崇尚节俭呢?除非他疯了。节流,在汉武帝这里有不同的见解。比如功臣封侯,从封侯那一刻起,这些侯爷就是朝廷的负资产,节流得从他们身上节流。过去诸侯进京祭祀的时候,用的是鹿皮币加壁玉。这个不好,得来个釜底抽薪的绝技。元鼎年间,汉武帝规定,祭祀品必须用黄金,而且要纯金!

多纯算纯?今天黄金还有个标准,24K就是24K,按这个等级来就可以。汉朝没有标准,也就是说,黄金纯不纯,看皇上心情。再一个,当年的铸造水平参差不齐,铸造权还在中央,这就意味着王侯们进京,就是一场生死之旅。这不嘛,朝廷首次检验黄金,便革除了一百零六个侯爷的爵位,每个侯爷按最低标准五百户食邑计算,那就是为朝廷省下了五万多户的赋税,省的,也就是赚的。这招除了经济价值之外,汉武帝看谁不爽,就能整谁。比如说丞相赵周,这是太子的老师,汉武帝不喜欢他。但是这个人谨小慎微,从不犯错。这次可让汉武帝逮着机会了,说丞相带头上交成色不足的黄金。赵周心说你别来这套,这是给张汤报仇啊,所以赵周自尽。汉武帝顺势升太子的另一个老师石庆为丞相,封牧丘侯。石庆吓破了胆,他和赵周休戚相关,如果皇上不封他侯爵,还好一点。如今当了侯爷,就指不定什么时候黄金成色不足了。自此以后,太子党的精神领袖石庆跟谁都客气,不敢发表任何意见,不敢处理任何国政,汉武帝乾纲独断,威严更胜从前。

汉武帝压制群臣,开源节流。有了钱不仅够他南征,还能够他来一次西征。那么西征征谁?下节再聊。

点击查看

《楚河汉界》《无冕女皇》《代王时代》《风景独好》汉武沉浮》


讲述学校欠大家的历史

打赏一块钱也是你对知识的态度

而态度决定了你的高度

 

笑谈中

微信号 : kxiaotanzhong

新浪微博:@依然笑谈中


苹果用户点击“阅读原文”穿越到微博打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