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医里的“天人感应”

2017-12-19 健康堂


颈椎病、便秘、胃病、胃疼、解酒、养肝、脂肪肝、乙肝、腿痛、骨质增生、风湿、背痛、强身锻炼、腰间盘突出、腰痛、痔疮、咳嗽、瘦腿、美容、丰胸、坐月子、乳腺癌、乳腺增生、月经不调、痛经、前列腺炎、补肾、咽炎、腹泻、感冒、高血压、失眠、宿便、减肥、肾虚、脚臭、狐臭、近视、鼻炎、口腔溃疡、牙痛、痛风、结石、湿气、皮肤病、打呼噜、脱发、白发、痘痘、糖尿病、癌症、血栓...更多!


十几年以前,川大北边的大同巷里住着一位能掐会算的高人,据说是孔夫子的后代。肯定不是嫡系了,否则也不用在这给人算命维持生计。这位高人说过这么一段话,挺让人受启发的,他说古者易分三品,上算天道轮回,中算国运兴衰,下算黎民百姓,而古往今来,朝代更替,上品与中品早已在战火中失传了,只有这离百姓最近的下品得以保留了下来。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咱不敢妄加评说,但我想即使上品易真的失传了,也有相当的一部分保留在下品易之中,因为要算黎民百姓的生老病死吉凶休咎,没有上品易的指点肯定是不行的。就拿这健康来说,人的身体状况与天时变化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去年在中医课上就听程老师说过这么一件事,历史上的金元时期,北方曾先后出过四个大医家,现在被称为“金元四大家”。这四个大医家的治病路数差异极大,有以泄为主的寒凉派,也有以补为主的温补派。在现实中,有很多病是只能补,也有的病是只能泄,单取一法肯定是不行的,可为什么只补不泄的大夫和只泄不补的大夫都能成就一世的英名呢?


方方面面的解释有很多,程老师独辟蹊径,从天时运转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天时温热时,百姓就容易得温热之病,那么明医以寒凉之药为主,自然治愈率高,容易成名;大天时寒凉之时,百姓容易得寒凉的病,此时明医会以温补之药为主,也容易成名。而据程老师考证,这些寒凉派大医家的事业颠峰之时正是天时温热的时候,反观温补派也是如此。正是把握了天时,才有了这些大医家的千古流芳。



那段时间的历书我没翻过,所以对程老师的这个论点一直也只是存疑,但我们的祖先确实是在很早的时候就把人体健康和天时运转联系起来了。最早是在《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里就曾经指出:“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清乾隆年间编写的《御篡医宗金鉴》中也有这样的歌诀:“医明阴阳五行理,始晓天时民病情。五运五行五气化,六气天地阴阳生”、“ 天时不和万物病,民病合人脏腑生。


”可见古代医家对天时与人体的关系是很重视的。然而不幸的是,在近代西学完全操纵话语霸权的今天,这些学问几乎被彻底否定掉了。以科学自诩的现代医生们只打听病人的饮食、卫生、生活环境等因素,只关注某种细菌、某种分泌物的化验单,对病人的出生时间、发病时间则关心的极少——固然,在治疗手段上我们可以有所倚重,但在认识上,我们却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有所偏废。



我的一位亲人,在今年身体出了些问题,虽终无大碍,却让熟悉的人都感意外。不可否认,这里边有日常的饮食结构的原因——这绝对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这是否是唯一的因素呢?我从这个暑假开始学习五运六气与人体的关系,于是从天时运转的角度推算了一下,发现从这个角度也是可以得到一些解释。


先看看我这位亲人出生的时间,西历一九五零年,也就是庚寅年,具体时间是惊蛰到春分之间。庚为金,为阳,这一年是金运太过。寅为少阳相火,所以这一年是少阳相火司天,劂阴风木在泉,惊蛰与春分之间的主气是厥阴风木,客气是少阴君火。分列如下:


司天 少阳相火 火

客气 少阴君火 火

中运 金运太过 金

主气 厥阴风木 木

在泉 厥阴风木 木


再看看他的发病时间,是今年,丙戌年的芒种到夏至之间。丙为水,为阳,这一年是水运太过。戌为太阳寒水,所以这一年是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芒种与夏至之间的主气是少阳相火,客气是太阳寒水。分列如下:


司天 太阳寒水 水

客气 太阳寒水 水

中运 水运太过 水

主气 少阳相火 火

在泉 太阴湿土 土



我的这位亲人是在金运之年出生,本人的五行属性又以金为主;当年的司天与客气均是火。在五行生克体系中,对金不利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火,因为火克金,虽说古人留下过什么“真金不怕火炼”的老话,可咱还真没听说过哪种金属是入火难熔的;另一个是水,在五行体系中,金可以生水,所以水对金来说会造成耗损。而对火不利的因素也有两个,一是土,因为火生土,但最直接的还是克火的水。


我的这位亲人出生时金与火的因素占的比重最大,所以如果逢上水盛之年,则会受到不好的影响。再看今年,也就是发病之年,主运是水运,司天为太阳寒水——这种主运与司天五行相符的现象称为“天符”,若逢此象就要多加小心,因为“天符执法犯司天”,即“邪之中人,在天符之年,名曰‘中执’,是犯司天。天气天阳也,阳性速,故其病速而危。”天符之年,又是水运,再加上客气也是太阳寒水,这金气与火气没法不耗损,而且是严重地耗损。那么,哪里最容易出问题呢?《医宗金鉴》有歌诀如下:“太阳司天寒下临,心气上从病脉心”——我的这位亲人遇到的也确实是“心气上从病脉心”的问题。



不过虽说是“心气上从”,发病的经络却未必是心经与心包络经,而极有可能阳明经(我估计),因为阳明属金,而且阳明经布于头面,与脑的关系也确实是最紧密的。而且我的这位亲人出院后经常出现右手前臂流汗的现象,出汗的位置是腕关节以上,右前臂外侧,这正是手阳明经通过的地方,似乎是阳明经在此关口(此处也确实是一个“关口”,脉诊上此处内侧即以“关”称之)不通,阴阳相搏于此而汗出。


所以,治疗上还应当以疏通阳明经为主。不幸中的万幸,就是我这位亲人发病后不多久就是长夏和秋季,这两个季节对于阳明经疾病的康复来说是最有利的,长夏属土,土生金;秋属金,气入阳明经。而我的这位亲人这段时间康复的速度也确实非常快。对于接下来的冬季,则多少是个考验,因为冬季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又是个耗损金气的季节。这时候,应该多吃些补金的东西。……说到这就气短了,以我目前的水平,具体该如何饮食、用药还不太清楚,等回成都后翻翻古医书,找找明白人再说吧。


选自:狂练五笔的新浪博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