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途榜样·第17期】孙友长:喜时不诺,怒时不争,倦时不怠!

团总支传媒中心 车行理工 2021-12-05
点击蓝字默默关注
个人简介

孙友长,重庆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师从赖晨光教授,研究方向为空气动力学与车身设计。该生学习成绩优异,学位课平均成绩81.00分,2019-2020学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该生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科研创新比赛,获得国家级比赛奖项1项,省部级比赛奖励1项,校“综合优秀奖学金三等奖”2次,获得校“科技创新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积极参与国家级创新项目1项,申报重庆市研究生创新项目1项,立项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1项。在学校的支持下,2019年赴日本参加国际会议交流,2020年参加中日韩暑期创新项目并获得优秀项目奖。同时参与中国汽研、中国中车等企业横向项目若干。

集思广益促进步,师门传帮助发展

研一,是一个充满未知与迷茫的阶段,也是一个充满新鲜与可能性的时期。新生们刚刚开启研究生生活,感到迷茫,是很正常的现象。未知的未来,也许会让我们手足无措,但拥抱未知,积极尝试新鲜事物,我们会发现自己身上更多的潜能。

孙友长研一时便跟着团队学习国外课件。那时候团队老师会耐心地讲解所学的难点、重点,他们也踊跃发表观点,针对一些疑点进行讨论。在这种集体头脑风暴的环境中,孙友长迸发了很多新想法、新思路,这对他之后的科研学习发展有很大助益。

团队老师是孙友长科研道路的指引者,当孙友长在学习道路上遇到阻碍时,老师们总能满怀贴心、细心、耐心为孙友长开导思路。“老师们对于我来说,就如以前语文课本上谈到的,乌黑大海中的一座座灯塔。”孙友长说。

为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孙友长成为了院研究生会宣传部的一员,积极与部门同学一起服务学院同学。在一次工作交接中,孙友长给学院李启来老师发的文件命名格式有问题,被李老师指明错误并解答细节的重要性,之后他反应过来这些细节上的处理很重要,由此对每次工作更加细心、负责。

坐得住“冷板凳",才能学到"真功夫”

“你这个研究方向能行吗?”确定研究方向之际,也有人质问过孙友长。面对当前探索的研究领域的不确定性,孙友长没有在别人的看法下迷失自己,他不断学习论文文献,时常和师兄师姐讨论研究可行性,“钻空”找导师交流创新点。如今,孙友长已经发表了一篇国际会议论文,一篇核心期刊论文,对自己的科研学习有所交代,而当时坐住“冷板凳”、专心研究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

2019年4月到2020年7月期间,孙友长跟着团队接手了一个科研项目。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师兄们的专业知识非常牢固,对软件的操作也非常熟练,能够很好的把握项目的时间节点,这给了孙友长很大的启发,特别是在撰写结题报告的过程中,师兄们的严谨更是让孙友长受益匪浅,这在以后的项目实践中给了孙友长特别大的帮助。

对于发表论文,孙友长认为,首先得知道自己所研究方向的背景环境、研究进度。在别人的研究基础上找准自己的研究点,解决了什么问题?创新点有哪些?准备过程中注重这几点,发论文就比较容易。

努力积累一点“雪花”,往后收获就如“滚雪球”

2019年11月,孙友长有幸跟着导师赖晨光教授一起参加了日本第十六届国际流体动力学大会并作口头报告。参会期间,孙友长全程用英语进行分享,与其他国家的参会人员交流观点,在不断提升自己眼界的同时,孙友长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和不一样的思维方式。

有了国际会议的经验铺垫,孙友长代表学校参加了2020年中日韩暑期创新项目(SPIED2020)并获得优秀项目奖。“我现在所有的收获,都归于我之前不断学习而探索出来的突破点、创新点,它们如雪花一样一点点的堆积起来,随着我慢慢进步,它们也逐渐堆积成雪球。现在这个雪球越滚越大,我所收获的也越来越多。”孙友长说。

对于目前还没有科研项目的师弟师妹,孙友长建议多参加学校、重庆市举办的研究生创新项目,在不断尝试中落实项目,以项目学习推动自己的科研进程。有了这些项目的累积,个人简历上的内容就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具竞争性。

师兄寄语学习道路中没有捷径,踏实、静心即为上。

END

排版:余平康

文案:张敏

责任主编:吕佳敏

车辆工程学院团总支传媒中心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