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带孩子郊游露营,一定要防致命昆虫

2015-07-10 大自然野趣

暑假了,家长喜欢带孩子去大自然中去放松。但是,需要特别小心一种致命昆虫。


一个家长带5岁的儿子到郊外游玩后发现,孩子后背处长了一个圆圆的小包,周围红红的,好像发炎,定睛一看上面是一只长着小细腿的小虫子。


家长本想把这个虫子拿掉,无奈它似乎已经长进肉里,怎么也弄不开。最后带儿子去医院!在医院,医生说这是蜱虫,虫子的头部和两只脚已经深深埋入皮肤,孩子腋窝的部分皮肤已经出现感染红肿,如果不是及时发现,蜱虫会越钻越深。后来,医生将蜱虫连同孩子被感染的部分皮肤一同挖掉了。


在过去的几年,各地均有被蜱虫咬伤后致感染或死亡的病例……


蜱虫危害


每年夏天,是蜱虫病的高发期。

又名,草爬子,是常见的一种吸血虫,虽无翅不会飞,但在草木间爬行迅速。已知的800多种蜱大都是小不点,最大的也不过一厘米左右。


蜱虫对汗臭很敏感,能在几米之外嗅到人的气味,它们喜欢爬到1米高的树叶或草尖上等候人类经过,当有人经过时,会突然跳到人身上,等候时机吸血。


蜱虫喜欢附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或脚踝下方比较隐蔽的位置,吸饱血后会变大胀大,虫体可胀大100倍变成蜘蛛大小。很多人被咬后都没有感觉。


蜱虫吸血后会往人体内钻,而且很难拔下来。会引起肌肉麻痹,还可能传播多种疾病,如莱姆病、斑疹热、Q热、森林脑炎、出血热、巴贝斯虫病、泰勒虫病、落基山斑疹热等81种病毒性、31种细菌性和32种原虫性疾病。


一旦发现身上有蜱虫,不能自行强制拔除,以免其头部会留在肉中,分泌大量的神经毒素。但若不及时取出:轻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者便瘙痒难忍。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发森林脑炎。有人自行取出将头留在了皮肤,治好后全身瘫痪无力不能自行站立。


蜱虫与塔兰图拉毒蜘蛛、吸血蝙蝠、眼镜蛇、大白鲨一起名列“世界十大恐怖动物”,排名第八!


夏天如何预防


外出时,最好穿上长袖长裤,袖口和裤腿扎紧;进入有蜱地区要穿防护服,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


穿上浅色的衣服,便于检查是否有蜱附着;表面光滑的衣物,蜱不易附着,外露部位要涂擦驱避剂(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挥发油),或用驱避剂喷涂衣服。尽量不穿凉鞋或拖鞋。


郊游时远离草丛或树木,更不能躺在草丛中。


野外活动结束后,最好上下检查一遍身体,尤其是头皮、腰部、腋窝、 股沟和脚踝下方等部位,以确保没被蜱虫叮咬。


如何处置


如不慎被蜱虫咬伤,千万不要用镊子或指甲直接将其拔除,也不能用手指将其捏碎,因为蜱虫体内有病毒,直接拔出可导致毒液流出,让皮肤感染或糜烂,甚至会让人体中毒发烧头痛,有些蜱虫还带传染性病毒。这会刺激蜱分泌更多携带病原体的唾液,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如果刚咬没超过一天,在野外自我救助,可用烟头烫蜱虫外露的部分,让蜱虫头部自己慢慢退出;或用酒精、氯仿、煤油、松节油等涂在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几分后再用尖头镊子取出。不能用手直接接触。


如果超过一天,蜱虫头部已经钻进肉里,正确的方法是用手在草爬子周围肌肉慢慢弹,将草爬子身体慢慢弹出来。一般蜱虫的头部不会出来,因为头部有三个倒钩刺,勾在肉里,所以要用镍子等把头部取出来。一定要确保把头部取出来!!!不能大意。


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如口器断入皮内应行手术取出。


伤口周围有0.5%普鲁卡因局封。


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发现蜱咬热及蜱麻痹时除支持疗法外,作相应的对症处理,及时抢救。


蜱螫伤临床特点


我们也经常会在动物身上看到蜱虫


皮疹特点:水肿性丘疹或小结节,红肿、水疱或淤斑,中央有虫咬的痕迹。有时可发现蜱。

自觉症状:瘙痒或疼痛。

蜱麻痹:系蜱唾液中的神经毒素所致,易发生在小儿,表现为急性上行性麻痹,可因呼吸衰竭致死。

蜱咬热:在蜱吸血后数日出现发热、畏寒、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图文整理自网络

公益传播,欢迎分享


大自然移动版。趣味自然现象,人与自然,原生态呈现。

微信号:ziranguancha

合作邮箱:4706734@qq.com

合作微信:yequ36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