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最喜爱吃什么?
恐龙最爱吃什么?
它们的灭绝和食物链会有关吗?
绿螺讲堂第84期,为你解开恐龙餐桌上的“美食”与它们的灭绝之谜。
孙革
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植物学家;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院长、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馆长。 从事地质古生物研究及教学40余年,专长于古植物学与中生代事件地层学研究。发现了1.45亿年前被子植物进化史上“第一朵花”——辽宁古果。
恐龙,是中生代时期统治地球生物界长达1.6亿多年的爬行动物。
它们主要生活在湖岸平原的森林地区或植物繁茂的开阔地带。
吃素的恐龙多还是吃肉的多?
恐龙根据腰带(就是盆腔附近的骨骼结构)分为鸟臀目和蜥臀目。
鸟臀目的五大类都是植食性恐龙,而蜥臀目的三大类恐龙中只有一类是食肉的。
有人说,那么大多数恐龙就是吃草的呗?
草是被子植物,侏罗纪三叠纪那时候根本还没有草!
所以准确的说法是吃植物~
它们喜欢吃什么植物呢?化石会告诉我们证据!
蕨类
蕨类植物中的有节类是恐龙喜爱的,因为吃起来不费劲~
恐龙用脑袋直接扫一个圆环,就能吃掉一大片植物,然后换个角度,再扫一个圆环。
上图左边的是恐龙时代的木贼草化石。据孙革教授说,陕北满地都是这样的化石,大家可以组队去捡~
桫椤,又称树蕨,也是恐龙非常愿意吃的。
树蕨
1.9亿年前的树蕨化石,和 46 31923 46 14939 0 0 787 0 0:00:40 0:00:18 0:00:22 2933现在的树蕨也并没有太大差别嘛。
树蕨化石
种子蕨
种子蕨是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它们有蕨类般的树叶,但是与真正的蕨类不同,是带有种子的植物。
看它们的叶片上有红色的种子!
种子蕨
种子蕨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期相当普遍,但在白垩纪初期灭绝了。
恐龙灭绝了,它也已经没有了。
种子蕨化石 距今2亿年左右
银杏类
在恐龙时代,哪种植物长得多,它们就爱吃哪种。
恐龙时期的银杏和现在的有所不同,一个叶子下面有好多白果。
银杏
银杏叶化石
松柏类
红豆杉和松果也都是恐龙爱吃的食物,因为叶子和果子都很美味。
红豆杉
在黑龙江嘉荫发现的恐龙牙齿化石,竟然有上千颗。它们吃松果的时候用牙齿一研磨,松子就全出来了。
红豆杉化石标本
被子植物
恐龙也经常吃被子植物,比如玉兰和睡莲。
睡莲化石标本
恐龙的食性和它们自身的形态也有关系。
比如肉食性的暴龙,它的牙齿十分锋利,带有锯齿,可以方便把肉割开。
就像我们现在用来切肉的餐刀,都会带有锯齿。
而植食性的恐龙牙齿一般都有一个小槽,只有少数尖利的牙齿。它们的脖子一般也较长,可以达到9米,甚至11米。
来看一下鹦鹉嘴龙是怎么吃东西的吧!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540e5rm6n&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由睿宏文化提供
孙革教授认为,恐龙的灭绝可能首先与“第一食物链”的丧失相关,即植物的消失。
我们普遍听到的恐龙灭绝是因为“小型星撞击地球”:
1980年美国阿瓦雷兹父子(L.& W. Alvarez)等报道了他们在意大利距今约6600万年的地层(“K-Pg界线” )发现一层厚约1.3 cm的粘土层,含铱元素异常(Ir 30倍),提出是星外物体撞击地球。正好1990年墨西哥发现了一个“撞击坑”,所以当时判定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然而,不少证据表明,恐龙的灭绝可能早于小型星撞击。
美国阿奇巴德(Archibald J.1996)等指出,美国恐龙化石存在“10英尺空白”:即K-Pg界线下10英尺(约3.5 m)没发现过恐龙,提出恐龙在K-Pg界线之前已灭绝。
中国嘉荫K-Pg界线下约75 m厚(约136万年)也没发现恐龙,但发现3-4层含火山岩层。
中国及东北亚地区距今6600万年并未出现“小行星撞击”,那么中国的恐龙是怎么灭绝的
“火山活动说”在科学界被认为是比较合理的一种可能性。
印度德干高原最强烈火山喷发距今约6740万年开始(早于K-Pg界线约140万年),大规模喷发至少4次。
全球地壳构造运动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所以,印度德干高原的火山喷发时期,整个地球可能都曾出现大规模火山活动,也包括了中国。
全球板块构造图
随着岩浆流出现,火山爆发释放的有毒气体和碳质等引发了气候变化,酸雨飘落,海洋死亡地带蔓延,地球上的生物链被重创。
恐龙的第一食物链——植物大规模死亡,恐龙也可能因此而灭绝。
那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导致恐龙灭绝呢?
▲火山活动说
▲海平面下降说
▲气候变冷说
▲被子植物中毒说
▲物种斗争说
▲大陆漂移说
▲磁场变化说
▲天外陨星周期碰撞说
火山活动、海平面下降和气候变冷等可能是黑龙江嘉荫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
但这些观点和假说依旧等着更多的证据来证实!
最后互动环节,小朋友的神提问被孙教授大加赞赏!
都问了啥?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看视频回放~
●●●
识别二维码,看现场回放哦!
本文图片均来自孙革PPT。
本文为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原创,
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联系tougao@sstm.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