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近代史】13、南京条约启示录

2017-09-15 孔令堃 笑谈中

按照课本的节奏




学渣讲近代史

第一单元:鸦片战争

第十三课、南京条约


江宁议和,其实没什么可议的,那形势比几十年后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都危险。毕竟璞鼎查在江宁城外的紫金山上架好了大炮,随时都可以对江宁城进行毁灭性打击。那就谈吧,英方代表璞鼎查和中方代表耆英、伊里布、牛鉴在静海寺内开始谈判。英国人拿出来的议和条款,基本上跟当年马戛尔尼来华跟乾隆商谈的内容一致。先看看内容吧,这也是以后《南京条约》的内容。据说这是文科中学生的重点内容。我当学渣的那些年,也能背的滚瓜烂熟。不过我们当初划作重点的《南京条约》,内容上并不全面。

《南京条约》的条款可分为十三条:

第一条:马上停战,恢复和平。

第二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国商人及其家属不必只能住在澳门,英国要在五个通商口岸设立领事,平等的和中国地方官员协商通商事宜。

第三条:为了补给和修船,请大清皇帝把香港岛给予英国常远的掌管,英国可在香港立法自治。

第四条:当初林则徐包围洋行逼迫英商缴纳的非走私鸦片,中国得拿出600万鹰洋赔给商人。

第五条:英国商人来华,不必找中国保人才能通商,当初拿茶叶结算时候,还欠英国商人300万鹰洋,这次得还给英商。

第六条:英国舰队来趟中国不容易,把来的路费给报了吧,一共1200万鹰洋。

第七条:加一块一共2100万鹰洋,先付600万元,其余的分期付款,四年交清。

第八条:双方互相释放战俘。

第九条:中国要释放之前所抓的所有“汉奸”。

第十条:英国商品入华,只需在海关交一次税,且税率由中英双方协定,进入内地流通不可层层加税。

第十一条:此后中英两国官员交往,不再写“禀”贴,改用平等照会。商人跟中国官员交往,继续写“禀”贴。

第十二条:中国缴纳600万两白银后,英军退出中国本土。全部交清后,英军退出鼓浪屿和舟山。

第十三条:条约一式两份,先由中英双方的全权代表签字,然后再送给双方君主签字。但是,双方全权代表签字后,即代表条约生效。

条件就是这些,双方讨论了四次,最终一个字没改,签约生效。这个条约也叫《江宁条约》、《万年条约》,中文原件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馆。

在大家屈辱感爆棚和各种历史意义涌上心头之前,我们可以先来分析一下这个条约。其实当时大清关注的重点,跟咱们背诵的重点并不一致。条约的第一款就是废话,都签约了,肯定是要和平。第二条是英国人从乾隆年间就想和中国聊的话题,一是自由通商,二是平等外交。这一条是大清最难接受的,我们天朝上国,要跟你们西方远夷平起平坐,这条不答应。要钱可以给,要面子绝不给。所以中英双方在静海寺讨论了四次,其重点就是外交这条。英国人要求开放广、夏、福、宁、上五口通商,这一条大清不太想答应,但是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

第三条很有意思,我们课本上叫割香港岛。“割”这个字,表现了英国人的强横和野蛮。事实上条约中没有“割”这个字,这里边有个很有意思的文字游戏。英国说的是让大清皇帝把香港岛给英国,大清这边经过几次努力,本来想多给钱,不给岛,英国不同意。后来大清的意思是,赐给你岛行不行?英国还不同意,平等外交,没有赏赐。这就有意思了,我们知道香港被英国占领,总共分三个阶段。第一次是1842年《南京条约》把香港岛的主权完全给了英国,第二次是1860年《北京条约》把九龙的主权完全给了英国,第三次是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把新界租给了英国,租期99年。1997年,新界租期到期,我们中国按照条约收回香港主权。当时为啥还得谈呢?焦点问题就是根据条约收回新界没毛病,香港岛和九龙不是租借,是主权转让,不应该在回归的范围内。那么说最后我们如何从法理上收回了香港岛和九龙呢?

英雄人物勇斗英国娘们这样的传奇故事我就不说了,其实我们能合理合法的收回香港岛,关键就在于当时清朝那几块料在签约的时候玩了个花活。英国在条约上对于香港岛主权的移交,说的是中国皇帝把香港岛永远给英国,英文单词用的是“in perpetuity”,那就是无期,永远是英国的。大清玩枪炮不行,斗文字那是行家。所以中文版的《南京条约》在这一条款上,把“in perpetuity”翻译成了“常远”。英国人没反应过来“常远”和“永远”的区别,真到了必要时刻,“常远”和“永远”的区别,连中国的小学生都知道。“常远”是有期限的,而“永远”没有。新界租出去99年都能回来,香港岛一百多年了,也够“常远”了吧。

再说这赔款,英国人把数额算的有零有整,一共两千一百万鹰洋,折合大清库平银不到三千万两,差不多是大清半年的岁入。这笔钱里边,最起码欠人家的货款是该结账,其他的另说。你别看道光这个抠门皇帝恨不得一文钱掰两半花,其实大清不差钱,这点钱给得起。只不过户部在清末新政之前,所有经济政策还按明朝的规矩走,没有预算,没有计划,挣多少花多少。别看赔款是大清半年的岁入,反正也够大清喝一壶的,立马拿出来是绝对没有。

第八条和第九条最后再说,先说说第十条和第十一条。第十条协定税率,基本上就完全瓦解了乾隆定下的贸易法则。关税如果商量的话,你说听谁的?且商量不下来呢。大清也不是怂到了英国人说个数,大清不还价,要不然也没第二次鸦片战争了。这种事跟屈辱不挂钩,今天两国贸易,关税也得协定。比如说加入WTO,算了,这段不说了。

条约上让大清最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英国官员见了中国官员不写“禀”贴。咱们觉得割地赔款最屈辱,大清皇帝觉得这条最屈辱。当年邓廷桢任两广总督的时候,有一回在折子里邀功时说过,律劳卑不写“禀”贴见臣,臣没有见他。臣维护的不是个人体面,而是皇上的体面。倘若臣和区区律劳卑平起平坐,那英女王岂不是要和皇上平起平坐?这绝对不行。

就一个“禀”字,是卢坤和邓廷桢两任两广总督跟英国争论的核心焦点,就这一个字,让英国人最想聊的通商都无从开口。你打不过人家,那人家还“禀”个屁啊。咱们今天也奉行平等外交原则,但是平等外交对于大清来说,可以说是中华数千年来少有的屈辱。汉武帝跟匈奴打了半辈子,争的就是谁是天朝。北宋就算给辽、西夏岁币,也得说是赏赐。俺答汗拿刀逼着明朝给钱、通商,明朝也得说是册封加赏赐。要不大清那会儿的士大夫说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除了南宋向金称臣比较屈辱以外,就没有过这事。好歹金朝也是中华文明圈里的,现在中华帝国的皇帝跟远洋外夷平起平坐,奇耻大辱啊!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不是说打不过洋枪洋炮。我们打不过别人的时候多了,但是跟远洋外夷平起平坐,从没有过。皇上和英国女王平起平坐,洋人的大臣跟英国女王平起平坐,那大清的奴才该如何自处?

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没什么可说的,反过来咱们说说这第八和第九条,释放战俘。这场战争中,大清虽然战无不败,但也不是一个俘虏都没抓。浙江战区还抓到过一个女俘虏,女俘虏落到清兵手里,想想都可怕。都说大清的监狱不人道,但是这位女战俘得到了单间、家具、正经的伙食等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地方官上奏北京,说他们抓到了英女王的妹妹。有时候从这些俘虏里边,就能看出来种族歧视的一些问题。清军抓到白人战俘,上刑也好,关小黑屋也好,虽然不人道,但是确实拿他们当人了。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虐俘虏,这多正常。但是,如果抓到黑人和阿三,那就两说了。清朝人一看这些黑鬼,根本不是人啊,特别像《山海经》里边的昆仑奴。那就不是上刑的问题了,得拉出去展览,对着他们尿尿,跟抓到野兽差不多。这就是人性中最朴实的种族歧视,我就看你不像人,就歧视你!这还真是政府主导的。

我为什么最后讲交换战俘呢?因为这段最有意思。回忆一下前边讲的,大清最能抓战俘的将军,就是台湾总兵达洪阿。这哥们因两次“大捷”,被加封太子太保。虽然说两次大捷有水分,但是达洪阿实实在在的抓了将近三百战俘。条约签订后,英国人指名道姓的要台湾抓获的英国战俘。两艘船,一共有三百来人。除了淹死和被台湾百姓劫掠杀死的,落到台湾当地政府手里的战俘中,有87人在监狱里被虐死,还有197人被达洪阿奉旨斩首。

现在英国人来要人了,达洪阿上哪给他变出来那么多阿三来?经过多方搜寻,达洪阿手里还有11名战俘,跟英国人要的三百多差太远了。根据中国悠久的官场文化,又到了神奇的甩锅时刻了。锅跟锅不一样,这事如果是省部级高官办砸了,准是临时工背锅。但是这回这么大的事,是个总兵和道台办的。你要说这事是底下的知县、千总、把总干的,这锅且甩不掉呢。毕竟台湾岛上,达洪阿官职最高,杀了这么多人,你说你不知道,谁信呐?达洪阿和道台姚莹商议,这事其实是他俩替皇上背锅。杀战俘是奉旨办事,只不过现在皇上不承认。既然如此,锅就不往下甩,而是往上甩。达洪阿和姚莹,越过布政使、巡抚,直接把剩下的11名战俘交给了闽浙总督怡良。那意思是有事找总督,我反正交给总督大人了,核对人数请找总督。

怡良崩溃了,交给我干啥?洋大人找你要人,但是人都送我这来了,洋大人得找我要了。怡良只好把那11人交给英国,说够数了。英国人不干了,我们要的是三百人,这才11人,差距太大了吧。怡良说这就是三百人,不信我给你数数,一、二、三百,够了。英国人不干了,少来,没有这么数数的。怡良一脸绝望的表示,可能台湾那边分批次送来,我再问问。

当时璞鼎查也受到了线报,说这批战俘应该是被台湾地方政府给杀了。璞鼎查不干了,非让大清给个交代,这事越闹越大,又惊动了皇帝陛下。道光知道这里边的来龙去脉,他下旨让达洪阿杀的,还册封达洪阿为太子太保。但是这话没法说啊,他老人家也甩锅,命令闽浙总督怡良亲赴台湾查验,战俘去哪了?

怡良能查出来什么啊,最后只能说达洪阿和姚莹弄虚作假,就没抓那么多战俘,他们谎称抓了很多,其实就11个。璞鼎查懵了,还有这种操作?那你们得给个说法啊!天朝上国,哪能没个说法。达洪阿和姚莹罪大恶极,但是罪名不详,你说他杀了一百多战俘,我们查来查去没有。这样吧,不管杀没杀,这俩官我们给处理了,也算是给你们一个交代。

璞鼎查被绕晕了,还没想出来怎么办,朝廷的圣旨下来了,把达洪阿和姚莹革职查办,锁拿京城!看样子这阵式,怎么着也得判个三千年、五千的,璞鼎查就这样被糊弄过去了。1843年3月,达洪阿被锁拿京城革职入狱。8月,达洪阿出狱。10月,升达洪阿三等侍卫,调任哈密办事大臣。此后,达洪阿的官阶一路飙升,调任伊犁办事大臣、西宁办事大臣、加副都统衔,赏双眼花翎,成了封疆大吏。而姚莹也从监狱出来调任四川,后任驻藏大臣,也成了封疆大吏。

但是英国方面一直到1845年的时候还在追查这个案子,最终找到了达洪阿、姚莹虐杀战俘的证据。但是事情过去那么久,大清早就不承认了,这个事只能不了了之。

战争结束了,耆英在代表中国签署南京条约之后,英国人给他拍了张照片。耆英也是中国人中,第一个拍照片的人,这张照片至今还在。签约之后,耆英调任两广总督,璞鼎查任对华公使,这对老相识开始换了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到了1845年,璞鼎查和耆英商议了英国在华商人如何跟中国人交往的问题,经过商议,双方签订了《虎门条约》。该条约主要内容为:

一、走私商船如果被中国海关查出,连钱带货归中华帝国所有。

二、英商不得在五口通商口岸之外的地方贸易,如有发现英商在五口之外的地方通商,中国官员有权连船带货一起没收,英国官员不得争论。如果中国商人在五口之外的地方跟英国人贸易,自有《大清律》管理。

三、五口通商口岸的市区允许英国人居住,但不允许英国人去乡下游行,更不许离开市区贸易。英国水手上岸前先写不闹事的保证书,如有违背,当由中国官员捉拿,交给英国领事依英国法律处理,中国人不可对英国违规者擅自动私刑殴打。

四、如果中国对其他国家开放贸易优惠政策,则英国自动享有该政策。

五、如有中国罪犯逃至香港,英方查出的,应交于中国处置。如中国查出,则应该照会英方捉拿。倘犯人供认或者证据确凿,英方要无条件交出犯人。如英国国籍的犯人逃入中国,中国也应捉拿交给英方,双方都不能藏匿犯人。

六、中国交清《南京条约》规定银元数额后,英军撤出定海、舟山、鼓浪屿,但是在此之前英国人在占领区的房屋、兵营不可拆除、损毁,必须免费交给中国。

七、英国必须严格约束本国商人不可走私、漏税,英国商人如果走私或漏税,中国有权逮捕走私犯、没收全部走私货品,并有权禁止该船再进入中国贸易,英方不得袒护。中国官员有跟英国走私犯勾结的,按《大清律》处理。

八、中国商人去香港贸易,必须从法定通商口岸交税出海,并申请中国政府颁发的外贸牌照。中国驻九龙巡检司的官员和香港本岛的英国官员要联合执法,审查商人的贸易牌照。

九、英国驻香港官员应严查中国去香港贸易的商人是否从五口出海、是否有贸易牌照,如不具备,须禁止其贸易,并知会中国驻九龙官员。

十、如中国商人在香港与当地商人产生债务纠纷,由英国官员办理。如中国商人逃出香港回中国,英国官员须报知中国官员,由中国官员办理。如果中国商人无照出海贸易,还诈骗了英国商人,中国政府不管。如果英国商人在通商口岸拖欠中国商人货款而逃往香港,中国官员要把欠款清单报给英国官员,英国官员必须依法处理。

十一、英国商船大型商船来中国贸易,须根据吨位交税。

这是主要条款,其余就是怎么收税的细节了。总之呢,这个条约的价值比《南京条约》还要大。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很多原因都跟《虎门条约》的内容有关系,这个放到后边再说。其实从某种意义来说,《虎门条约》并不算不平等条约。这是双方约定的内容,哪就不平等了?我一直觉得英国和德国绕开捷克斯洛伐克的外交官私自签约,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才算是不平等条约。像中国近代签订的这些条约,大多数都是清政府在签约之前都知晓条约内容,并且自愿签约以换取和平停战,这是一个双方都认可的活动,谈不上不平等。毕竟这些条约是用来约束签约双方的。几十年后,像大清皇帝没盖章的《瑷珲条约》,这算是不平等,大清压根没同意。我们看近代史,最要不得的心态就是老喊着他们欺负我,不过我挠了他们一把。这就是以一种泼妇的心态看历史,会忽略历史的本来面目。仗打输了就打输了,又不是天塌了。在那个年头,打不过世界第一的英国不丢人。乾隆年间连个区区缅甸都打不过,也没见谁屈辱的不要不要的,天天哭诉缅甸侵略中国。

客观来讲,鸦片战争就是两种文化体系的碰撞,导致了两个不同时代的国家进行了一次较量。对于清朝的一线战斗人员来说,英军简直是外星人入侵,完全无解。我们今天觉得清朝某些将领的战斗方式比较搞笑,但是那些战法放在古代是行之有效的。比如关天培原地跑马,造成援军滚滚而来的假象,这是很聪明的人才能想出来的办法。中国没有伽利略,关军门怎么会知道世界上有种神奇的东西叫望远镜?再说马桶阵,中国用了几千年,一直到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还有人用这招对付马克沁机枪。如果没有近代文明的进入,没有人会质疑传统战法有问题,因为这些方式,在我国古代社会是行之有效的。就像我们今天绝大多数人不会质疑传统医学的治病手段一样。都知道枇杷治咳嗽,那么枇杷为什么治咳嗽?《本草纲目》说得好,枇杷长得像肺,所以能补肺,我们今天依然在喝枇杷止咳糖浆。

在没有科学之前,传统经验总结出来的东西,大抵都是一个路数的。英国当年还把鸦片拌上糖给孩子吃呢,吃完了小孩就不哭闹。所以说,一直以来,我们和西方的真正差距,并不在器物上,甚至不在制度上,最最根本的差距是在思想上。这个差距不在工业革命,而在文艺复兴。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普世价值、人文思想、科学精神是欧洲进入高等文明的根本。到今天中国依然有一大批人在领袖忌日哭的如丧考妣、扣头不止、焚香膜拜,然后他们还觉得他们跪下的姿势是站起来了。同样的事放在古代任何一个帝王身上,他们都能骂皇帝是个昏君。但是放在他们心中领袖的身上,那就是爱人民的表现,伟大光荣正确。

关于鸦片战争,我们背诵了太多屈辱和仇恨,没人想过为什么中国人民会帮助英军,没人想过为什么英国人力挺自由贸易,没人想过英国人要营救被中国误抓的“汉奸”,没人想过为什么中国的钦差都不能代表皇帝,没人想过为什么英国女王都不能指挥区区一个商人,没人想过英国的议会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没人想过英国是不是做的都不对,没人想过中国是不是做的都对。

即便是在清朝,人们从这场战争中总结出来的教训就是忠奸问题。绝大多数人不觉得是我大清打不过蕞尔小邦英国,而是因为琦善、伊里布、奕山、奕经、耆英、牛鉴这些奸臣不靠谱,但凡是林则徐出马,保管英国有来无回。

所以这场战争,并没有给中国人带来思想上的震动,甚至都没给中国人带来太多器物上的震动。中国人自古以来有个习惯,你有好东西,我想办法破你,而不是学你。比如《三国演义》的思想,诸葛亮不回去学习怎么训练藤甲兵,也不会学习铁车兵,甚至不会把破木鹿大王的战车用于常规作战,王者之师,靠的是精神,而是不是奇技淫巧。大清的这种认识,一直持续到了1860年。从1842年到1860年,18年来中国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这18年来给中国带来的危机,上不亚于五胡乱华,下不亚于日本侵华,有关这18年的内容,下个单元再讲。


返回目录

公众号:笑谈中

微信号:kxiaotanzhong

微博:孔令堃的笑谈中

长按二维码关注

 

ios用户,请点击“阅读原文”,穿越到微博打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