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杂谈】制霸亚洲的突厥族

2017-08-28 孔令堃 笑谈中

漠北第四个霸主




突厥一直以来都是个敏感话题,很多时候由于我们对这个民族了解不深,反而会被那些滥杀无辜的伪突厥们牵着思路走。那么说突厥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民族呢?我们就从中国的史书上找找答案。

关于突厥的起源,在古代有个很离奇的传说。据传突厥的先祖是匈奴的后裔,全家被仇家杀的还剩一个十岁的娃。仇家砍断这个娃的手脚,饶了他的性命。跟罗马的传说有一拼,这个娃被母狼救走且养大。理论上这只母狼是这个残疾娃娃的养母,但是,这个娃娃长大了娶了这只母狼,生下了突厥族。

这个传说被《北史》和《周书》都收录了,突厥人也没什么意见。他们觉得这是光荣,证明了他们突厥族是狼种民族。我们中原人呢,则觉得这是带有贬义的起源。狼种就意味着不是人,娶养母就是乱伦。

那么说关于突厥的起源,有没有靠谱的记载?当然有。长孙无忌编著的《隋书》中记载,突厥起源于平凉。平凉这个地方胡人杂居,什么民族的都有。什么义渠啊、匈奴啊、月氏啊、乌孙啊,都在这里生活过,所以这里民族成分复杂,但是这里风俗上都是匈奴遗风。突厥的祖先在这里是什么族已经很模糊了,但是他们都姓阿史那氏。平凉杂胡的姓氏,就是他们之间区别所在,民族什么的,已经不重要了。

平凉这个地方,是中原、西域、漠北、青海的交界处,自古以来都是贸易集散地。所以这个地方的胡人跟漠北的粗放型胡人大有不同,平凉的胡人大多有门手艺傍身。比如说阿史那氏,这个族群的人善于冶铁,这就厉害了。在古代,会冶铁跟现代钱学森会造导弹一样,属于战略高科技。不会冶铁一直是胡人的短板,他们连锅都不会造,更别提精良的武器。一直到明朝,蒙古人还不会冶铁,他们有时候抢掠明朝边境,居然是为了抢锅。所以说阿史那氏掌握了这门手艺,足见他们的不凡。阿史那氏在平凉冶铁的时间,就是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北朝还是北魏。

那个时代是鲜卑的黄金时期,汉化的鲜卑人在中原建立强大的魏国,未经汉化的鲜卑人在蒙古高原建立了幅员辽阔的柔然汗国。除了这俩大国,青海还有辽东慕容氏鲜卑建立的吐谷浑政权,东北还有鲜卑的亲戚奚族、契丹、室韦。本来没阿史那氏什么事,平凉也在匈奴后裔沮渠氏的控制之下。历史总导演就这样给了阿史那氏一个契机,北魏第三代领导人拓跋焘是个狠角色,这位在历史上被称为太武帝的皇帝,通过一系列战争手段,确立了北魏是东方第一强国的地位。无论是南方的刘宋还是北方的柔然,谁也不敢跟北魏叫板。太武帝跟沮渠氏起了冲突,北魏大军横扫西凉,沮渠氏战败,阿史那氏五百户族人趁乱逃往大漠,追随了柔然。

要不说会门手艺好找工作做,本来这五百户人在柔然大汗眼里根本不算什么,但是会冶铁就厉害了。所以,柔然大汗把五百户阿史那氏安排在了阿尔泰山一带居住,成为了柔然汗国的军事研究所,专业铸造兵器和盔甲。阿史那氏族人见阿尔泰山的走向就像个铁头盔,再联系到自己的老本行,于是就给自己的族名定为兜鍪,音译过来就是突厥。自此,阿史那氏以突厥族的身份,生活在柔然。

也难怪北魏戏称柔然为蠕蠕,这帮人确实缺心眼。像阿史那氏这帮高人,到哪国都是受礼遇的对象。但是柔然却不给突厥面子,拿他们当下人用。不过突厥人自强不息,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冶铁神技,还苦练骑兵。但是这个民族人口太少,在柔然一直是被压迫对象。这里边还一个问题,柔然是东北亚民族,体貌特征上属于黄种人。突厥是不折不扣的白种人,那不欺负他们欺负谁。

时间到了北魏末年,北魏元氏皇族大权旁落。这倒也正常,两汉、曹魏、西晋的末年都有这个趋势。但是北魏末年的情况有点复杂,人家都是皇权旁落,而朝中只有一位权臣。北魏末年是汉化的鲜卑人宇文泰和鲜卑化的汉人高欢这俩人斗法,最终宇文泰拥立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称帝,在长安另立中央,史称西魏。而高欢在邺城拥立的元善见为帝,史称东魏。在那个时代,西风压倒东风,西魏的势力要强一些,而且宇文泰也比高欢更得人心。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突厥人开始联系西魏,宇文泰给予了突厥高规格的礼遇,双方建立了良好的联系。对于宇文泰来说,他关心的是用突厥来牵制柔然。

柔然境内除了突厥这支科技民族之外,还一个科技民族叫丁零。丁零据说正确的读音是“颠连”,在中国史书上被记载为敕勒、铁勒、高车等数不清的名字,总之呢,这是个神奇的民族,会制造高大车轮的勒勒车,所以被称为高车。

高车的势力比突厥大得多,但是跟鲜卑一样,内部分的特别碎。高车一部反叛柔然,迁到阿尔泰山宣布独立,同时阻断了柔然和西域的联系。时任柔然大汗的阿那瑰十分痛恨这股反政府武装,本打算调兵重剿,这时候突厥的杰出首领阿史那土门自告奋勇,要替柔然干掉高车。阿那瑰大汗很开心,好事啊,打不死高车还能打不死突厥么,支持。然而事与愿违,阿史那土门阻击了一下高车,略显了一下强悍的战斗素质,然后就和高车谈判。摆在高车面前有两条路,要么被突厥和柔然联合干掉,要么和突厥和并,一起干掉柔然。

显然这道选择题并不难选,高车五万人融入突厥,让突厥从一个少数民族变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民族。也正是从这五万高车人融入开始,突厥人的白人血统被冲淡,逐步被黄化。那这个结果跟阿那瑰大汗想的完全不一样,既没打死高车也没打死突厥,反而让突厥强大了。阿史那土门以功臣的身份去见阿那瑰大汗,说他不要赏赐,只求能当上阿那瑰的女婿。

这形势多明朗,但阿那瑰继承了祖上脑子短路的传统,派使者大骂土门,说他们阿史那氏一门只不过是柔然的锻奴,还想当柔然大汗的女婿,呸!阿史那土门当场杀了柔然使者,自此和柔然老死不相往来。土门派人去了西魏,把求和亲的意见传达。西魏的掌舵人宇文泰觉得机会来了,就把西魏长乐公主嫁给土门,并表达了对突厥掀翻柔然的美好祝愿,还表示愿意出兵相助。。

一年以后,阿史那土门突然起兵,横扫柔然。阿那瑰自杀,柔然解体。阿史那土门建立了一个突厥汗国,土门自称伊利可汗。由于当时没有蒙牛可汗,所以伊利可汗一家独大,继匈奴、鲜卑、柔然之后,成为了漠北的第四个主人。然而突厥的征伐并没有结束,突厥大军不仅臣服了西域,还击破了青海的吐谷浑,国土面积从东北的大兴安岭向西延伸到了中亚,成功的冲出中国,走向亚洲。

在当时的亚洲,中国四分五裂就不提了。西亚可有一个实力强大的波斯帝国,南亚还有一个强大的白匈奴帝国。这个白匈奴啊,是西方人的叫法,他们管亚洲的强悍游牧民族都叫匈奴,白色人种的,就叫白匈奴了。其实在我国古代史书中,没有这个名词,我们管白匈奴统称为西域。非要定个族名,我们称之为康居、大月氏、车师等等。事实上我们古代也是瞎起名字,白匈奴跟康居、车师等西域各国没有关系,从血统上讲,这帮人是我国少数民族大月氏和中亚塞族的混血民族。

早说过突厥起源于平凉,跟漠北那些野蛮人不一样。突厥人脑瓜子灵,懂得远交近攻。本来白匈奴和波斯相安无事,突厥人一挑拨,波斯跟白匈奴打起来了。就这样,突厥和波斯同时进兵,瓜分了白匈奴。完事亚洲就剩突厥和波斯两大强国,突厥人要走出亚洲,冲向世界。

突厥人发现,波斯西边有个庞大的帝国。这个国家是欧洲东罗马帝国的后裔,国土面积横跨亚欧非三洲,史称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矛盾很深,突厥人去勾搭拜占庭,两国夹击波斯,把盛极一时的萨珊王朝击败。自此,亚洲第一是突厥,欧洲第一是拜占庭,突厥进入了全盛时期。

突厥帝国从崛起到亚洲第一,只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帝国发展太快,国土面积太大。这么大的国家可怎么管啊?干脆用地球通用法则,来分封制吧。伊利可汗在西域分封小可汗,也成二可汗,为将来突厥的分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代小可汗就是伊利可汗的弟弟室点密。

突厥汗国的强盛,让东、西魏乃至后来的北周、北齐都怂了,他们都臣服于突厥帝国,用和亲来换取片刻的安宁。包括初期的隋文帝杨坚在内,都得买突厥的面子。但是在古代亚洲,想绕开中国当老大,不是说不行,反正很难。突厥的崛起,也赶上了中国分裂的大好时机。但是就在突厥全盛的时候,中国出现了一个现象级王朝隋朝,还出现了一个现象级皇帝隋文帝。隋帝国的崛起,不仅改变了突厥的命运,甚至还改变了整个亚洲的命运。

突厥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成为了亚洲第一,但是这里边有个问题。在古代,任何一个国家绕开中国称亚洲第一,就好像在没有德云社参与的相声大赛中得了一等奖一样,完全没有说服力。哪怕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也得在打败大清之后才能称亚洲第一。

其实突厥也深知这一点,所以无论中原是东、西魏对抗,还是北周、北齐对抗,突厥都奉行中原均势政策,帮弱的制约强的。本来强大的突厥制约四分五裂的中国,远比孤悬海外的英国制约欧洲大陆容易的多。但是,历史总导演怕突厥无敌太寂寞,让中国出现了一个神人,他的名字叫杨坚。杨坚是鲜卑化的汉人,其鲜卑名字叫普六茹·那罗延。杨氏一门是汉朝名臣杨震之后,在关中是一支大家族,属于关陇贵族成员。陈演恪先生被坏人害死之前也曾考证过,说杨坚很可能是平民出身,假托贵族之后用于炒作而已。但是不管怎么说,杨坚是跟着西魏掌舵人宇文泰起家的,杨坚有战功,在北周一路做到了上柱国、大司空、随国公,还是皇上的老丈人。

杨坚篡位成功,改大周国号为大隋,杨坚就是隋文帝。此时的隋朝只有长江以北的中国领土,还没有完成统一。突厥不希望见到一个强大的隋朝,于是想尽办法招惹隋文帝。

隋文帝那是好惹的吗?他要是光揍突厥一顿,显不出中华文明的精髓。突厥人最擅长的就是挑拨离间,搅得别人邻里之间不和睦。但是玩合纵连横分化瓦解耍心眼,中国人是祖宗。

当杨坚还是北周随国公的时候,就没少跟突厥打交道。杨公爷的爱将长孙晟还曾送北周千金公主去突厥和亲,顺便客串了一下间谍,打探到了很多突厥的内部情报。当隋王朝取代北周,当年的杨公爷也成了隋文帝。突厥的千金公主不干了,她娘家的周朝没了,于是她怂恿突厥把隋王朝扼杀在摇篮里。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受鲜卑影响太重,从血统到文化都有鲜卑的影子。所以,突厥的突然袭击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隋军和突厥进行了一场惨烈的硬碰硬,隋朝太子杨勇和名将韩增寿、贺娄子干、达奚长儒都投入了战斗,隋军以少胜多,愣是凭武力惨胜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再加上突厥阿史那氏内部的意见不统一,突厥北返。

这回隋文帝怒了,但是眼下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先把这笔账记下。等到隋朝在中国北方站稳脚跟之后,隋文帝点起精兵,北击突厥。同时,猴精的长孙晟也潜入了突厥进行离间活动。

突厥没有嫡长子继承制,我给大家简单捋一下让人头疼的突厥可汗继承问题。按咱们中国人的规矩,第一代伊利可汗阿史那土门死后,继位的是他儿子乙息记可汗,没毛病。跟土门并列的,还有分封到西域的土门之弟小可汗室点密。

乙息记可汗死后,按中原道理继位的应该是他儿子沙钵略。但是,突厥没有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接位的乙息记可汗的弟弟木轩可汗,木轩可汗死后,接位的是木轩可汗的哥哥佗钵可汗。

问题来了,佗钵可汗死后,土门的儿子都死光了,接下来谁当可汗,就有问题了。乙息记可汗、木轩可汗、佗钵可汗的儿子理论上都有继承权,所以就乱了套了。干脆,大家一起来,也就是说,隋文帝时代的突厥,有三个可汗,分别是乙息记可汗的儿子为沙钵略可汗,木轩可汗的儿子为阿波可汗,佗钵可汗的儿子阿史那庵逻为不知道什么可汗,还没起名号就被废了。

这仨人里边,沙钵略为东方小可汗,阿波可汗是突厥内部法定继承人,阿史那庵逻是贵族推举的可汗,再加上西域室点密的儿子达头可汗,突厥内部乱了去了。

那个不知道什么可汗的阿史那庵逻迫于沙钵略可汗的压力,自废汗位,归顺了沙钵略。这就导致了沙钵略可汗和阿波可汗的矛盾激化。这时候,隋朝大军压境攻打突厥,让突厥措手不及。

上回隋朝措手不及的时候,硬是靠着强悍的战斗作风顶住了压力。这回换到了突厥,他们应变能力就太差了。东路元帅卫王杨爽击溃沙钵略可汗,中路军元帅河间王杨弘和将军豆卢勤也击溃了突厥主力,西路元帅窦荣定击败阿波可汗。

这时候,长孙晟出手了。他劝阿波可汗归顺大隋,让大隋册封他一个正版的可汗,然后再一起消灭掉可恶的沙钵略可汗。阿波可汗表示成交,这样一来,突厥没工夫跟隋朝打仗了,沙钵略可汗和阿波可汗之间进行了内斗,阿波可汗不敌,逃到了西域去见达头可汗,请叔叔主持公道。达头可汗向着阿波可汗,于是达头可汗和沙钵略可汗翻脸。这一翻脸,阿波可汗和达头可汗的兵力合一,宣布独立,史称西突厥汗国。而沙钵略可汗的突厥,就被称为东突厥汗国。要问他俩谁正宗,谁也说不清。反正从这时候开始,突厥正式分裂为东、西突厥。

隋朝一看,有意思,算上隋朝就三国鼎立了。于是在长孙晟的忽悠下,隋朝和西突厥一起揍东突厥,沙钵略可汗表示认怂,只要隋朝给他一个机会去抽一顿阿波可汗,他就投降。隋文帝觉得,这是你们家事,随意。就这样,沙钵略可汗击溃阿波可汗的部众,之后臣服大隋,以藩臣自居,称隋文帝为圣人可汗。

这事可还没完,沙钵略可汗郁郁而终,问题又来了。谁接班?根据沙钵略可汗的遗命,其弟莫何可汗继位。莫何可汗得到了隋朝的册封,去册封莫何可汗的,又是长孙晟。长孙晟一忽悠,莫何可汗点齐人马就扑向了西突厥,找阿波可汗算账。西突厥看见东突厥有隋军的旗号,干脆不战而降,阿波可汗被俘,之后就给杀了。这样一来,西突厥就剩一个达头可汗。

东突厥这边的莫何可汗暴死,继承人的问题又来了。突厥人还真绝,接班的居然是莫何可汗的俩儿子,老大都蓝可汗在南面,老二突利可汗在北面。而西突厥就只剩下了一个达头可汗。西突厥一直没事,就是因为达头可汗一直不死,继承人的问题还没显现。

突厥内部安稳,隋朝抽空灭了陈朝,一统寰宇。统一后的大隋王朝看突厥这么和谐,不像话啊,丢了尚武精神怎么办?于是,隋朝越过都蓝可汗,去和突利可汗和亲,不用问,干这事的还是长孙晟,目的是为了挑事。

都蓝可汗大怒,联合西突厥达头可汗攻打突利可汗。长孙晟趁机把突利可汗忽悠到长安,隋文帝封之为启民可汗,让他在北方招募旧部,跟都蓝可汗翻脸。都蓝可汗杀到大同之后,年轻的汉王杨谅出兵抵御,隋军以少胜多,击退都蓝可汗。与此同时,越国公杨素出手击败了达头可汗,连达头可汗自己也受了伤。不过达头可汗因祸得福,都蓝可汗被部下杀死,突厥重归统一,达头可汗成了突厥共主,号称步迦可汗。

不到一年,隋军派出最强四人组北伐。这里边不仅有战功赫赫的汉王杨谅,也有越国公杨素,还有镀金的晋王杨广以及令胡人闻风丧胆的史万岁。这是一场决战,隋军这支中国历史上的现象级部队完全击垮了突厥,达头可汗逃亡吐谷浑,东突厥回到启民可汗手中,成为了大隋的藩属。西突厥那边因为达头可汗的逃亡,只好拥立阿波可汗的后人为汗,实力大为削减。

隋文帝这个无敌君主打造了一个无敌的隋朝,哪怕是汉朝的卫青、霍去病,或者是唐朝的李靖、苏定芳,虽然他们都是不世出的名将,但是他们打胡人的手段,只相当于优秀的猎人去狩猎。而隋军打胡人,相当于一群狮子去捕狼,单挑群殴动脑动嘴都是碾压式的优势。

可惜的是,大隋帝国的二代接班人是隋炀帝杨广,这就扯淡了。别管今天那帮骗点击率的怎样洗白隋炀帝,都改变不了隋炀帝是个昏君的事实。中国历史上无道昏君多了,能做到隋炀帝这样让本国人、外国人、自己的大臣都痛恨的,少之又少。有人说杨广是个久经战阵的军事家,南征灭过陈,北伐败过突厥。但是这两战看似丰功伟绩,但是都有个共同的特点,这都是闭着眼都能打赢的仗,杨广跟着名将去镀金。赶上杨广命好,没死于意外,还能通过卑劣的手段夺了皇位,这才有机会把一个明明白白的亚洲第一搞成一盘散沙,厉害了大广广。

网络上英明神武的隋炀帝在大业十一年的七月去北方的汾阳宫避暑,顺便到雁门一带看看肃杀的北方风景。那时候藩国东突厥的可汗是启民可汗的儿子始毕可汗,隋文帝在位的时候,突厥上下心服口服。因为隋文帝打突厥往往是以少胜多,人数相当都算欺负他们。而隋炀帝学秦始皇灭南越那一手,倾全国之兵都不能打败高句丽,展现了一个废物的基本素质。隋朝连高句丽都打不赢的话,怎么再做东突厥的宗主?所以,隋炀帝在边关看风景的时候,始毕可汗发动了突然袭击。隋军的御林军且战且退,退回雁门关。突厥大军随后就到,包围了雁门关。

汉朝的时候,汉高帝被匈奴围在白登山,分分钟就会被干掉,但是至于绝地的汉高帝想到的是亲自抄家伙跟匈奴拼了。唐太宗在长安城外跟颉利可汗遭遇,愣是靠着掩盖不住的侧漏霸气镇住了突厥,这才有了渭水之盟。宋高宗被当人质送往敌营,不仅能从容的读书,还能在金人面前拉开硬弓射中靶心,让完颜宗弼这样的老狐狸都怀疑这哥们不是老赵家人。宋徽宗、宋钦宗、明英宗这些当了战俘的皇帝,虽然失去了气节,但是好歹情绪基本稳定。再看这位英明神武的隋炀帝,还没当战俘呢,雁门关又是军事防御基地,比白登山安全多了。更何况边防军离的很近,很快就能驰援勤王。但是,人家隋炀帝愣是在关内哭成了个泪人,连眼睛都哭肿了。历史上管这次事件,叫“雁门之围”。

突厥围雁门关不可能成功,很快随着隋军的到来就撤了。但是隋炀帝却吓破了胆,自从雁门之围以后,隋炀帝陛下就一直窝在扬州,再也不敢去北方。怂,隋炀帝是认真的。后来隋炀帝就被部下杀死在了扬州,大隋王朝土崩瓦解。东突厥算是行了,又成为了中原各大军阀的宗主,包括李渊在内,都得跟突厥称臣。

事情发展的让突厥很开心,中国变得一盘散沙,各大军阀互相攻击,毫无民族大义,这样一来,东突厥就能为所欲为了。

李渊一统华夏,建立大唐帝国,李渊就是唐高祖。这时候的大唐跟当年的大隋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唐高祖尽量的不得罪突厥,有事好商量,有便宜让突厥上。唐高祖当然比不上开了挂的隋文帝,但是他儿子可比隋炀帝这个败家怂货强太多了。尤其是老二天策上将李世民,甚至厉害到篡位,成了唐太宗。这头太宗皇帝刚篡位,突厥的颉利可汗就兵分两路进攻人心惶惶的大唐。突厥策动东北亚一带的少数民族起兵进攻唐军名将程咬金和徐世勣(小说里的徐茂公),而颉利可汗则带领主力二十万骑兵直捣长安。

这可是生死存亡的时刻,唐太宗扣押了突厥使者执失思力,派大将尉迟恭整军备战,而他自己则带着长孙无忌、房玄龄、侯君集等心腹大臣去见颉利可汗,跟这位大汗讲道理。颉利可汗也是个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怂货。他见唐太宗毫不慌张,还敢这样来见他,颉利可汗的腿肚子先转筋了。据传说中国人用兵神出鬼没,唐太宗这是哪一出?伏兵到底在哪?本来负责探听唐军虚实的执失思力一直没回来,突厥人能打探到的消息就是,突厥百战名将阿史那乌默啜被尉迟恭给打败了。所以,颉利可汗这次趁火打劫的结局就是留下三千匹战马和一万只羊以后,匆匆离去。打劫的就这样变成了送礼的。

这事可没完,唐太宗可不想有这样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邻居。而颉利可汗也不是什么英明神武之主,所以突厥全国各族人民都反对这个可汗。再简单屡一下突厥的世系,当年兵围隋炀帝的是始毕可汗,始毕可汗的弟弟,就是渭水怂货颉利可汗。颉利可汗之下还有个小可汗,是始毕可汗的儿子突利可汗。突利可汗用咱们今天的话来说,是个突奸。他因为和颉利可汗有矛盾,就暗中勾结大唐,与此同时,薛延陀、回纥以及东北亚少数民族也向唐朝表示了自己必反的决心。唐太宗很高兴,正愁没理由动手的时候,东突厥名将阿史那杜尔进犯河西,可算是让唐太宗逮着理了,勿忘国耻,冲啊!

唐军主力倾巢而出,包括战神李靖、尉迟恭、徐世勣、苏定芳、程咬金、秦叔宝等名将悉数在阵。跟小说不大一样的是,历史上这些名将中最出类拔萃的人物是李靖、徐世勣和苏定芳,这仨人配合默契,擅长轻骑突袭,这场大战不仅击败了东突厥,还活捉了匪首颉利可汗。突厥名将执失思力、阿史那社尔、阿史那思摩、契苾何力归降,日后他们都在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阿史那杜尔,成了唐太宗的贴身侍卫,死后陪葬皇陵。

好几千年了,漠北大地上有过国祚千年的匈奴帝国,有过昙花一现的鲜卑汗国,有过盛极一时的柔然汗国,有过走向世界的突厥帝国,这回终于轮到中国王朝在这块进行统治了,大唐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正式把蒙古高原包括贝加尔湖在内的漠北地区纳入版图。

这话哪说哪了啊:如果有一天,我是说如果,我们有机会说外蒙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蒙古高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那么,这场战争必须会写进中国历史课本,成为高考的必考题。

十年以后,西突厥内讧,唐朝大将侯君集平定高昌,设西州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来管理吐鲁番一带,用以遏制西突厥。八年后,唐朝大将阿史那杜尔平定龟兹,西突厥末代可汗阿史那贺鲁投降,被唐太宗封为瑶池都督府的都督,隶属于安西都护府。自此,阿史那贺鲁以大唐都督的身份招揽西突厥旧部。没多久,唐太宗驾崩。新继位的唐高宗册封阿史那贺鲁为将军,阿史那贺鲁欺负唐高宗,于是反叛唐朝,建立西突厥。

唐高宗可不好惹,他是个雍正式的人物。唐高宗打了西突厥三次,头一回,梁建方和契苾何力斩敌五千。第二回,程咬金和周智度配合西征,斩敌三万余。第三回,名将苏定芳小规模征西,斩敌一千五,夺马两千匹。按说阿史那贺鲁懂事的话,认个错,没准还能封个都督什么的。但这货死犟,就是不投降。这回行了,苏定芳带着任雅相、萧嗣业以及回纥骑兵一起西征。苏定芳是一代名将,让他对付西突厥,那是一路拉枯摧朽,撵的阿史那贺鲁没地方跑。西突厥内部都觉得跟着大唐挺好的,跟着阿史那贺鲁就没安生过。再说了,凭什么阿史那贺鲁代表突厥?人家苏定芳账下的将军姓阿史那的多了去了,所以阿史那贺鲁成了过街老鼠,被西域人活捉送给了唐军,西突厥灭亡,自此,唐朝在西域的势力延伸到了中亚的咸海附近,这是中国曾经统治区域最靠西的地段,历朝历代也没这么西过。当然了,中国统治咸海也没几年,咱就不提自古以来了。

到了唐高宗晚年,武后当权,突厥后人开始蠢蠢欲动。东突厥贵族后人阿史那骨笃禄反唐,再建突厥汗国,把漠北从唐朝分裂了出去。这个阿史那骨笃禄在不同的史书上音译的名字不大一样,骨咄禄、不卒禄也是他,我们统称为颉跌利施可汗。

总之突厥汗国复国,漠北再度易手,又回到了突厥人手里。但是突厥记吃不记打,还是因为继承人的问题搞得内部矛盾重重。到了唐玄宗年间,唐朝联合回纥进攻突厥,瀚海都督骨力裴罗斩杀突厥末代白眉可汗,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国就在漠北。自此,突厥退出漠北的历史舞台,回纥人继匈奴、鲜卑、柔然、突厥、汉人之后,成为了漠北第六个主人。而我国的大新疆,因为突厥人长期统治,所以语言上都受突厥影响,被归为突厥语族。

突厥跟其他民族不一样,别人灭亡以后,融入别的民族就拉到了。突厥人虽然也没了,大部分融入了汉族和回纥,但是,太多不是突厥子孙的民族自称突厥后裔,这种趋势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泛突厥主义。今天唯一一个以“突厥”为国名的就是土耳其,咱们之所以不翻译成突厥,就是因为他们其实是冒牌的。你说土耳其当年的一代圣主奥斯曼大帝和苏莱曼大帝是阿史那氏哪一支的后人?那感觉就像一个叫吉姆·格林的人自称是中国人一样,中国人不把姓氏放名字后边。

所以,这帮说突厥语族的国家,跟当年的突厥汗国没有一毛钱的血统关系,但是你又不能说他们完全是冒牌货,毕竟这些国家和民族继承了突厥文化。突厥文吸纳了粟特文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拼音文字。突厥文影响了回鹘文,回鹘文影响了蒙古文,蒙古文影响了满文,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人没了,文化还在,突厥语族在,突厥就还在。匈奴、鲜卑没了就是没了,一点痕迹都找不到。但是突厥依然影响着世界,让很多组织拿突厥说事。不过杀人放火那帮人号称是突厥后人,跟洪秀全号称是上帝二儿子是一个性质,哪凉快哪待着去。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中国人就更应该去保护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国文化才是中国灵魂、道统之所在。你说你中国人,掏身份证没有用。说汉语、写汉字、念唐诗、读宋词、用筷子、讲道统……这才是中国人的特征。你说你爱国,跟义和团一样毁中国的文物古迹、典章书籍还喊着爱国,这爱的是哪国啊?

所以,继承中国文化就是爱国,爱中国文化就是爱国。任何从事文化事业的人,都不能把中国文化断送在自己的手里。要说起各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今抗日神剧,那就太讽刺了。

泛突厥主义这帮人非得跟中国的新疆较劲,同治年间的阿古柏分裂新疆和回乱都是这帮人搞出来的。其实这根本毫无道理,要论正统,他们不是突厥族人,论信仰,他们不如先去统治沙特,连奥斯曼帝国都没了,还想着胡闹。有那功夫多参悟一下《古兰经》不好么。




讲述学校欠大家的历史

打赏一块钱也是你对知识的态度

而态度决定了你的高度

 

笑谈中

作者微信 : kxiaotanzhong

新浪微博:@孔令堃的笑谈中


苹果用户请点击“阅读原文”穿越到微博打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