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近代史】7、僧格林沁的人生巅峰

2017-10-27 孔令堃 笑谈中

按照课本的节奏




学渣讲近代史

第三单元: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七课、再战大沽

1811年,也就是大清的嘉庆十六年。一对双胞胎男孩降生在内蒙古的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博尔济吉特氏四等台吉的家里。这段拗口的话我要念出来,大家准得问这俩男孩到底降生在哪?说白了,就是俩男孩出生内蒙古成吉思汗黄金家族近亲后裔的家庭里。其中较小的那个娃就是僧格林沁,即成吉思汗二弟哈萨尔的二十六世孙。

要说清楚这个,就得先说清楚到底内蒙古和外蒙古是什么关系?元朝北逃后,蒙古就成了一个笼统的民族概念。蒙古内部错综复杂,部落极多,谁对谁都没有认同感。有人爱拿这个说事,说俄罗斯蒙古族极多,是不是元朝算俄罗斯历史?更有甚者,说俄罗斯人最能代表蒙古人。

对于这些摸不着头脑的言论,不用争辩。神一样的俄罗斯是很多中国人心中的图腾,随他去吧。

以蒙古自居的民族从中亚到东北亚,从西伯利亚到南亚,到处都是。真正最能代表蒙古族的,怎么说也得算人家成吉思汗孛儿只斤氏家族最有资格吧。你要非说俄罗斯的鞑靼人或者中亚的帖木儿后裔或者南亚的阿克巴后裔是蒙古人的代表,那我也没办法。

有清以来,满人其实最担心的并不是汉人,而是蒙古人。满人可以用士大夫思想笼络汉人共治天下,但是蒙古人桀骜不驯,很难用士大夫思想去笼络。所以,为了统治这些蒙古人,满族皇帝那是煞费苦心。

在明代,蒙古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翻译为博尔济吉特氏。在蒙古高原上,漠南蒙古的博尔济吉特氏大汗一直是蒙古各部的精神领袖。明末皇太极击败黄金家族的林丹汗,取代了蒙古精神领袖的位置,自此清朝皇帝的身份就是蒙古大汗。而孛儿只斤氏家族的后裔,就被分化为不同的盟、旗,居住在内蒙古地区。各盟、旗归理藩院统一管理,谁也不可越界放牧或者随意进入内地。但是这部分蒙古人可以读书,当然也能科举。这部分靠盟旗制度管理的漠南蒙古,包括黄金家族在内,被称为内附蒙古,简称内蒙古。

到了康熙年间,清朝的版图覆盖到蒙古高原。这些所谓的漠北蒙古,包括什么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喀尔喀部、科布多部等等,这些蒙古人也分为盟、旗,也归理藩院直属,但是军事上他们归乌里雅苏台将军统一调遣,并信奉藏传佛教。当然了他们是不读书的,也不能科举。这些蒙古人,被称为外藩蒙古,简称外蒙古。

很明显,就算是到了今天,讲汉语的内蒙古人也比写西里尔文的外蒙古人更有资格代表蒙古,更有资格继承成吉思汗的荣光。

僧格林沁虽然出生在一个蒙古贵族家庭,但是从小生活并不富裕。这也是内外蒙古最大的不同,在清朝时,外蒙古人信奉藏传佛教,被强制性入教,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可以结婚。不过入了教的僧人会有丰厚的待遇,所以外蒙古人不缺钱。而内蒙古没有入教的待遇,所以如果家里孩子多,反正工资就是那么点,那生活就拮据点。僧格林沁七岁开始放羊,十二岁开始读书。自此,知识改变命运,在僧格林沁深上得到了印证。

在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最尊贵的人是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按照清朝的说法,这是铁帽子王,拥有世袭罔替的特权。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简称索王,是第九代郡王。索王膝下无子,眼看王位要绝嗣。在选择继承人这个事上,索王在所有侄子中,选中了文化程度最高的僧格林沁。但是这事索王说了不算,得上报给北京,由皇帝亲自裁决。

当时在位的皇帝是道光帝,索王是道光帝的姐夫。索王病重,皇太后提醒道光,这次选继承人其实是给道光帝选个靠谱的外甥,不可马虎。道光帝把理藩院选来的十六位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少年进行了面试,这就有意思了。过去没有皇帝亲自面试蒙古郡王继承人的先例,所以在这十六位蒙古少年中,僧格林沁脱颖而出,成为了道光帝钦点的索王继承人。

等会,为什么是僧格林沁?很简单,你想这个道理啊,道光是个满人不假,但是从文化的角度讲,他就是个汉人。道光面试十六位蒙古少年,只有上过学的僧格林沁能说汉语,那可不选僧格林沁吗?

就这样,读过两年书的僧格林沁逆袭了命运,成为了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第十代郡王,称扎萨克多罗郡王,简称僧王。僧王不仅少年为王,更重要的是有了个皇帝舅舅,那就坐着火箭升官吧。

十五岁时,僧格林沁带上了三眼花翎,成为了御前行走。

十六岁时,僧格林沁穿上了黄马褂,掌管火器营。

二十四岁时,僧格林沁升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后扈大臣,为武官正一品。

从此僧格林沁的荣誉称号年年增加,成为了朝中炙手可热的头号武将。从放羊娃,到正一品武官、郡王,僧格林沁深感皇恩浩荡,以忠君爱国为人生信条。当然了,那个年头的皇帝总是把忠君和爱国混为一谈,说忠君就是爱国。僧格林沁到底是忠君还是爱国?无所谓了。

1858年,清廷和美俄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让僧格林沁悲愤不已。他不觉得大清的军队打不过四国联军,而是直隶总督谭廷襄不懂军事,指挥不力。因此僧王上书咸丰皇帝,要求倾全国之兵,把洋鬼子湮没在人民战争的海洋里。咸丰帝对僧王的爱国情操很感动,然后让僧王哪凉快哪呆着去。大清都快湮没在人民战争的海洋里了,上哪再去倾全国之兵对抗四国联军?

1859年,四国公使带着《天津条约》各回各家盖章签字,僧王被请出来主持天津的防务。僧王经过研究,发现大沽口炮台确实有问题,于是凭借自己丰富的军事经验,重修大沽口炮台,增设暗礁,让大沽口炮台的防御力量达到了自古以来的最高峰。都觉得僧王是个旧时代的代表人物,但是僧王主持的大沽口防务却积极采用西洋大炮。在洋务运动之前,中国炮台的最高水平就是咸丰年间僧王主持修建的大沽口炮台,其次是道观年间陈化成主持修建的吴淞口炮台。

除了炮台以外,从大沽口到北京城沿途被僧王进行了有如意大利男子足球队一样的链式防守,调没有废掉的八旗精兵和草原上的蒙古骑兵层层防守,基本上大清最强的军队,都驻扎在京津一带了。这些精锐,僧王都没舍得拿出来镇压洪秀全,全用在京畿重地的防御上,足见他要搞事情的决心。

讲道理和四国已经签约,下面就是要全力镇压太平天国。但是僧王放任太平天国不管,收缩精兵布防京津,很明显就是对朝廷议和决议的不满。1859年6月20日,四国公使按照先前约定,到北京去换约,请咸丰皇帝用玺。为了显示和平,四国公使以及随行人员所乘坐的舰队,主要是以美国军舰为主,毕竟美国当时自称和大清是好基友。

僧王要求四国公使从北塘登陆,走旱路去北京。四国公使不同意,觉得从军事重地登陆不安全,而且不想走旱路,于是提出走白河口的水路去北京。僧王坚决不允许,要求四国公使放下武器,老老实实从北塘登陆。四国公使看着头顶上的巨炮,宁死不愿意从炮台底下手无寸铁的登陆。双方就这样僵持了四天,终于在6月24日的晚上发生了交火。咱们说是洋人先动手,洋人说咱们先动手。到底谁动的手?这就说不清楚了。

6月25日,英国海军司令贺布带了十二艘英国军舰攻打大沽口炮台。大沽口炮台在就不是当年的熊样了,僧王如愿以偿的跟号称海表最强的英国海军对射了一个多小时。包括旗舰在内的四艘英军军舰被击沉,贺布受伤。就这僧王还没使出全力,并不是全部炮台都参与开火。这是僧王的伟大胜利,也是西洋火炮的伟大胜利,但却不一定是大清的伟大胜利。

当夜,联军卷土重来。他们知道大沽口炮台上的大炮厉害,因此决定强行登陆,跟清军打野战。僧王下令全体炮台参与战斗,直隶的八旗、绿营精锐火枪队在蒙古骑兵的配合下跟联军的陆战队死磕。

这注定是炮火连天的一夜,这一宿比情人节的夜晚都热闹。激情的一宿过后,联军被击沉军舰四艘,被打的丧失战斗能力的军舰有六艘,被清军开走的军舰有两艘,击毙英军四百六十四人、法军十四人,战俘抓了若干。

这个战绩看上去能炸天,再配合上清军的伤亡,你就知道僧王这一战到底有多荣耀。过去跟英国打仗,清军的伤亡普遍是对方伤亡的十倍以上。但是这次大沽口之战,清军仅仅阵亡三十八人。唯一的遗憾就是直隶提督史荣椿冲的太猛而战死,要不是死了这样一位军衔极高的将军,那这场战斗堪称完美。

不黑不吹,自1840年以来,中国跟欧洲各国打仗,哪怕是面对小小的葡萄牙,都没取得战绩如此辉煌的胜利。僧格林沁这一战封神,被大清倚为长城。看来不是洋人厉害,而是谭廷襄太怂。直隶总督谭廷襄被革职充军,森格林沁受到封赏。

这样一次辉煌的胜利,很容易造成一种假象,那就是清朝可以打败洋人,只不过清军太怂,没有僧王这样的英雄。但是实话说出来就很伤人,联军这次是来换约的,根本没有大型军舰编队来华。多数是炮艇,只有一艘巡洋舰。联军一来轻敌,二来准备不足,三来没想到大沽口炮台装备了西洋大炮,所以遭受了重创。僧格林沁如果不瞎,应该能知道这次来的联军跟上次来的联军不是一个概念。但是,那些打了败仗的地方督抚还自称打赢了,僧王这明明打赢了,不会再跟自己过不去,所以他没提这事,也没有想过联军的正规军来了怎么办。

当然此战之后,僧格林沁也有些膨胀。不就是船坚炮利吗?看见真的也就那么回事。西洋大炮大清也不是没有,有什么了不起?僧王不明白的是,近代战争理念和战术技巧的先进与否,有时候比武器的先进与否更重要。

僧王的一场大胜为大清带来了什么?下节课再讲。


返回目录

公众号:笑谈中

微信号:kxiaotanzhong

微博:孔令堃的笑谈中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