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11月1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近代史】7、琦善其人

2017-09-08 孔令堃 笑谈中

按照课本的节奏




学渣讲近代史

第一单元:鸦片战争

第七课、琦善其人


琦善是我们熟知的大汉奸,永远站在林则徐的对立面。林则徐防守的广州固若金汤,琦善一去就拆除炮台,解散兵勇,卖国求荣,是个十足的大坏蛋。自打我小时候,从主流媒体上或者课本上看到的琦善都是个用来衬托林则徐伟大的坏人。如果我们先不扣帽子,而是先看看琦善做了哪些事,就会有不同的发现。

琦善,博尔济吉特氏,祖上是蒙古人,后来这一支编入满洲正黄旗,所以琦善的民族属性为满洲族。在鸦片战争的第一阶段,英军从广州到厦门,从厦门到定海,从定海到天津,除了在定海跟总兵张朝发有过小规模冲突以外,基本上没打一场像样的仗。当英军到了天津,就要直面时任一等侯、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钦差大臣的琦善。道光帝给了琦善两点要求,第一不谈,第二不接书信。这就意味着,琦善是来抽英国佬的。

琦善那是对英国人深恶痛绝,一年前刚收缴过走私到天津的大批量鸦片。但是,不得不说,在道光朝的这些大臣中,琦善是最有自知之明的。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后,知道了西方枪炮厉害,但是依然坚信依靠英国人倒地起不来和不喝红茶就得便秘两条秘诀可以干掉英国军队。但是当琦善在天津白河口见到了英国舰队,那感觉就好比装备精良的现代部队见到了外星人的飞碟编队。完全超出想象,地球上以往的战术、战略、武器都跟人不在一个科技层面上,甭问,打不赢。琦善是来痛剿英夷的,但是见了英夷之后,琦善表现的比几十年后在天津布防的僧格林沁要成熟的多。这要是遵旨痛剿,北京就丢了。那如果不剿,自己没法跟道光帝交代,脑袋就丢了。有过国企经历的朋友应该能理解一些,领导看重的是你的态度和决心,能力和实际情况往往会被忽略。横竖都是死,作为深陷专制体制下官场染缸的琦善,决定使出大招,这招也是官员们的基本功,俗称欺上瞒下。

那没办法啊,不这么干,弄不好就亡国了。所以琦善顶住巨大的压力,抗旨跟英国佬开始谈判了。英国人就那几个事,什么自由贸易、租借舟山、开放通商口岸等等。乾隆年间的马戛尔尼就是这套词,当时和珅不敢答应,现在的琦善更不敢答应。想想姚怀祥的硬和邓廷桢的蒙事,琦善能选择的就是忽悠。

琦善首先高度肯定了英夷们的要求,这都不叫个事,找两广总督办理就行,为嘛到天津来?英国人误以为琦善就是他们要找的中国首相,就说跟林则徐没法交流,得和首相或者大皇帝商量。琦善一脸的惊讶!是吗?林则徐办事不行啊,是不是你们有啥误会?英国人说没误会,就是要中国政府赔礼道歉、答应通商条款。琦善说没问题,这多大点事。我们皇上从来都是伟大光荣正确,不可能跟你们为难。一定是林则徐自作主张,你们先去广州等着,我去找大皇帝商量,回头办了林则徐,替你们出气,答应你们的条件。

英国人一想,中国首相都那么说了,肯定比地方官讲诚信,是可以代表政府的。所以英军扬帆起航,退回香港岛等消息。英国人走了,琦善还得接着忽悠。要是学邓廷桢说自己把英国佬打跑了,回头人家英国佬再来的时候,那就没法圆谎了。所以,琦善回去忽悠智力不高的道光帝,是这么说的。

琦善上奏说,我还以为多大事呢,原来不是战争,是英国人来伸冤、告状、上访来了。本来英国人老老实实通商,结果林则徐看人家是远方来的蛮夷,不遵循皇上怀柔四海的精神,欺压英国人。要不是他们被欺负的实在不行了,能想到上京上访么?

道光帝勃然大怒,林则徐信誓旦旦说会妥善处理不开边衅。这惹得英国佬满世界乱窜,朕调兵遣将耗费不少钱粮。道光皇帝的命门就是怕花钱,所以道光帝觉得林则徐办事不利。在此期间,两江总督伊里布也到了浙江督办收复定海事宜。伊里布吃过见过,到了定海一看,知道大清的部队根本打不赢英国军队,同时也知道了上奏大胜英军的邓廷桢是蒙事。于是伊里布上奏道光皇帝调有打胜仗经验的邓廷桢带水师协助收复定海。再说了,浙江本来就是邓廷桢这个闽浙总督的防区,这就是一次华丽丽的甩锅。

与此同时,林则徐也以胜利者的身份把折子送到了北京,大谈战胜英国兵的经验。英国人在定海不杀百姓啊,因为他们还需要跟定海百姓贸易来获得补给。所以可以让定海的兵勇假装百姓混入英军队伍中,然后出其不意把英国兵撂倒,这样英国兵两条不会打弯的腿站不起来,我大清的兵勇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林则徐这个人啊,爱国爱的一塌糊涂。但是,他爱的是大清政府,爱的是皇帝,不怎么爱人民。咱不说这招的荒谬性,就说让军队混在老百姓里边去打仗,这是多损的主意?这就是哈马斯啊,一楼住着老百姓,二楼放火箭弹。回头以色列一个导弹过来,一楼百姓跟着陪葬了。林则徐这个计划,比他在广州发动群众斗群众来收缴鸦片可损多了。即便是在大清国上下都认为英国人倒下起不来,但是道光帝还是给林则徐批示了一句:一派胡言!并下旨让林则徐不要继续刺激英国人,解除广州戒备森严的情况,别吓着英国人。

这种情况下,道光帝把林则徐革职,发配伊犁。封琦善为钦差大臣、两广总督,去处理英国人上访事件,调邓廷桢速去帮助伊里布收复定海。邓廷桢又不傻,上书忽悠道光帝,说他去浙江收复定海容易,那福建就没人管了。这一来二去,道光帝不耐烦了,既然改剿为抚,那就把邓廷桢革职,调到广州听候处理。

对于林则徐来说,这次革职流放是个解脱。最起码他在士大夫阶层保留了清名。事实上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也没去伊犁,而是戴罪去河南办理了他擅长的治河,完事之后道光帝还是很生气,有功不赏,接茬发配伊犁。这就是一个独裁僵化的大清帝国,昨天林则徐还是道光帝表彰的官员楷模,转天就成了流放犯。事实上不管林则徐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广州的事情上,他是奉旨断绝通商、驱逐英国人,完了人家英国打来了,道光却让林则徐背锅。说人家办事不利,怎么可能老林断绝了通商,还雷厉风行的驱逐了英国人,还能让英国人感恩戴德呢?

不过好歹林则徐解脱了,琦善可崩溃了。琦善上奏说英国人是来上访的,但是也详细的介绍了英国军舰的大小、结构、火炮等等一些列军事机密。可见琦善忽悠英国人的时候,是仔细的刺探了英国军情。这也是为什么他不像林则徐那么有必胜的信心。琦善的上奏,并没有引起道光帝的注意。碰上傻领导,那就意味着悲剧。琦善上奏的这么详细,其实就想让道光帝觉得琦善傻,英国有那么强的实力,上访的要求得尽量满足,要不打起来咱们不是对手。但是道光没听懂,他还真信了英国人是来上访的。所以琦善不得不跳进自己挖的坑里,去当这个倒霉的两广总督。

那怎么办?奉旨办事吧。林则徐被革职,两广的事务暂由广东巡抚怡良接手。怡良是刑部书记员出身,一直做到了广东巡抚。这个人不简单,深谙官场填坑甩锅之道,跟了邓廷桢、林则徐、琦善三任两广总督,总督都被革职过,就他没事。有这样一个巡抚在,让琦善署理两广的难度大大增加。

其实在林则徐被革职之前,林总督已经开始奉旨拆除炮台、解散水勇,以节省经费,安抚英夷。但是事没办完,林则徐就被革职了。这个活就得新任两广总督琦善来完成,这事就成了琦善卖国的重要黑点之一。

琦善再以两广总督的身份见英国人的时候,态度就和在天津的时候不一样了。懿律要求的开放通商口岸、自由贸易,琦善不能答应。懿律提出不租借舟山了,琦善表示点赞。但是懿律是要用舟山换香港,琦善骂街。总之制度性的要求,琦善决不答应。如果懿律想要钱、茶叶的话,这个倒是可以开个价聊聊。

懿律要钱没用,所以琦善跟懿律似乎要谈崩。战争的第一轮还算是小打小闹,这一回可就不行了。英军当时集结了19000人的远征军,而广东省有7万清军。看上去清军优势巨大,但是这七万人是分布在广东全省,一时半会也集结不起来,所以想要在人数上占优并不容易。武器对比上,清军并非以大刀长矛主战,当时火器的普及率已经在一半以上。但是,清军的火枪以火绳枪为主,而英军则是以燧发枪为主。除了精度、射程这些不如英军之外,清军最大的劣势就是火绳枪得点火射击,燧发枪省去了点火的步骤,射速提高了很多。再一个英军的武器属于制式武器,标准统一。而清军的枪械制式不统一,或者说制式混乱,战斗力大打折扣。清军的枪械中,有种自主产权的神器叫抬枪。枪长两米多,得一个人在前面抬着,后边的人射击。这个神器在当时居然出现了碎发装置和膛线,是清军武器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再说大炮,清军的大炮在火力上并不比英国大炮差,那个时代大家都主要用实心弹。但是,中国当时炼钢技术不行,碳炉铸造的生铁大炮,密封性差,持续作战能力也差,最狠的是没有瞄准器。军舰更别提,在世界上最强的海军面前,清朝的水师就是渣渣。蒸汽动力的包铁军舰和风帆动力的木船,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科技。除了武器的差距外,清军和英军比,作战思想落后的太可怕了。用镇压少数民族的手段去对付近代化军队,根本一招都不灵。这些琦善都看在眼里,所以他坚决反对开战。开战,就等于把自己的落后暴露给给人。不开展,还能用武器上的数据唬一唬敌人。其实到后来,李鸿章也是这个思路。北洋水师的数据列出来,那是亚洲第一。千万别打,一打就露馅。制度不行,再好的武器也发挥不出来。

琦善一方面跟懿律在那拖延时间,一方面往广州增兵。义律和懿律见琦善 没诚意,于是在1841年的1月,猛攻广州的第一道防线大角炮台和沙角炮台。清军守将为土家族英雄副将陈连升,两座炮台一共能塞得下六百人,此外还有闻讯赶来增援的清军400人在路上,两座炮台共有大炮29门。英军出动了20艘军舰,一千四百多海陆军,而英军的军舰上,装备了大小火炮四百多门。

要是陈连升能坐镇炮台跟英军死磕到底,大家打光炮弹,与英军短兵相接,可能输得不会那么快。根据英国的资料显示,由于大角炮台和沙角炮台的火炮是固定跑位,不能移动,所以射击角度是固定的。因此英国舰船避开炮台的射击路线,就可以高枕无忧的对两座炮台进行火力摩擦。因此,英军很轻易的突破炮台的火力防御,一个人没死。清朝史料上就不提前边这段,而是说英军登陆后,陈连升父子用抬炮还击,打死数百英军。清史的数据,采用的是魏源在《道光洋船征记》中记录的数字。魏源是怎么知道英军的伤亡情况,那就只有天知道了。到底陈氏父子开炮打死几人,反正魏源的数字是夸张的。因为事后琦善上书道光帝吹嘘说打了大胜仗的时候,才扭扭捏捏的说打死英夷、汉奸十数名。

但是即便是陈氏父子开了几炮,也很快淹没在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因为在这几百清军的背后,突然涌出大量的中国人协助英国攻打炮台。陈氏父子腹背受敌,壮烈殉国。之所以老百姓能帮助英军,那是因为帮助英军,英军给结工资。帮助清军就尴尬了,林则徐招募的水勇,还没等到发工资就给解散了,所以他们才帮助英军。英军在接管炮台的时候搜查武器库,结果武器库爆炸,伤了三十八人。事后,英国人大肆抱怨清军的武器库管理不安全。

而在不远方,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和总兵李廷钰带着八千多人和一百多们大炮正在观望。不是关军门见死不救,而是他知道过去救会多给几个陪葬的,而第二道防线威远、靖远炮台则无人防守。这时候英国舰队进攻广东水师,军舰打木船,那就是打靶游戏。广东水师十一艘船只被炸沉,英军推进到了虎门附近。

琦善都要疯了,英国佬说打就打,那行吧,只要能不打,还是谈条件吧。看样子这回事糊弄不过去了,双方经过谈判,约定条约如下:1、仿澳门例,把香港岛让给英国,允许中国收税。2、赔偿英国商人损失、历年来拖欠的货款、英国海军的军费600万银元。3、重开广州通商口岸。4、英国归还定海县、沙角炮台、大角炮台。

这就是传说中的《穿鼻草约》,琦善要是皇帝的话,他就接受这个条约了。可是他是个打工的,没资格替道光帝接受这个条约。又没法跟跟道光帝说这是目前能以最小代价结束战争的办法,谁敢说这个谁就是汉奸。所以条约虽然谈妥了,但是琦善不敢把条约寄回北京让道光皇帝用印,也不敢把自己的关防大印盖在上面。所以这个条约,并不能执行。琦善赶紧给道光帝上折子,说刚打了一仗,清军大获全胜,英国佬跪倒在奴才面前,诉说生活困苦,不得已才闹事的,恳请大皇帝同意通商。

琦善上次忽悠道光帝,是想让道光帝聪明点,看透英国人不是好惹的。结果道光不聪明,没看出来英国人不好惹。这次琦善忽悠道光,是希望道光糊涂点,怀柔一下,答应通商,这事就算是圆满了。没想到道光该聪明的时候不聪明,该傻的时候不傻。非说既然英国人都跪下求饶了,还通个屁的商,不通!琦善傻眼了,摊上这么个领导,白瞎他这个人了。

与此同时,义律这个缺货又发神经了。他觉得自己在中国那么多年,没办一件让英国人民满意的事情。今天终于签约成功,因此他迫不及待的把条约公布给了媒体,英国各大报纸都刊登了《穿鼻草约》的内容。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英国的议员们不干了,在国会指责义律是个英奸。自由贸易、开放通商口岸、取得领事裁判权这三大核心内容一条都没涉及。割占香港岛还让中国去收税,这叫割吗?等于这个条约,除了租借香港岛之外,剩下的内容就是恢复乾隆贸易法则,给英国商人点赔偿,这仗不就白打了。

你看着《穿鼻草约》,中英双发都不满意,那就只能无效。这就意味着,还得接着打,打完了再接着谈。本来都结束的战争,也因此迎来了第二阶段。关于这段战争,下节课再讲。


返回目录

公众号:笑谈中

微信号:kxiaotanzhong

微博:孔令堃的笑谈中

长按二维码关注

 

ios用户,请点击“阅读原文”,穿越到微博打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