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教育电视台用4分钟介绍了海大这位老师,你认识吗?
今天
我校郭新老师登上中国教育电视台1套
讲述他与祖国、与水产养殖业的故事
今年7月
我校周镭镭、胡晶晶同学采写的
《郭新:60载光阴,与水产养殖业共成长》一文
被评为“读懂中国”征文最佳征文
学校也入选2019年“读懂中国”活动优秀作品展播
学校电视台主持人赵鸿儒同学赴中国教育电视台
录制了这期郭新老师的讲述视频
郭新:60载光阴 与水产养殖业共成长
1961年,他从繁华的海滨城市厦门来到孤岛舟山,一待就是一辈子;他毕生从事海洋浮游生物的教学与研究,一坚持就是近40年。
作为荒岛最初的建设者,他为国家水产事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水产增养殖探索,点点滴滴都是对海洋生物的孕育与保护。需要真刀实枪地干。”他,就是郭新,一名扎根舟山的新岛民。
初见83岁的郭老,精神矍铄,热情地称呼我为小朋友。聊及与水产养殖教学研究的过往,一度意气风发。
自强不息,扎根海岛终不悔,20世纪60年代的舟山,舟楫渡海,偏远苍凉。位于平阳浦滩涂上的舟山水产学院,基础设施简陋得近乎寒碜。同来的几位年轻人不久便吓跑了,但来自福建的他却选择了留下,并成家立业。他坚定地认为:适者生存,人绝不能畏惧与妥协于困难!
岛际交通不便,成家后的郭新依然住校,与家人聚少离多。入夜后的学校静如空城,他把所有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亲力亲为,朝夕相伴,一同探索研究对虾的人工培育、曼氏无针乌贼的增殖保护,探讨式班会一开便是四小时......时光教会他奋斗不止,他教会学生自强不息。
格物穷理,绝知此事要躬行。舟山渔场是全国最大的渔场,教学之外,郭新总想为这海洋资源宝库做点什么。上世纪80年代,他作为生物学领域的专家之一,参与了首次东海渔场沈家门渔港海域污染调查报告项目。
该项目旨在摸清整个舟山海域海洋生物生态环境,他首次把舟山海域海洋生物资源状况编撰成一本《海洋生物志》,对鱼、虾、贝、藻类作了系统梳理,填补研究空白。他也经常为水产养殖户支招。
实践出真知。郭新非常注重带领学生实地感受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掌握人工育苗技术。但这绝非易事,经费短缺、联络不畅,可以让考察行程变得举步维艰。
弄潮蓝海,桃李芬芳报师恩。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他带出的的不少学生,已在水产养殖研究领域长袖善舞。当初,市海洋环境监测站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本可以结束与家人分离之苦的他,最终没有调离。或许,培养更多的学生从事水产养殖研究,于他是更有意义的事业。
见证着舟山从孤岛到新区,陪伴着海岛水产养殖业从无到有,60余载,从青丝到华发,“这辈子,我就在这儿了。”郭老眼神明亮,笑容坦然。
看“读懂中国”优秀作品
感受优秀人物的精神品质
郭新老师奉献60年岁月
与水产养殖共成长
为祖国事业出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