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展览│洗尽铅华一一唐满生油画巡回展

岭南画院 2019-11-30

主办单位: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江苏省油画学会、无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 岭南美术馆、无锡市美术家协会、无锡市文化馆

展览名称:洗尽铅华一一唐满生油画巡回展

展览时间:2018年8月17日一26日

开幕时间:8月17日上午10:30

展出地点:岭南美术馆4、5号厅



唐满生先生善于描绘南方的景致,他的风景画总似被朦胧的细雨清洗过。没有艳丽饱满的颜色,没有厚重堆积的颜料,总是湿漉漉的,就像纤细悠长而缠绵的南方的雨,未干的笔痕和记忆揉和在稀薄的色层中,思绪游移在缥缈消散的薄雾里。光阴荏苒,岁月的磨砺使唐老师的绘画日臻纯熟,这并非仅是绘画技艺的提升,更是独特个性的形成和真实自我的发现。

798写生基地的晚上 60x80cm 2015年


观唐满生先生的风景画,就像游走在古诗词中,惬意而忧伤;温婉而低沉;恬淡而怅惘……。既有对故土与家园的怀念,又有对童年记忆的追溯;既有对理想与信念的坚守,又有对现世的失意与哀伤。洗尽铅华后的风景,就像一滴墨迹渐渐渗透扩撒进宣纸,逐渐模糊融合,只剩下满目的淡色和笔痕,这便是唐老师遗失岁月中的江南。

东海前哨——前三岛 60x80cm 2016年


唐满生先生近几十年的艺术创作始终不断探索写意油画的独特表现方式。通过“写”的语言形式,通达“意”的精神内涵。“写”与“意”,既形式与内容,在高度融合的统一中,方能展现中国艺术的精神。他将对时代变革与生存境遇的体察,融汇于笔刷与油彩的媒材中,孕育并生发出具有中国艺术精神的油画创作,用个体心中的风景,建构并呈现着时代集体的情感印迹。

2018年7月

范晓楠(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

于中央美院


谈满生和他的油画

王辉(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早年,我在对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关注了解中知道,柳永仕途夭折后在京杭大运河贯穿的苏杭两地结下了人生之缘,或者说,他的才情在婉约词中淋漓精致的展现与运河两岸的春情秋月休戚相关。一首“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将柳永看世态人生的忧情愁绪毕显尽露。


在为唐满生提笔撰文时,我不由的从思路中会跳出柳永,跳出婉约词,即而跳出古运河⋯⋯也许,古运河、乾隆下江南与无锡是粘连一体的,而满生则是嵌在其中的一个鲜活的字眼,我感到,满生的油画风景中透出的江南遗䪨就带有悠悠的婉约余绪。

翻越雪山的故事 200x180cm 2014年


满生当然不是柳永,满生惬意生活在今天的无锡,与远去的柳永和北宋相距千年。无锡依然依傍在终日流淌的古运河边,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运河,昔日漕运畅通,佐助强盛国运,终年润泽田园,造福万千黎民。悠长和深邃的历史文化,养育了沿河两岸的无锡人民。


我并不太了解满生的身世阅历,但满生的名字好像有言情故事,让我回到早时茅盾、曹禺和鲁迅先生三十年代笔下江南古镇浓郁的市井风情中。运河上接二连三的古老石拱桥,临河两边棱次栉比的小石阶和低矮门窗,乌蓬船一头伸出长长的淌着河水的橹奖,唉𠮨声与流水声与一大早便吆喝的肩挑小卖声,不见喧闹,却有宁馨与温情。一声推窗,戴着手镯的一只嫰臂从屋内向河对岸招去,“满生⋯⋯”,娇嘀嘀的懒懒声划过仍有薄雾的河岸⋯⋯。这个声音和联想是有情理逻辑的,也是我等最初包括管朴学和李江峰与满生逗乐时极有表达力的语言。

排衙峰 60x80cm 2017年


总之,满生无疑与水乡古镇并在后来逐渐成为江南富庶之地的无锡市有一生的牵联。重要的是,满生是在传统文化环境的浸染中学习西洋画,并成为中国知名油画家的。


过去,我看中国近现代作家以现代白话文写江南巿井小说,其文学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仍有强烈的地域性。比如,鲁迅的《阿Q正传》和茅盾的《春蚕》、比如陆文夫《美食家》。现在,中国油画家以油画语言表现江南风情却各有不一样的文化取向与艺术样式。这是因为,油画是外来画种,中国油画家在表达风景的题材上,虽然不可能再把塞纳河莱茵河的两岸教堂,或是再把阿尔卑斯山脉或美国西部科迪勒拉山脉河流绘入画面。但摹仿者却脱不了法兰西模式或俄罗斯笔法,追随者或可能就有普鲁士招数或是美利坚的技俩。满生不尽然,他的油画题材尽是自己本乡本土的山水田园,在以自己祖国这方水土作为表现媒介中,他尽以自我的人生哲思、东方的绘画理念并相应的手法去表达自己的艺术情感。这表明,满生对待油画艺术的认识是清醒和理智的,他与更多的尊崇中国写意油画理念的油画家有相同的心志与目标。

皖南春雪 150x180cm 2014年


也许满生看惯了运河两岸灯火阑珊处流透出的世俗百态,有了超脱于古镇闹市喧嚣浮躁的淡然与不屑。这样,满生在艺术上就带有人生顿悟后的本色追求,画面中素朴无欲的平和恬静,寂寥无声的安宁惬意,这无论是湖岸泊舟、远渚近柳、庄院炊烟、水乡波影;还是岩峰挂残月、梵林藏静寺、莽原秋色尽,村野人迹终。他在所到之处,面对可以写生创作的所有景象物形,首先都被他的心灵过滤一遍,然后以一种带有禅意的情境、追求一种与红尘隔绝而无欲无求的超凡世相,呈现出艺术主体内心的本质要求。


这是经历人生后的一种状态,也许就是满生认为的习以为常的世间本色,但在艺术表达上的这种追求,一定是与人生往前的目标相向而行。由此,长期以来,满生坚持以最简的素色进行油画的写生创作,并在画面的构成中营造和讲究这种和谐宁静的意境氛围,既有诗意的韵味,亦有庄禅的慧界;既含有生命的本相,又昭示豁然顿悟的觉性。正是这样,满生的油画艺术充分显示出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东方审美的价值取向,十分贴近当下倡行写意精神的创作理念。


带着这样的人生态度追寻艺术,满生便有洗净铅华的画面处理。洗尽铅华,是一个道家哲学思想,不施粉黛,不藏心机;脱离低俗,脱离世俗。剥离华丽外表,洗却世俗伪装,不屑化妆打扮,保持本真与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将真实而不加任何修饰的内心世界及外在表现完全坦露。在画面中,满生多以显色微妙的黑白灰、或以调性极其接近的深浅颜色来表现褪尽五彩艳华、剥去虚伪光焰的所有物像。这样,一幅幅素颜朴面、禅意悠悠的画面,带着凄婉清虚之美,在情景交融,色形和谐中让人感受到一种潜藏内敛隐约含蓄的精神纬度。

溪流 60x80cm 2017年


但是,有时满生的画面有一抹艳丽的殷红或桔黄,如神彩闪烁佛光现世,也都在他的艺术的统一格局内。


几十年来,满生渐渐濡养出江南文化的品性和气质,在汲取欧洲油画样式技法时均以“取我所要”的态度,这与中国第一代油画家发誓“要把西方绘画经过我们自己的吸收,成为我们自己的血液”的目标一致,文脉相通。文化认识的高度与艺术眼界的宽度是重要的。有了这些,满生便以“我以我法”对待油画的写生与创作,就能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之道,就能在不断实践基础上获得成功,获得高品质的艺术成果。值得提出的是,满生是无锡油画界的领军人物,沟通和辅助了江苏油画蓬勃发展。他同时作为无锡凤凰画材的高级参谋,为粘连中国油画界与凤凰画材的密切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无疑都是他的人生主调。


古运河水日夜流淌,已非昨日。河岸改建,水流依在。古人长逝,婉约仍旧。“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满生以当下的油画和韵于北宋柳永词,古意盎然,却是今人的心怀。这千年不变的情思,岂能是张狂振耳的西洋摇滚能够统代的?

2018年7月30日于北京


洗尽铅华

               ——观唐满生绘画有感

范晓楠(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


“一番寒雨凉初透,昨夜何人转辗听。独立小桥秋瑟瑟,勤牵风袖影婷婷。飞来白鹭云中雪,洗尽铅华骨里馨。迷眼烟尘终静寂,悠然一望远山青。”中国的诗词绝句,经常所有的言语都在细致入微地描绘景物,没有直接的情绪或观点的表达,借物移情,向读者传递无限深意。观唐满生先生的风景绘画,就像游走在古诗词中,惬意而忧伤;温婉而低沉;恬淡而怅惘……。既有对故土与家园的怀念,又有对童年记忆的追溯;既有对理想与信念的坚守,又有对现世的失意与哀伤。


唐满生先生善于描绘南方的景致,他的风景画总似被朦胧的细雨清洗过。没有艳丽饱满的颜色,没有厚重堆积的颜料,总是湿漉漉的,就像纤细悠长而缠绵的南方的雨,未干的笔痕和记忆揉和在稀薄的色层中,思绪游移在缥缈消散的薄雾里。光阴荏苒,岁月的磨砺使唐老师的绘画日臻纯熟,这并非仅是绘画技艺的提升,更是独特个性的形成和真实自我的发现。唐老师的绘画鲜明地呈现出油画语言的变革与时代精神的探索。

许村 180x200cm 2014年


西方油画的创作注重材料的厚重性与透视的立体空间,只有在蛋彩、水彩、油画初稿和罩染等阶段才会选用薄画法,唐老师的绘画变革,正在于他剔除掉了西方油画材料中的某些禁忌。始终将画面控制在稀薄的状态中,他虽然利用阴影和光源塑造空间和景物的纵深距离,但其所追求的方向已经不是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和立体造型。斑驳的树影,远去的行人,孤独的街道,绵绵的细雨,漂泊的小船……,所有对景致的刻画仅仅是心灵直觉的延伸,画面气息的传达,已经与西方油画的精神迥异,满满的情感流露出的,正是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


唐老师的绘画喜欢运用很单纯的颜色,将注意力集中在笔法的运用和内心感受上。他经常会自己制作画笔,修剪笔毛达到理想的状态。对物质材料的敏感性鲜明地体现在绘画皴擦点染的笔法中,唐老师利用油画颜料的粘稠和慢干特性,通常在相同色彩和色度的区域内,仅仅通过笔触的走向和纹理的刮擦,便能生动地呈现出绘画语言自身的细微和丰富性,类似文学和诗句的语言,他用画笔和心灵捕捉并记录下自然变换的瞬间:枝叶随风起舞的微妙;小草左右摇摆地顾盼;河流潺潺的细语;树木婆娑的身影;云淡风轻的午后;烟雨依旧的江南以及所有不经意间流失的岁月。


与唐老师相识是在写意油画研究院组织的写生活动中,多次一起外出写生,对唐老师的了解逐渐加深。他性格爽朗不拘小节,有他在的地方总是充满欢笑。唐老师乐观而风趣,大大咧咧的性格似乎与他细致入微的作品找不到关联。时间久了,他经常与大家讲述自己经历的趣闻:儿时调皮捣蛋的故事,青年成长的懵懂,中年后重新回顾历史和社会的变革……。断断续续的片段串联起来,不经意间使我将唐老师的“人与画”慢慢链接起来。江南的小镇依旧笼罩着薄薄的雨雾,袅袅炊烟缓缓从屋顶烟囱里升起,依旧是记忆中浅浅哀伤的江南。那白墙黑瓦的简朴建筑孤独地立在河畔边,淡墨色的天空与参差的石拱桥晕染在一起,伴着微波淋漓且略有浑浊的河水轻轻荡漾。忧伤的乌篷船漫无目的地漂在河面上,淡淡疏离的薄烟笼罩在小镇的上空。这些画面与唐老师经历岁月后的感伤链接起来,孤独与忧郁或许是艺术家宝贵财富,这是唐老师生活中的另一面,细腻又敏感;真诚而执着;沉静且坚定。洗尽铅华后的风景,就像一滴墨迹渐渐渗透扩撒进宣纸,逐渐模糊融合,只剩下满目的淡色和笔痕,这便是唐老师遗失岁月中的江南。

中国园林——寄畅园 150x180cm 2017年


唐老师从对江南风景细致入微的感受中成长起来,又将这样的情感扩展至全国各地的风景。由于受邀参加各地学术活动的契机,唐老师写生的足迹踏遍祖国各地,而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方式始终延续,正像他的家乡口音,早已融于自己的血液。由于具有鲜明的绘画符号特征,唐老师的绘画总会很容易与其他画家的风景画区别开来。也同样是在这样的学术交流中,唐老师逐渐吸收并拓展对各地风景感受的深度,锤炼创作的技艺,绘画语言日臻成熟。他对某地风景有感觉时,作画速度非常快,一蹴而就,不需要修改。但有时,他又总会对一些构图和形体结构非常苛刻,反复涂抹,甚至过了很久,仍然耿耿于怀。正是在这样的激情与克制的纠结中,唐老师不断建构着自我心中的风景。


油画从西方舶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是一辈辈艺术家们不断求索的方向。作为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的知名艺术家,唐老师近几十年的艺术创作始终不断探索写意油画的独特表现方式。通过“写”的语言形式,通达“意”的精神内涵。“写”与“意”,既形式与内容,在高度融合的统一中,方能展现中国艺术的精神。

高公岛 60x80cm 2016年


“笔墨当随时代”,笔墨既是材料技法又是精神蕴含,艺术家主体的境界修养与对时代的敏锐洞察融汇于笔墨间,才会创作出不朽的艺术杰作。中国传统文化对笔墨材料与精神境界的总结,始终启迪和引领着唐老师油画创作的实践与精神信念的求索。他将对时代变革与生存境遇的体察,融汇于笔刷与油彩的媒材中,孕育并生发出具有中国艺术精神的油画创作,用个体心中的风景,建构并呈现着时代集体的情感印迹。

2018年7月于中央美院


艺术家介绍:

唐满生

1964年生,江苏无锡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油画学会常务理事、无锡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无锡市凤凰艺都美术馆名誉馆长、民进无锡市委委员、无锡市政协委员、江南大学特聘研究员、无锡市油画学会主席。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画派研究员。1987年无锡市轻工职业大学美术系毕业,1990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


出版有《唐满生油画》、《春意江南》等个人专集,作品及论文发表于《美术观察》、《美术》、《中国油画》、《江苏画刊》、《画刊》、《美术报》、《中国油画风景作品集》、《吴歌印象中国油画家赴吴歌写生作品集》、《吾土吾民—中国油画家作品邀请展》、《中国油画写生作品汇集》等重要刊物和画集中。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