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近代史】2、律劳卑VS卢坤

2017-09-02 孔令堃 笑谈中

按照课本的节奏




学渣讲近代史

第一单元:鸦片战争


第二课、体系冲突

 

上节课我们讲到了清代中英之间的贸易矛盾,英国人不满中国压货、拖欠货款、以茶叶结货款等规矩。这其实也正常,就算今天,商业贸易矛盾也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贸易矛盾可以协商解决,大家搁置争议,达到共赢即可。贸易的核心,还是利益。我跟你拼个鱼死网破,我也没钱赚,不如大家各退一步,都赚钱就没矛盾。

那么说英国和中国,当时有没有通过协商解决问题呢?这个协商,就引出来中英两国最根本的矛盾,那就是体系矛盾。首先说英国,那是个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欧洲列强的崛起,形成了近代国际关系,也就是现代国际关系的前身。大国之间,讲究平等外交、自由贸易。像亚非拉的落后国家或部落,被欧洲人视为野蛮人,不仅没有平等,还得进行殖民。不过当时的中国作为老牌的亚洲大国,英国起初并不敢以印度视之,怎么说中国比起亚非拉的传统国家,还是要文明的多。道光年间,英国为了协商解决中英贸易问题,破天荒的针对中英贸易设立了一个对华贸易总督的职位,地位相当于外交大使,年薪6000英镑。英国人认为中英之间没有根本矛盾,我想买茶叶、生丝、瓷器,你想卖茶叶、生丝、瓷器,矛盾无非是在规矩上,那干脆专门设立一个专员来解决这个矛盾。首任对华贸易总督,是个叫律劳卑的人。这个人的职责事来解决中英矛盾,但是当律劳卑以代表英国的方式找上中国两广总督卢坤的时候,才发现两种体系下的国家,是没法对话的。

这时候,我们有必要再梳理一下中国的国家体系。律劳卑这个对华贸易总督最不懂的一点就是,我泱泱中华,从炎黄虞夏到大清道光年间,从来没有外交部这个职能部门。平等外交这个概念,在中国从来都不存在。我们自上古以来,讲究的就是朝贡关系和宗藩体系。秦朝一统寰宇后,在九卿中设立典客一职,管理少数民族事物。注意,是管理,不是平等交往。由于天朝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自信,所以境外的国家,也被天朝以国内少数民族看待。汉朝时,典客改称大行令,汉武帝时改称大鸿胪。别管叫啥,反正是负责少数民族事务,包括外国事物。隋唐以来,中国有开始有六部制度,对于外国使臣来华,由礼部某科级分管官员负责接待,跟大鸿胪没区别。长此以往,中国数千年来就形成了宗藩体系。我天朝为宗主,四邻八方为藩属。我是皇帝你是王,我十二串冕旒,你九串。我五爪金龙,你四爪或三爪。我上国之臣当你下国之主,你来朝见天子得三拜九叩。这是中国宗藩体系的核心,说白了这是个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体系。自汉武帝开始,中国大讲厚往薄来、怀柔四海。你来朝拜我进贡俩苹果,走的时候我赐你俩iphone,这才是天朝气象。近两千年来,中国周边的小国对中国的宗藩体系和羁縻政策都摸透了,对往中国进贡那是乐此不疲。明朝时,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作为早期欧洲来的中国通,啥都明白,就是不懂中国这个宗藩体系到底图个啥?外国进贡能造成中国财政的额巨大负担,也是没谁了。利玛窦不明白的,律劳卑更不明白。清朝的天朝思维和宗藩体系更加明确,基本上国内的少数民族经过该土归流,都归地方政府管。而蒙古、藏区、回部的少数民族由于宗教信仰等等一些列问题,就交由理藩院特别管理。而什么朝鲜、安南、廓尔喀等等属国,没必要山升到理藩院的高度,交给礼部下属单位管理。所以在清代的宗藩体系下,朝廷特别对待的是回蒙藏地区。不太重视的,是藩属国。不拿正眼夹的,就是欧洲各国。欧洲各国连藩属都算不上,就是一帮渣渣。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中国天朝体系下的特殊群体,他们都在中央政府的北方,叫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等,古代这些草原民族强大的时候,是不向中原王朝称臣的。中原王朝对付他们有绝招,那就是羁縻政策。你服我,我就给你封个官,给钱给物甚至给地。你不服,那我就抽你。打不过你,我就耗死你。清朝是个大一统的王朝,北方的蒙古已经纳入版图。而在这种情况下,欧洲的俄国不远万里来到了远东,和清朝进行了激烈的碰撞。课本上总说,康熙年间的雅克萨之战是对外战争的胜利,《尼布楚条约》是平等外交条约。但事实上话还真不能这么说,可能俄罗斯觉得这是跟亚洲老牌帝国的一场较量。但是从中国角度讲,俄罗斯就是新来的匈奴,哪有什么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就是胡人闹事,朝廷平叛。完了大家各守边界,苦寒之地我不要,蒙古兄弟的地盘你别抢。想做生意去恰克图,有事找理藩院。你看,俄罗斯归理藩院管,根本不是外交,那叫招抚。只不过俄罗斯这帮胡人,手段更厉害罢了。从《尼布楚条约》到《布连斯奇条约》,清朝和俄罗斯画好了界限,用恰克图的贸易,对俄罗斯进行羁縻。乾隆年间,英国马戛尔尼伯爵访华,在是否行三拜九叩大礼的问题上和中国产生了极大分歧。马戛尔尼认为对中国皇帝行三拜九叩大礼,是对英国的侮辱,毕竟他代表英国来的。而中国对这个事的看法很简单,英国外夷没文化,不懂天朝规矩。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对华通商总督律劳卑想跟中国两广总督卢坤进行国际双边贸易的谈判,那是非常搞笑的。首先说卢坤不能代表中国,其次律劳卑虽然自己觉得自己代表大英帝国那是无上的光荣,但是在卢坤看来,他就是个跳梁小丑。你一英吉利来的远夷,连越南都不如,居然胆敢直眉瞪眼的要和天朝的总督谈判,这简直是疯了。

按照规矩,律劳卑相见卢总督,得带着保人来广州。带了城门口,得给门卫递上禀帖求见。但是律劳卑私自进城,还摆架子。在卢坤看来,律劳卑犯了以下几个错误:1、无保人却无故来到广州。2、给本督的信件上,没有写“禀”字,不懂规矩。3、你个刁民想害本督,跟你谈判,本督不就成了汉奸了?看把你能的。

所以,卢坤根本不见律劳卑,还让他赶紧回澳门,别嘚瑟。律劳卑疯了啊,我堂堂英国大使来找你谈判,你这样干不是侮辱我,而是侮辱大英帝国。

这就是中国宗藩体系和近代国际关系的碰撞,驴唇不对马嘴,鸡同鸭讲,谁也跟谁说不明白。律劳卑很愤怒,在他的脑海里马上就冒出来一个想法:敢辱大英帝国者,虽远必诛!

但是有一点得说明白,民主国家来的人,跟君主专制国家的人思维上有个特别不一样的地方。律劳卑分得很清楚,这是中国政府的官员不友好,而不是中国人民不友好。而且律劳卑感觉自己和中国人民一样,都受这个政府的压迫。所以,律劳卑干了个在今天看来很搞笑的事,他派翻译到处发传单骂清朝两广总督政府,用今天话说这算发辱华帖子吧。而且律劳卑坚信,清朝这样的独裁政府,和老百姓不是一条心。只要英军到来,必然是老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所以,律劳卑写信给英国政府,请求开战。

律劳卑发传单骂街的行为,让两广总督卢坤很不开心。所以他为了小惩大诫,断绝了跟英国的贸易,并封锁了英国商馆。卢总督的小惩大诫,在律劳卑看来是国际大事。而为了解救英国商馆的人,驻印英军派来两艘大型护卫舰攻打攻打广州。这次英国来的冒失了,珠江口的海面太浅,大船过不来。珠江口炮台的射程,正好够得着英国军舰。英军一看这么打吃亏,要不先走?走是走不了喽,卢坤下令在英国军舰的后路凿沉很多船,航道被封。这进不去、走不了,英国水兵被打死俩,中国伤亡不明。总之这么耗下去,两船英军都得饿死。

英军是来救律劳卑的,结果现在被困在珠江口。律劳卑无奈,还得去救英军。律劳卑只好跟卢坤认怂,答应回澳门,请求放走英国军舰。卢坤还是不觉得这是大事,按照羁縻政策的思维,知道错了就行了,走吧。卢坤派人送律劳卑回澳门,并疏通航道,放英国军舰走人。

身患疟疾的律劳卑在中国的船上漂了一个星期,不排除中国地方官员故意使坏就这么漂着。等律劳卑到了澳门,两周后就病死了。你说这事弄得,多尴尬。这个事在中国看来,太小了,都不值得拿出来说。一个远方夷人死了,那就死了呗。像这种跳梁小丑夜郎自大螳臂当车,中国不会拿他当个凳踩。关键是英国人怎么看这件事,非常的有意思。按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律劳卑是不是在维护国家尊严?是不是因为维护国家尊严不幸身亡?不管是不是,肯定会多多少少有点这个意思。但是律劳卑誓死维护的英国商人们,却觉得律劳卑是个脑残。律劳卑来之前,别管清政府怎么苛刻,即便是用茶叶结账,英商把茶叶拉回英国,也能卖个好价钱。律劳卑来了之后,这厮上蹿下跳,还发传单辱骂两广政府,人家一生气把贸易停了,帐也不结了,英商可赔大了,这叫办的什么事。你说维护英国尊严,但是你维护的方式是撒传单,丢人现眼,毫无大国体面。在伦敦街头撒传单骂政府,也是犯罪啊。像律劳卑这么好的人,死晚了。

这事一出怎么善后?是战是和是政府讨论的事。英国在华商人发现,指望英国官员来帮助他们赚钱是不可能了,还是依靠中国官员靠谱。因为只有中国的官员收受贿赂或者参与分红的情况下,英商走私的鸦片才能在广东水师的掩护下进入中国销售。懂了这个道理,英商们总算成长为了中国通。

在日益扩大的走私活动中,中国和英国的商人都发了,广东地方官员也发了,唯独广东政府没发财。一些士大夫出身的官员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利润这么大的贸易,官府不得分一杯羹,还有天理吗?本来英国是个大清帝国都不那睁眼瞄一下的番邦小国,那么说为什么有关鸦片走私的问题,一下子就上升到了清朝的中央政府,开展开了激烈讨论呢?

一般在这个时候,该插入鸦片的种种危害了。但是这时候谈鸦片的危害,就容易混淆视听。清廷禁烟绝不是因为鸦片害人,还是担心财政问题。鸦片的危害大家都知道,但是有一点得说清楚,鸦片过去是药材,可以吃可以喝。明朝时,台湾人率先把鸦片和烟叶混在一起当烟抽,很快就风靡东南亚。到了清朝,抽鸦片已经发展为一门文化,所用器具和礼仪比喝茶还复杂。雍正帝觉得吸这玩意儿不体面,所以下令禁烟。很明显,都没严格执行。到了到了道光年间,鸦片之所以能影响到朝堂,跟鸦片的危害几乎没关系,这里边主要是经济学上的一些问题。如果大家常看某头条、某易等自媒体发的文章,经常会看到宋朝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经济大国。单从经济上来讲,事实上明清时期的商品及经济,是要大大超过宋朝的。中国古代的城、市、镇、屯、卫等名词,不是城市大小的不同,而是职能的不同。城就是防御单位,屯是屯田单位,卫是军事单位。到了宋朝,开始有了市。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了贸易集散地。而为了维护这个市的安定,军队驻进来,就有了镇。而在宋朝,每个城市或者市镇,还是偏军事化多一点。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达到了我国古代的顶峰,注意,仅仅是我国古代的顶峰。明清时期的城市,大多数经济职能大于军事职能。但是,明清时期的国家财政收入总量,却不及宋朝的收入总量。这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尴尬的地方,耕地还是那些,虽然清朝面积比宋、明加一块还大,但是耕地还是那些,人口不断增加,消耗太大。但是宋朝人口五六千万,明朝一亿多,清朝到了道光年间人口三亿多,之所以明朝挺得住,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高产作物占城稻的引入。清朝人口大爆炸,靠的是马铃薯、红薯的广泛种植以及玉米的补充,外带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乾隆定下来的苛刻的对外贸易来挺住。当然了,如果中国不进行近代化改良,迟早是要顶不住的,国家不需要那么多农民。但是产业结构又单一,不是谁都能到蒙古边疆贩卖茶叶的。

到了道光年间,当朝廷发现,欧洲对中国茶叶的需求量,被中国对鸦片的需求量超过的时候,冷汗都滴下来了。这块收入是个大头,丫们光走私,朝廷不能收税,打破了乾隆定下的白银不外流的政策。清朝的货币就是白银,一旦白银少了,那就通货紧缩,老百姓手里的道光通宝就不值钱了,会出乱子的。所以,广东按察使许乃济泣血上陈,得把鸦片走私当个正事办了。不能任由他们这样发展下去,解决之道就是鸦片国产化,瘾君子们买国产鸦片,就把钱花到国内了,白银不会外流,走私也就不会那么猖獗了。朝廷再对国产鸦片征重税就可以了,大不了在包装上印上鸦片有害健康。

江南道御史袁玉麟则上本奏请严禁鸦片,国产化也不是个办法。因为你不能保证国货强的过洋货,正如英国种的茶叶不如福建产的茶叶,还是得严禁。

这就是当时著名的弛禁之争,道光帝也拿不定主意。在大多数官员支持鸦片国产化的时候,鸿胪寺卿黄爵滋上本,用数据告诉道光皇帝,鸦片走私数额巨大,危害极广,再不禁绝,那就是用中国有数的白银去填国外无穷之壑。最狠的还是林则徐的奏本,他吓唬道光帝说,再不禁绝鸦片,则数年之后,中国一没钱二没兵,反正我想到这里大腿就哆嗦。

最终,当皇子时尝过鸦片的道光帝决定,禁绝鸦片。而这场伟大而正义的禁烟运动,真的就办的那么合理合法无懈可击吗?而林则徐到了广州,到底是禁烟还是缉私?下节课再讲。


                                     返回目录


公众号:笑谈中

微信号:kxiaotanzhong

微博:孔令堃的笑谈中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