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大“跑码头”的小哥哥:不做水产生意,却是为“收藏大海”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舟山日报社 Author 姚凯乐



8月的清晨,赵宸枫都会早早坐上开往沈家门的公交车,来到舟山国际水产城,等在码头对着远处的海平线望眼欲穿。



赵宸枫,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大三学生。这个暑假,他没有回家,从学校海洋生物标本馆到水族爱好者协会,再到水产码头,他每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地做着一件事情。
上午是码头集中上货的时间,随着渔船靠岸,码头迅速沸腾起来,数以吨计的新鲜渔获物迅速灌满大大小小的筐篓。
这段时间是他最忙碌和兴奋的时候,来回穿梭在在堆积如山的塑料筐篓之间,仔细搜寻混杂在新鲜渔获物里兼捕生物的踪迹。这类生物通常不会进入市场,一部分会成为做鱼粉的原料,另一部分则会成为码头垃圾,赵宸枫要做的就是抢先一步将它们收入囊中。
跑码头是极需毅力的,除了起早贪黑去接货,还要忍受各种腐臭对鼻腔沉浸式的刺激。
有一次在码头收鱼的时候,还被几个码头渔贩嘲讽:年纪轻轻和他们来抢生意干什么,这让赵宸枫有点哭笑不得。

8月20日,赵宸枫和老师一起处理一条旗鱼

对小赵来说,每一次鱼类形态学鉴定都像一次修行,观察测量、查找文献、作出定论、拍摄……一条小鱼拿起再放下,半天的时间就溜走了。
收获多的时候,一次就是10多条鱼,有时候会碰到有些鱼鉴别非常困难,不同资料存在冲突的情况,这就更需要耐心查阅资料、仔细比对,最晚一次甚至搞到了凌晨4点。通宵达旦做这个事情,小赵坦言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也非常的累。

对一条黑纹小条鰤定型,准备摆设记录

拍照记录鱼类样本

赵宸枫从大一开始就已着手做这个事情,希望能够在本科阶段完成浙江海洋鱼获整理,并建立一个数据库。

绘制鱼图

舟山博物馆,观看鱼类标本

舟山博物馆“这里渔舟”特展,其中的红斑斗蟹标本(左)由赵宸枫采集并制作

目前该数据库记录的鱼类已经超过200种,其中在舟山采集的鱼类超过100种。接下来的大学时光里,小赵说自己还会多跑跑码头,尽可能把这个图库完善到四五百种鱼类,尽可能把码头能见到的鱼类都记录在案,并在学习研究中整理出一套自己的结论。
去年春夏之交,赵宸枫跟随专业科考船前往相关海域进行丁香鱼(舟山俗称海蜒)调查,在舟山,每年5、6月份是渔民持专项证书捕获海蜒的时间。除了海蜒以外,渔船兼捕上来其他海洋生物也非常有价值,对于科研机构的研究和政府部门的渔业资源管理,都有一定的作用,赵宸枫很高兴能用上自己的知识提供一些鱼类鉴别方便的帮助。
赵宸枫学的是养殖学专业,在本科阶段,养殖专业或者水产类专业并没有那么局限,专业内容更偏向海洋资源环境和海洋生物,课程都会涉及鱼类学。小赵想在在这个分支下不断做精做细,本科不打算限制自己的方向,所有感兴趣的内容都想去接触一下。

8月30日夜,浙海大揽月湖边,赵宸枫观察捕获的鲻鱼

当晚,赵宸枫和他的同学在揽月湖捞上一条“间下鱵”

浙海大揽月湖边,赵宸枫观察捕获的鲻鱼

对于神秘莫测的海洋世界,人类所掌握的知识还非常有限。而在赵宸枫手里的鱼类标本像是一扇小小的窗户,让他得以一窥这拥有数十亿年历史的庞然大物的一缕荣光。


上大学以来,赵宸枫几乎每天和鱼打交道

赵宸枫说,在码头忙碌的时间里,他常常会想起在台州农村的童年时光,自己穿梭在山野田间寻找形态各异的昆虫,那种不知疲倦的满足感和现在如出一辙,也许和大自然的缘分早在那个时候就结下了。      



赵宸枫收集拍摄的部分鱼类

老师们常常感慨:“鱼类的形态学研究并不是一门非常前沿的学问了”,但赵宸枫用他的的实际行动证明:有一个年轻人,正试图用稚嫩的镜头和学到的知识,加上一点点的坚持,将海洋的“尘埃”永远收藏……





来源:舟山日报社
值班编辑:沈文 陈俐颖
责任编辑:沈家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