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0年前的海大学生,如今这样回忆母校

鸥讯社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5-25



60年前你捧着录取通知书

带着未知

背着理想

来到还是舟山水产学院的海大

而今

变化了名字

变化了地址

但有些东西仍然不变 




  

                        

  忆舟山水产学院  


陈家余 袁红楼 徐岳泉 陈根发


舟山水产学院创建于1958年,我们是该院首届海洋渔业系工业捕鱼专业毕业生。

1958年,当我们接到舟山水产学院录取通知书时,兴奋不已,总算圆了大学梦,急盼早日跨入大学校门,感受那高楼林立、环境优美大学生活!

1958年8月28日,我们各自从家乡启程,奔赴宁波市,转乘中浙1号到定海码头。码头上按着喇叭的三轮车来来往往,人群川流不息,热闹非凡。我们四处张望,没见到舟山水产学院的校车,也没看到迎接新生的横幅,更没听见敲锣打鼓的欢迎声。时间一分分过去,突然发现马路上站着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子,手里拿着一张红纸,上面写着舟山水产学院接待站字样。我们快步迎上去,问清是接新生的,大家急忙把行李装上车。无意中,一位女生问了声,为什么不来校车接我们啊?告诉你吧,这个大板车还是向厨房借来的呢!于是,大家只得默默无声、老老实实在后面推车,他在前面拉着往地委干校走去……


忆 · 学院概况


学院设在地委干校内,初设海洋渔业系工业捕鱼专业、水产加工、水产养殖三个专业,学制四年,共有学生120余人。

学校有几间平房,可供男女生宿舍使用,一间大教室可容纳几十人听报告、上大课;有半个篮球场,只能练投篮,不能打全场比赛;一个大食堂可接待100余人用餐,卫生条件还算可以,吃饭不用花钱、随便吃。

数月后,学院搬迁到北门外水产干部学校内。这里有一座两层小教学楼,可供三个专业和一个气象班一个预科班同学同时上课;有一座两层男生宿舍兼教师办公室;一座两层女生和女老师宿舍用房;还有一个大礼堂兼做学生食堂;校外有一个篮球场。这里的环境条件比地委干校好了许多,但还是不尽人意。图书馆、阅览室、体育馆、游泳池、文娱场所、健身房、浴室等一概全无。


忆 · 第一次上课


开学后,由于老师没有着落,迟迟开不了课。我们天天忙于搞卫生扫厕所,或去定海街上溜达溜达。晚上集中在宿舍聊天消磨时间。

有一天,突然通知我们第二天上午8点集中在大教室上课。第二天,我们早早地等在教室里,到得早的能有桌椅使用,到得晚的只能在后边找个凳子坐下。第一堂课是数学课,老师是从定海中学借来的;第二堂是化学课,老师也是从定海中学借来的;第三堂课是机械原理课,老师是从上海水产学院借来的。

当时,对课程的安排根本谈不上合理化,老师的水平没有考核和选择余地,有什么老师就开什么课。后来,从杭大、厦大、上海水产学院分配来几位应届毕业生,但从未上过讲台,来了就给我们上课,教学经验、业务水平、理论知识等明显不足。


忆 · 一堂海洋学课


海洋学是工业捕鱼专业主课之一,任课老师是钱木兴老师。由于学校没有科研调查船,各类海洋调查仪器的使用不能上船实际操作。老师只好把绞车、采泥器、颠倒采水器、颠倒温度计、流速流向仪等海洋仪器安装在教室里,把教室当作调查船,一一示范如何采集不同水层水质样品、不同水层的水温测定、不同水层的流速流向测定等,并让同学们轮流操作,直到熟练掌握操作为止。这门功课老师讲得不错,大家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多种海洋仪器的使用,为将来进入科研机关或到海洋调查频繁的单位工作打下了基础。



忆 · 第一次出海


我们班多数同学来自浙江内陆地区,从未见过大海,急盼出海玩玩。1958年冬嵊山带鱼汛期,学校要组织大家出海体验一下海上生活,大家高兴极了,终于有机会上船看看美丽的大海了!

可是,情况不是大家所想像的那么美好。全班40多位同学被安排到舟山地区机帆船上,开始时一个个感觉挺美的,嘴里还哼着小曲呢!当船驶离码头,驶向大海时,大浪一个个袭来,一个高过一个,船开始上下颠簸,左右摇晃,有的同学适应不了,躲进船舱躺下了。有些同学几天几夜不吃不喝,一个劲地呕吐,开始时吐食物,接着吐黄水吐绿水。也有的同学一直呆在甲板上,强迫自己吃饭,帮渔民拣拣鱼货,分散自己的思维。我们班唯一一位女同学,非常坚强,吃了吐,吐了吃,一直坚持着,令人佩服。

此次出海体验,对我们每位同学是一次严重的专业思想的考验。此后,有的同学转读加工、养殖专业:有的同学休学一年又考取别的大学;还有的同学干脆不辞而别,偷偷逃回家放弃学业。于是全班40多位同学,只留下20多位了。


忆 · 专业课程设计与实习


舟山水产学院工业捕鱼专业的专业老师是很有实力的。如佘显炜教授的渔具力学、陆惠迪教授的渔具材料工艺学、唐逸民教授的渔具渔法在全国都很有名望。当时水产界尊称他们三位是舟山水产学院的三驾“马车”,都很佩服他们,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舟山水产学院的知名度。

大学三年级,我们开始学习拖、围、流三大类的典型渔具的渔具渔法的课程设计与专业实习,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在机帆船对网渔具设计与实习中,我们每位同学均领到了为不同马力的机帆船设计与其相匹配的对网渔具的课题。同学们领题后,认真地深入生产一线,对对网的渔具渔法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投入了较长时间设计及海上实习,圆满地完成设计任务,收获非浅。

在大黄鱼流刺网设计与实习中,我们上船实习,与渔民交流,实地测定,观察其操作流程。初步了解根据潮流,风向、鱼群走向、其它渔船的动向决定下网及收网地点。我们用不太长的时间就把渔具设计成功,以图文并茂形式表达清楚。

拖网渔具设计与实习同样让大家记忆深刻。1961年冬,我们在宁波海洋渔业公司油轮双拖网捕捞生产实习,与船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拜船员为师,虚心向他们学习求教。同学们感到这次实习比任何一次实习收获都要丰厚,掌握了拖网渔具复杂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不同阶段船速的控制、网具调整、选择渔场等等技术。这也是我们四年大学最后一次实习啦!



忆 · 勤工俭学


1960年起,我们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饭不能随便吃饱,开始实行定量发放饭票,每人每月33斤,买饭时不全是大米白面,还要搭配黑色发糕和粗粮馒头。所谓黑色发糕,就是将山芋藤晒干磨成粉,加点白面粉搅拌一起,蒸出来的发糕。

有的同学饭量大,吃不饱,常常厚着脸皮跑到加工专业女同学那里求援讨饭票。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为了就学和生存,我们开始了勤工俭学。

在朱家尖海湾建养殖基地,在老师带领下,我们撬过牡蛎、捉过滩涂鱼、海螺等。为了养殖海带、紫菜,缺乏苗绳,周员老师指导我们用马尼拉麻和红棕绳混合自己捻绳。缺乏毛竹,我们自己去远处仓库背回来。亲自下海湾打桩架设挂苗架,将夹有海带苗的苗绳一行行平行地挂在苗架上,待海带长大了,收割回来补充伙食。

当时生活十分艰苦,为了补充营养,我们在学校后山上垦荒种番薯和南瓜等。挖掘山洞,建猪圈打草养猪。在艰难繁重的劳动面前,同学们毫无怨言,有活时总是冲在前面,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劳动热情。

当时,舟山地区能源紧缺,煤炭、油料均从外地运进,我们经常要参加抢时间的卸煤义务劳动,大多数均在我们下课后的夜间进行。一般要干到夜里11、12点才能返校,但大家毫无怨言,洗洗刷刷就上床休息,第二天仍坚持上课。


忆 · 我们的恩师



建院初期.学院有三名教授。一位是董聿茂教授,他是浙江省动物研究所所长,兼我们学院的名誉院长,1958年9月开学典礼上作过一次报告。另一位是冯立民教授,与我们相处甚好,给我们作过一次世界渔业现状的学术报告,不久就调走了。再有一位就是我们最尊敬的李星颉教授了。

李星颉教授是天津人,三、四十年代河北水专毕业后,在上海水产学院任教,1958年被调入学院任教务长,主持教学重任,是舟山水产学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为学院发展的远景规划、年轻教师的培养、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从不搞特殊,经常看到他去老师食堂排队买饭用餐,或由师母买好饭拿到家里吃。平时除了给我们上专业课外,还与我们聊天谈心,对我们和蔼可亲,有时还和我们出海,和渔民吃同住,体验海上生活。

李星颉教授是我国知名教授,老专家,一生从事水产教育、科技事业近半个世纪。他培养出众多专业技术人才,桃李满天下。从舟山水产学院创建,至浙江水产学院成立,他是主要创始人之一。他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教科文组织编入《国际海洋学家名人录》书中。可以说如果没有当时的李星颉,也就没有今天的海洋大学。                                

1958年至第一届毕业止,我们学院教师的力量还非常薄弱,全院行政、教职员工不到30人,但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工作作风,敬业工作,认真备课,与我们共同奋斗,同甘共苦度过了艰难的四年。

  


忆 · 毕业前后


大四最后一学期,学院从定海迁到平阳浦新校区。这里条件较好,有一栋三层教学大楼,可容纳三个专业、四个年级学生同时授课,还有两栋两层楼是行政和教师办公楼,还有一个礼堂(兼学生食堂)、几排平房宿舍、一个较完整的球场等。比定海校区己前进了一大步,但以大学标准来衡量,差距还基远。

大学前三年半,我们学完了工业捕鱼专业必学的所有课程,并经严格考试通过。最后一学期,我们要从理论知识、海上生产实习等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系统地梳理复习,专心投入迎接专家们提问答辩毕业考试。在老师的精心辅导下,加上我们自己充分准备,全班有19位同学顺利地通过了诸位专家的提问答辩。

1962年9月22日,是我们难忘的日子——毕业典礼。
    那天,校园气氛热烈,大礼堂布置得庄严漂亮,整个礼堂座无虚席,院领导及全院20多位教职员工就坐在台上,三个专业的毕业生坐在前几排,在学的学生坐在后几排。当我们排着队,一一上台领取红彤彤的毕业文凭时,台上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时,我们的心情激昂澎湃,感慨万千,这本毕业证书真来之不易啊!

工业捕鱼专业是全国分配。一个月后,我们分别奔赴上海、天津、南京、杭州、连云港、内蒙等地工作。几十年来,同学们勤勤恳恳为水产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得到社会好评。在职时,他们有的任省市级水产局局长、电大校长、渔业公司经理、科研所室主任,大部分均有了高级职称,经常在国内水产刊物上发表论文、译文,有的多达260余篇;有的参编出版《中国海洋渔具调查报告》、《中国海洋渔具图集》,还有的主编出版了《中国内陆渔具渔法》。

今天,我们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这些成绩也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成绩已成往事,仅作为回忆罢了。


忆 · 母校变迁


     1958年创建舟山水产学院,1975年更名为浙江水产学院,1998年与舟山师专合并,组建浙江海洋学院,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浙江海洋大学。

     从舟山水产学院发展到今天,实现了历届学子们的大学梦。这是浙江省政府和舟山市政府领导的英明决策,富有卓越远见、大力支持和关怀的结果,是历届院领导、专家教授和老师们精心培育和耕耘的结果,也是历届学子们刻苦学习努力奋斗的结果。我们作为第一届毕业的老校友,此时此刻的心情难以用语言表达,千言万语归成一句话,向您们表示感谢!

     今天的母校浙江海洋大学已是一座环境优美,教学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多学科综合性的海洋大学。今天,我们为能有这样一所母校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我们相信浙江海洋大学的明天会更美好!




---本期---

文案:陈家余 袁红楼 徐岳泉 陈根发

排版:林海钦 | 责编:郎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