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近代史】12、五虎吞羊计

2017-09-14 孔令堃 笑谈中

按照课本的节奏




学渣讲近代史

第一单元:鸦片战争

十二、战争结束


杭州,这座秀丽的城市,在1842年的2月,迎来了从北京城赶来剿灭英夷的扬威将军奕经。在道光皇帝看来,广东有靖逆将军奕山镇守,英夷不敢进犯。福建那边又传来了台湾、厦门大捷的战报。只要把盘踞在定海的英夷干掉,战争就结束了。

奕经作为爱新觉罗氏的子孙,继承了祖上热爱兵法的优良传统。倒退百十来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组织后金军事干部进修的时候,最初的课本是明朝到处都有卖的《武经七书》。说白了,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七本兵书的合订本。这帮母语为女真语的后金干部,文化程度极低,哪能看得懂这些兵书啊?不行,换课本。换来换去,新换的这本传世兵书成为了日后大清政治军事的指导思想,这本书的名字叫《三国演义》。那么为什么选《三国演义》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明朝刊印的《三国演义》中有插图!

再后来什么清太宗巧使离间计,那是盗版蒋干盗书。还有什么清太宗二擒祖大寿,那是效仿诸葛武侯七擒孟获。再比如笼络洪承畴,那是学习曹操厚待关羽。后来大清定鼎中原,把关老爷拔高到了和孔圣人平起平坐的地位。乾隆帝在位的时候,这位大爷闲着没事,自己还批注了一部《三国演义》。这还没算后来道光帝选继承人,咸丰帝学曹丕用眼泪打败了弟弟奕䜣。

所以《三国演义》在清朝,尤其是皇族眼里,那是神圣的,战无不胜的。奕经这次来浙江虽然没带军师,但是带着《三国演义》。他要用三国思想战胜英夷,具体怎么操作,那得先去问问关二爷。

在某年之前,中国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县城,都必备的建筑除了城墙就是文庙、关帝庙、岳王庙、真武庙、土地庙、城隍庙等等。这是中国人寄托信仰的地方,后来信仰被拆了,换成了一个人向大家挥手。再后来什么都没了,中国人躁动的心灵就无处安放了。

在西湖畔,奕经去了关帝庙,跪求二爷此破敌之法。《三国演义》不是写了么,死了很多年的关二爷,还能天神下凡在雪夜击溃羌族的铁车兵。下面,就到了见证奇迹的时刻。

在我们古代历史上,有很多谶语、预言的存在,让我们的历史神秘莫测。比如说卢生为秦始皇测算,说“灭亲者胡”。结果后来秦朝毁在秦二世胡亥手里,让大家觉得卢生好神奇,忽略了卢生是个骗子的本质。再比如秦末活神仙许负,测算出薄姬的儿子将来能当皇帝。结果她儿子刘恒真的当了汉文帝,好神奇。这也就是巧了,在魏王豹的后宫,不捡好听的说,等着魏王发飙吗?

这些预言类的东西不用太在意,历史上大神们算错的时候比算对的时候多多了。比如说奕经拜会关二爷,庙里的老神仙给奕经解签,谶语为:“不遇虎头人一唤,全家谁敢保平安?”这什么意思?奕经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庙里老神仙就是瞎蒙的,他们的工作就是不说人话,还得说这句话是关二爷说的,具体含义那是天机不可泄露。事实上老神仙心里想的是:谁要是知道这是啥意思,谁是那个!

然后就热闹了,解不出这句话来,奕经是不会出兵的。那么说二爷这句话的天机到底是什么?哎,明白了。因为前来支援的藏兵到了杭州,藏兵个个身穿虎皮装,这不正应了二爷那句“虎头人”吗?嘿,明白了,英夷是洋人,洋人就是“羊人”。虎正好能吃羊,这次破敌的关键,就在阿木穰带领的这百余名藏兵身上。老神仙一听,马上一拍大腿,对!将军果然是智慧过人,二爷就是这个意思。然后,老神仙脑洞大开,顺着奕经的思路,制定了“五虎吞羊”大法。

1842年,恰好是中国农历虎年。那就好办了, 1842年3月10日四更,正好是虎年虎月虎日虎时,再配上藏族虎兵,五虎凑齐了。这哪说理去?事情发生在1841年,奕经都未必相信。事情发生在1842年的四月份,奕经也不会相信。就是那么凑巧,虎年虎月虎日虎时都具备,还来了藏族的虎兵。这仗要是打赢了,关帝庙的老神仙一定会被写进史书。今天也一定会有自媒体患者用这件事大做文章,阐述他自己都不懂的阴阳五行和十二生肖的关系。

陆军战胜英夷,目测是手拿把攥,一鼓可平。那么海上呢?没听说过老虎下海吧。没关系,这不还有《三国演义》吗?书里边有小船破大舰的法门,用火攻之法,定能让英夷又来无回,比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在赤壁都惨。

大家回忆一下前几课,仿佛杨芳、奕山都用过这招,而且都不奏效。当然他俩的折子写的跟科幻小说似的,都说自己大胜。整个大清国,没人知道火攻对英国的军舰不起作用。有《三国演义》做指导思想,奕经已经准备好了用火船烧死海上英夷。这时候,罗贯中友情提示:我写的是小说,其他任何人用这部小说惹的祸,本人概不背锅!

这场战争的过程,就没什么好说的了。穿着虎皮裙的士兵,仿佛是怕英军的火枪手不好找目标一样。一场大战之后,清军未能克复宁波、镇海,几乎全军覆没。海上的火船更没戏,只能烧自己。奕经大惊失色,关二爷都搞不定英夷,还是先撤回杭州、绍兴一带吧。自此,奕经等人为杭州、绍兴一带的色情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别看1842年的局势这么紧张,就在奕经五虎战术失败后,台湾府的捷报又往北京送去了。英国运输船阿呐号又在台湾海域触礁,台湾总兵达洪阿故技重施,捉拿俘虏,带走大炮,然后绘声绘色的上奏道光帝,说他用诱敌之法,把英国大船引诱到暗礁处,致使英国大船触礁,清军大获全胜。道光帝很开心,加达洪阿太子太保衔,成一品了。然后,两艘船的战俘加在一起,达洪阿奉旨在台中把这一百九十七名战俘斩首,这其中大部分是印度人。其实对这些战俘来说,斩首就是解脱。

奕经到是比福建、广东战区的长官们实诚,关二爷都搞不定,那能赖我吗?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所以,道光帝通过浙东之战,第一次知道原来清军在英军面前不堪一击。那怎么办呢?仿佛这样一个失败,在咱们眼中,是个不能直视的战败。但是道光没学过中国近代史,没有这种先入为主的屈辱感和怨妇心态。他觉得这只是一场局部冲突失利,经过盘算,如果再调大军前往浙江,那是旷日持久,糜费粮饷。不如改剿为抚,给点钱拉到了,于大局无损。这是也不是没有先例,乾隆年间的时候,道光的爷爷伟大领袖乾隆帝征缅甸就没打赢,给点钱,缅甸称臣纳贡,天朝面子上过得去,还能记载到乾隆帝“十全武功”里面去,多好。老百姓可不知道实情,他们还觉得大清自开国以来战无不胜。所以,道光帝决定招抚英夷。从琦善到伊里布,这些封疆大吏反馈上来的信息都是英夷此来只求通商。那就赏赐一些银两,恢复通商不就完了吗?这么点屁事,居然酿成了战争,可见铁杆主战派颜伯焘、裕谦等人误国,还是琦善、伊里布识大体。

道光帝撤掉闽浙总督颜伯焘,升爱打小报告的广东巡抚怡良为闽浙总督。派红带子觉罗大臣耆英为钦差大臣,带上伊里布一起赶赴浙江,招抚英夷。伊里布鸡贼,很多话他不明说。耆英真以为英国人的诉求就是跪求通商,那可想而知,这次招抚肯定是失败的。

璞鼎查听说过,中国的钦差那是一个接一个,但没一个说了算的。所以为了让大清政府长点心,璞鼎查命令海军继续北上,攻打长江口,企图深入中国东南内部地区。5月,英军攻打乍浦,乍浦军民三千余人玉石俱焚,全军覆没,英军死六十余人。耆英这回知道了英国人的恐怖。6月,英军攻打吴淞口。当英军来到吴淞口交战后,感觉仿佛来这里是个错误。吴淞口的布防之严密,超出了英军的想象。广东、福建就算全省沦陷,对于清帝国来说也不伤筋动骨。但是两江地区可是大清的经济命脉之所在,驻守在吴淞口的是江南提督陈化成。陈化成不同于那些在西北成长起来的成名军官,他是在东南地区混出来的,吃过见过。所以他主持布防的吴淞口,不仅炮台位置刁钻,火炮质量和火力也是全国之最,而且吴淞口炮台的大炮跟其他地区的固定炮位不一样,这里的大炮可以活动,并且有瞄准器。谁说大清装备不行?吴淞口的清军装备还是可以的。但是,中国近代以来的战争尴尬,武器的落后都是最末节的问题。

简单介绍一下清朝的地方官制问题,一般来说,大家都认为总督的官职大于提督。其实清代的提督是地方武官最高级,为从一品。而总督是文官,官阶正二品。但是清朝也奉行以文制武政策,所以正二品的总督往往会加一个兵部尚书衔,把官位提高到从一品,然后就能以兵部的名义节制提督。陈化成担任的是江南提督,辖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镇兵力,为长江以南地位最高的提督。但是,即便是这样,懂业务的陈化成,要受不懂业务的两江总督牛鉴节制。自从裕谦战死,牛鉴接任了两江总督,长江三角洲的形式就不一样了。过去无论是伊里布还是裕谦当两江总督,都要跨区去浙江协助作战。别管仗打成什么德行,反正两江总督得协助闽浙总督署理浙江的军务。牛鉴上台后一反常态,他觉得别趟这浑水,躲进两江成一统,管他福建与浙江。那谁知道英国不给面子啊,攻打吴淞口,那就是进犯江苏,江苏正好是两江总督辖区。

牛鉴跟耆英一样,不知道英国人厉害。炮台上陈化成都跟英国交上火了,牛大爷坐着轿优哉游哉的去前线督战。不用多,牛大人听见英国一声炮响,马上从轿子上跳下来,摘取顶戴花翎,撸胳膊挽袖子仿佛要跟英国佬拼了。结果一转眼,牛大人就不见了,比土行孙都神奇。总督都跑了,底下人也不干了,看谁跑得快。吴淞口大大小小那么多炮台,陈化成也就能管一个,其他的见牛总督跑了,也都跟着跑了。留下陈化成一人在吴淞口血战,壮烈殉国。

鸦片战争这点事,涌现出了很多民族英雄。但是在我看来林则徐、邓廷桢、裕谦在陈化成面前,都太水了。论精神,血战虎门的关天培关军门也称得上民族英雄。但是关军门原地跑马的业务水平,跟陈化成相比,差太远了。不过可悲的是,陈化成这样一个大清最懂军事的将军,和马桶阵、原地跑马、火烧赤壁、五虎吞羊的发明者们一样,也是失败的结局,甚至还搭上了性命。英军攻陷吴淞口,居然拆走了大清的火炮。可想而知,陈军门督造的这些大炮,比关军门督造的大炮强太多太多了。

这时候,无论是耆英还是牛鉴,都不威风了。还得看伊里布啊,皇叔,您拿个主意吧。当时大清就琦善和伊里布还知道局势是怎么回事,琦善还在北京为自己辩白:我不是秦桧!伊里布必须全权负责东南军务了。事情闹成这样了,伊里布一看也不好办啊。当年能谈判的时候,一个个都声嘶力竭的叫嚣要剿灭英夷。现在人家英夷不谈了,你们问我,我问谁去?

英军逼近镇江,镇江不能再丢了啊,丢了镇江,就是丢了漕运,道光就得在北京饿死。既然打不过,伊里布出主意,给英军真金白银,请求退兵。牛鉴用十二万两黄金暂时守住了镇江,英国人一看这买卖好,马上就要打富庶的大城市扬州。

扬州那可是鱼龙混杂,黑白两道的大佬都有。过去盐帮的盐枭,实力不亚于现在的毒枭。备受盐枭打击的扬州富商颜崇礼看到了机会,花了三十五万两白银给英军,请他们不要打扬州,还是打城外的盐枭。英军收人钱财替人消灾,一顿炮火就把老河影一带的盐帮给炸的灰飞烟灭。

老河影惨案之后,英军还是要打镇江。7月,英军七千人攻打镇江。镇江守军即便是在悍将副都统海龄的指挥下,也不敢上去跟英军死磕。有时候兵太怂,指挥官硬气也没用。不过这场镇江之战,还真是清军在整场鸦片战争中的唯一的亮点。镇江主要驻防部队是数千本地的京口八旗,八旗兵的作战能力之差,早在康熙年间就初现端倪。没想到的是八旗军中,还真有给清军争脸的。这支部队是八旗中的精锐,原本驻防在青州,俗称青州兵,这次是赶来驰援镇江的。青州八期跟英军进行了殊死搏斗。跟那些个兵油子不一样,青州八期作战勇猛,毫不退缩,依稀还能看到八旗进关时的影子。但是这支部队只有四百人,而且八旗兵以弓马骑射为看家本领,并没有配备太多火器。即便是这样,英军跟青州八旗接战,还以为是遇到了假的清军。讲道理镇江的其他部队都跑路了,只有四百青州八旗死战,英军来华这么久,没见过这样的部队。四百战七千,结果是青州八旗阵亡六十五人,伤七十余人。而英军阵亡三十七人,伤一百二十七人,三人失踪。城破之后,青州兵普遍带伤,被迫撤退。他们怒骂京口八旗,打仗不敢上去也就罢了,居然在后边帮个人场都不敢!而副都统海龄在绝望中,自焚身亡。

消息传回北京,道光帝首次发觉这不是倭寇骚扰沿海那么简单了,而是一直强敌入侵中国。镇江一丢,就切断了漕运。事已至此,顾不了许多。传旨伊里布,只要能议和,怎么谈自己看着办,北京方面不干预。

伊里布当时的心情,就有点几十年后李鸿章奉命去马关议和的心情了。早你们不听我的,事情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又想起我来了。没办法啊,硬着头皮也得上。关键是这个璞鼎查太楞,没以前的义律好糊弄。8月,璞鼎查不仅不接受议和,还继续进兵,攻打江宁。

江宁就是今天的南京,在清朝是两江总督的驻地。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赋税钱粮都集中在这里,可以说江宁就是大清国的半边天。这回事大了,璞鼎查一直攻到了江宁城外的紫金山上,并在紫金山上架设大炮,可轰击江宁全城。璞鼎查这个货,在节操上跟义律、懿律甚至只律劳卑都没法比。这孙子由于在镇江遭到了青州八旗的强烈抵抗,破城后居然纵兵屠城。史书所载,最狠的就是黑鬼。甭问,清朝人眼中的黑鬼兵,不是南非人就是印度人。这一次璞鼎查扬言炸平江宁城,这事他干的出来。两江总督牛鉴再跟璞鼎查商议,你们还有完没完?我们都认怂了,你还要怎样?璞鼎查说了,不是不能谈,前辈们当初跟中国很多钦差、总督都谈过,结果你们都不能代表大皇帝,谈了也是白谈。牛鉴告诉璞鼎查,这回不白谈,耆英和伊里布都是皇叔辈的,能代表大皇帝。璞鼎查一琢磨,那就谈吧,谅你们也不敢再耍花招。如果再玩阴的,那只能打到北京去。

就这样,历时两年三个月的鸦片战争结束,中英双方签订了《南京条约》。那么说《南京条约》真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仅仅是“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八个字就能诠释的吗?跟所谓的历史意义比起来,我们到底该反思些什么呢?下节课再讲。

 


返回目录

公众号:笑谈中

微信号:kxiaotanzhong

微博:孔令堃的笑谈中

长按二维码关注

 

ios用户,请点击“阅读原文”,穿越到微博打赏

100 32894 100 32894 0 0 7348 0 0:00:04 0:00:04 --:--:-- 7348 * Connection #0 to host 37.48.118.90 left intac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