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么萌,你却不一定能把我念对!
总有一些字,是词组时你念得很溜~但单独拿出来却犯懵~
比如:圳、匀、鹬、汕、傥、耋、貉......
变成词组它们是“深圳”、“均匀”、“鹬蚌相争”、“汕头”、“倜傥”、“耄耋”和“一丘之貉”。(念对了几个?)
今天就来讲一下一丘之貉的“貉”!
“一丘之貉(hé)”出自于《汉书•杨恽传》,用来形容反面的事物,就像是在同一个山丘里生长的貉一样。比喻彼此都是坏家伙,没有什么差别,是个贬义词。
那么,貉真的是一个坏家伙吗?
图片来源:https://gizmodo.com/raccoon-or-dog-us-government-decides-the-fate-of-anima-1575954260
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是一种犬科动物,属于犬科貉属。它们栖息于阔叶林中开阔、接近水源的地方或开阔草甸、茂密的灌丛带和芦苇地,外形似狐,毛呈土褐色或棕灰色。
貉的英文名叫raccoon dog,逐词翻译过来即为浣熊狗,因为它和浣熊长得非常相似。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几只和貉长得比较相似的动物了:狗獾、猪獾、小熊猫和浣熊。对于脸盲的人来说,这几个动物是有点混淆。
欧洲獾
图片来源:https://www.arkive.org
狗獾(Meles leucurus)是鼬科狗獾属的动物,它曾经和欧洲獾Meles meles被视为同一种,后来被拆分成两种。狗獾矮胖,有一个明显的长鼻子,鼻子的末端有一个大的外鼻垫,腿和尾均短而粗,狗獾和貉最大的区别可从头部分辨,狗獾和欧洲獾头部有着明显的黑色和白色斑纹,相比而言,生活在东亚的狗獾相比欧洲獾,黑白对比没那么明显。它们栖息在森林、灌丛、田野、湖泊等各种生境,分布于亚欧大陆大多数地区。
猪獾
图片来源:https://www.arkive.org
猪獾(Arctonyx collaris)是鼬科猪獾属的哺乳动物。与狗獾相似,它的名字来源于它猪一样的吻部,体型太且圆一些,脸部多为白色,在鼻子延伸处有两条黑色条纹,纹路没有狗獾那么清晰,主要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一带。
小熊猫
图片来源:https://www.arkive.org
相比之下,小熊猫(Ailurus fulgens)的颜值要比貉要好看很多,从颜色上就可以很容易区分,皮毛为均一的红褐色,身体胖矮,外形像家猫,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藏(喜马拉雅山南坡)、云南、四川等省。
小浣熊
图片来自小浣熊干脆面官网
浣熊(Procyon lotor)是与貉长得最为相似的动物了,浣熊的尾巴有比较明显的黑色和灰色相间的环纹,看上去圆滚滚的,而貉的尾巴上环纹不显著,并且相对于体长较短,并非像浣熊尾巴那样呈棒状,而是毛绒绒的。因此,虽然脸部很相似,但通过观察尾巴,可以很明显的区分浣熊和貉。
图片来源:《百变狸猫》截图
貉在日本称之为狸(たぬき)。狸,在中文里有多种含义,有的指黄鼠狼,有的指野猫,也有人看到狸则会联想到狐狸、狸猫等这样的动物。但是在日语中指的就是貉。
比如,最近东京奥组委宣布了三组2020年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吉祥物候选名单,不少网友都支持最后一组——狐狸与狸猫组合。
可能是因为第一二组实在太丑
图片来源:日本流行每日速报
其中的狸猫就是貉~
图片来源:日本流行每日速报
在94年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的电影《平成狸合戦ぽんぽこ》中,影片名被翻译为《百变狸猫》,里面动物的原型也是貉。小编觉得翻译中如果将“狸猫”改为“貉”,显得更地道些。
因为大家可能会因为片名而误认为这些可爱的小动物是猫科动物。其实“狸猫”一词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物种”名称,在中国,它通常指灵猫。
图片来源:《百变狸猫》截图
在日本四国,狸的传说相当盛行,例如爱媛县松山传下来的“八百八狸”;在赞歧(今香川县)一地,也有一只强悍的“秃狸”,名叫“团三郎狸”。而吉卜力工作室的《百变狸猫》中关于妖怪大作战的部分基本上都参考了关于四国一带的狸的传说,并将它刻画成了喜好恶作剧、可爱有趣的角色,可见貉其实在日本还是挺受欢迎的。
左为八百八狸;右为团三郎狸
图片来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c/Happyakuya-Tanuki.jpg
貉是一种夜行动物,独居生活,一般到了晚上才会出来,偶尔也会成小群出来在蕨类植物的林地或是沿着河岸、湖边觅食。它们的食性非常广泛,并且会季节性地改变饮食;在深秋和冬季,它们主要以啮齿动物,腐肉和粪便为食,而水果,昆虫和两栖动物则在春季占主导地位;在夏季,他们吃的啮齿动物较少,主要食物为筑巢鸟类和水果,谷物和蔬菜。
图片来源:《百变狸猫》截图
貉是目前已知犬科动物中唯一冬眠的动物。不过,它和蛇的冬眠方式不同,和熊类似,它们在冬季并非是持续性睡眠,偶尔在融雪天气中也会出来活动,到了2、3月天气变暖之时,会提前出来觅食。
图片来源:https://www.arkive.org/raccoon-dog/nyctereutes-procyonoides/image-G67944.html
在冬季,貉的毛皮长且厚,看上去是肮脏的土褐色或棕灰色,可以抵御-20°到-25°C的严寒。而在夏季,它们的皮毛则显得更明亮,带有红色和稻草色。在过去,人们将貉的毛皮用作制裘的服装,早在19世纪初,貉皮的世界贸易量就已达到260000,可见当时有多少貉直接捕杀或者饲养后利用。
不过随着人类们观念的转变,对皮草的需求日趋减少,养殖貉的产业也日渐衰落,对野生貉种群的影响也越来越小。
图片来源:https://ganref.jp/m/skagen/portfolios/original/0/575e2a8958ac3001d685ece62a3aeabe
此外,除了獐和狗獾,貉其实也是生活在上海的本土野生兽类。
可喜的是,近年来在一些保护良好的林绿地,貉还时有出现,甚至数量还有缓慢增长,说明它们在城市高速的发展下,适应生存的能力还不错~
图片来源:日本流行每日速报
其实,历史上上海郊区有着很丰富的兽类资源,但随着适合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逐渐萎缩,这些动物日渐绝迹。希望在未来,大家能多关注上海的野生本土物种!
参考文献:
1.中国兽类野外手册
2. Raccoon dog - Wikipedia.mht
3.狸(日本民间传说物种)_百度百科.mht
鸣谢:噜噜博士对本文进行科学指导。
本文为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原创,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tougao@sstm.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