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招募】世界首个“鸣虫声谱库”,你愿意和我们一起建立吗?!

SNHM 上海自然博物馆 2021-03-13

在国外,自然爱好者为科学家提供野外数据是很流行的一件事。


物种图片数据库,鸟类鸣声数据库……都是通过公众一点一滴的积累形成的。


在中国,我们也有中国鸟类记录、《中国植物志》在线等等由爱好者不断提供数据的平台


图片来源:中国鸟类记录中心


然而,鸣虫本底资料的稀缺一直都是世界级的难题。数据资料的缺失,阻碍了很多科学研究前进的脚步,如分布范围的确定,物种识别……


为什么难?


在中国,夏秋季城市间常见的鸣虫就有四十余种,每种鸣虫又有很多相似的近缘种。


看得出来哪只是中华斗蟋?


相信你也感受过,听到虫鸣却不见它们的身影?


相比鸟类来说,鸣虫的体积更小,它们喜欢躲在隐蔽的地方,甚难发现和捕捉。更重要的是,大多数鸣虫都在晚上出没,难度又加一等。


对于科学家来说,采集标本的成本代价极高,本地采集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更何况全国范围的跑?


各地鸟类爱好者上传的数据


这个难题有方法解决吗? 


有!


参与上海自然博物馆推出的“夜听虫吟——我的自然百宝箱”。


我们一起来建立一个鸣虫声谱数据库!



这个数据库真的有用吗?


物种的分布范围一般靠标本采集记录的地理数据来确定,捕捉鸣虫标本难度较高,那么录制声音呢?


有研究显示,鸣虫的鸣声包括召唤声、求偶声、争斗声,在野外一般听到的都是召唤声。不同种类的鸣声,在时域和频率上有明显差异,外形很像的近缘种可以通过鸣声来区别。


鸣虫声谱数据库不仅是对本底资料和科研的有力支持,也能够让大众通过声音更快识别出物种。



目前,华东师范大学昆虫学研究组已有一些鸣虫声音文件,但就如人类有方言一样,处在不同温度、地理位置的鸣虫声音同样有着个体差异。


如何通过说着“东北话”、“普通话”、“北京话”、“上海话”、“港普”、“台湾腔”……的这些虫子中准确识别物种,提取科学信息?


这需要你们的支持与帮助!


你们,会是科研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你们将是公民科学家! 




什么是“我的自然百宝箱”?

“我的自然百宝箱”是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每年度7-11月开展的大型公众活动。2018年,我们以“万物•家园”为主题,与国内外科普场馆、公园湿地、NGO组织共同开展活动,向公众收集动物照片与故事,最终以展览的形式呈现给大家。活动旨在激发社会公众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爱,培养更多的“公民科学家”。


活动要做些什么?

今年,“我的自然百宝箱”以“夜听虫吟”为主题,联合华东师范大学昆虫学研究组,和公众一起建立全国性的大数据库——“鸣虫声谱库”。我们将招募一批自然联络员,通过专属微信小程序“听有虫”,对鸣虫声音进行搜集、识别并上传。科学家将利用大数据训练人工智能,通过鸣声立即识别鸣虫种类。鸣虫声音数据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至今仍十分稀缺,鸣虫声谱库也将在未来,为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提供数据支持。


自然联络员需要做什么?有培训吗?

自然联络员需要完成科学家指定的声音录制任务,上传合格的、能使用的鸣虫音频,并有机会进入实验室一起参与数据分析与研究。自然联络员可以参与工作坊培训,学习如何发现鸣虫、以及录制和捕捉技巧,不能来现场的联络员也可以通过线上观看直播进行参与。

工作坊内容:

1、听老师讲解鸣虫背景、分类等知识,了解鸣虫种类与特性

2、昆虫标本制作学习

3、老师带领在户外实践学习采集声音方法


如何成为自然联络员?

招募对象: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全国范围爱好者

招募人数:第一批30人

报名时间:2019年7月23日—7月29日

报名流程:填写报名表——简历筛选——简单电话面试——成为自然联络员。

通知时间:8月3日前


报名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阅读原文,赶紧报名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