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漫谈音与画的联觉 - 与音乐学专家、乐评人的对话

2016-01-07 熊宁辉 音画联觉艺术工作室


2014419日在央美美术馆报告厅,陆嘉炜同学的小号吹响了《图画展览会》的“漫步”主题,标志着音画联觉创意工作坊系列活动的开启。央美美术馆公教部任蕊和熊宁辉先生共同主持了这次讲座,乐评人唐若甫先生、油画家贺文庆先生作为特邀嘉宾,从音与画的两个方面进行对话。

讲座围绕着联觉的定义展开。联觉,这是一种具有神经基础的感知状态,表示一种感官刺激或认知途径会自发且非主动地引起另一种感知或认识;通感则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指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觉互相沟通。音乐有时候可能会在我们的脑海里产生画面感和色彩,同时它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就像画画时用颜色和线条表达感情那样,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用了这个心理学的概念。联觉其实是人的一种本能,人们自古就对联觉有所认识,但联觉在探索人类意识思维与心理知觉领域方面的机制,依然是那么神秘莫测,与生命起源一样。


为了能让大家对联觉的概念有深刻的印象和全面的理解,主持人还在讲座现场安排了生动有趣的音乐联觉测试互动,通过音乐的旋律、音色、节奏、和声、调性、力度的变化产生的联觉,让大家感到联觉与通感是与生俱来的,并不难理解,但同时也感受大艺术家的不朽名作的联觉魅力,如德彪西的大海和夜曲,与影响他音乐创作的惠斯勒、透纳大师的绘画,康定斯基《圆圈》与勋伯格的《升华之夜》的联觉;再如施托豪森的一个弦乐四重奏与四架直升飞机的现代装置艺术包含的多重联觉,与李清照《声声慢》里的多重联觉与情感交互。而现实艺术生活中那种刻意模仿或硬性混搭,并不会给人带来任何音画联觉,正相反,这种急功急利,只会给人产生厌恶庸俗之感。


讲座花了较多篇幅给大家介绍了音画联觉历史和发展现状。联觉往往与人类的艺术活动息息相关,艺术联觉始终伴随着艺术史的发展。就音乐与绘画的联觉而言,在东方艺术史大师的作品或论述中,也可以找到许多音画联觉范例。透过这些艺术大师的言语表达,体会艺术作品背后的创作思想,许多是与他们独特的联觉创意思维相关的,卓越艺术家往往是运用联觉高手。


西汉时期的《乐记》端如贯珠(歌声仿佛具有珠子的形状,又圆满又光润,构成了视觉兼触觉里的印象,载自钱钟书《论通感》)“竹林七贤“之首,魏晋时期的嵇康,在《琴赋》这篇关于琴的充满诗意的散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对音乐形态运动变化运用了大量的联觉与通感,让我们想起他的音乐《广陵散》。著名的“四王”王原祁说:“声音未尝不与画通,音之清浊,犹画之气韵也;音之品节,犹画之间架也;音之出落,犹画之笔墨也”。在中国绘画史上,一直隐含着一直音乐视角”。当代中国抽象绘画大师赵无极,更是讲“我喜欢画面的空间,它给人以想象的余地,似有似无,重要的是有节奏和韵律。”


古希腊荷马有句非常玄妙的诗句:“像知了坐在森林中的一颗树上,倾泻下百合花似的声音”。培根说过:“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角脚迹”,而类似的的话,达芬奇也讲过:“音波、光波和水波依循相同的规律”,这是当代法国作曲家梅西安在讲解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飘荡在晚风中的声音和芬芳》(源于波德莱尔之诗)时所引用的。梅西安也是一位具有超级联觉能力的人,我们在他的管弦乐曲《时间颜色》、还有与《启示录》意境有关的钢琴、管乐和打击乐作品《天堂的颜色》是可以充分体会到的,他说:“当我听到和弦的时候,同时能看到它的颜色,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在脑子里”。近代抽象表现主义的鼻祖康定斯基在他的画论《艺术中精神》和《点线面》对音画联觉有较多的论述。如“所有的乐器都具有线条的特点,音高和线条的宽度对应”;“除此之外,这种线条同时产生色彩的变化,这是由具有不同乐器产生的不同的音色造成的”。


一百多年以前,俄国作曲家斯克里亚宾的完成了一部全新的音乐作品《普罗米修斯:火之诗》除了完整的交响乐团,他还设想了一个色彩机器,用来把颜色反射到屏幕上,将音符和色彩结合;他的另一部宏大的作品《神秘物质》一部包括了综合各种感官的装置的狂想曲,也只是想法,在当时,人们认为他完全疯了而替这个天才的音乐家惋惜,而如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各种多媒体音乐会、音乐作品比比皆是,总体来讲,大多是音乐和影像结合的居多;还有就是古典音乐进行视觉诠释的现代芭蕾、动画片和油画作品,这里是否都是音画联觉到位的运用,褒贬不一,美与谬一直有争论;在西方,更有先锋人士在这几年开始拿德彪西的音乐进行联觉味觉的实验音乐,这种探索应该得到关注的,因为这里面有着联觉的相关理论作为依托。在当代,装置艺术发展迅速,尤其是博伊斯作品。学者朱青生在谈到博伊斯说:“他的艺术活动综合性,扰乱了这个时代使人人格分裂的专业性。他做的是所谓“通感艺术”,也就是他的作品是对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和意识综合作用的结果”。博伊斯曾说:“我决定做雕塑应该归功于莱姆布鲁克,……他的雕塑可以变成听觉的一部分,或者内心听觉或思维的一部分,这样雕塑就变成某种事物的象征,预示着雕塑的未来”。


讲座中,主持人也与大家分享了联觉在国外学术界的情况,包括在美英的联觉协会等相关工作,如2013第十届美国联觉协会,也搞过类似的音乐可视化工作坊,2013年牛津还出版了《联觉手册》。在中国,包括本工作坊的主讲人在内的学者艺术家,在国际音乐图像学研讨会也纷纷发表相关论文,如丁同俊和熊宁辉等。本工作坊这次活动策划的《画出心中的音乐- “还原”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十个音乐主题》,就是将这些研究付诸于实践的计划之一。


通过大量的例子,主持人想表达的就是,艺术创作需要一种自然的感性的升华,而过度的专业分工,思维模式的僵化可能会让我们走入创作的死胡同,怎么办?恢复和强化我们的联觉能力也许是一条出路。用音画联觉的跨界思维创意来丰富艺术创作的表现力,不仅对传统架上绘画、传统音乐表现、舞台艺术、影视艺术,而且对当代的新媒体艺术、感官体验装置艺术的发展也应有所贡献的,在这里,我们向大家展示这方面新的生长点,打开一扇通往未来艺术之窗。



项目策划构思:


......1873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好友维克多哈特曼突然去世,不久他的绘画遗作展在圣彼得堡美术学院举办,包括了他的油画、水粉画、建筑设计图等等。穆索尔斯基决定用一系列钢琴曲来表达对的好友的敬意,即用音乐表现这位美术家的作品,这部套曲最初的标题就是《哈特曼》,也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作为《图画展览会》。尽管哈特曼的这些画作大多已经散失了,但穆索尔斯基用音乐把他对这些绘画作品的感受记录下来,并且成为流芳百世的音乐名作。正如当代钢琴大师阿什肯纳奇说:尽管他最初的构思是作为标题性套曲,然而其音乐内涵不仅远远超越了描绘性,而且实际上我们得以洞察穆索尔斯基的精神世界-其实就是俄罗斯精神本身


一个有意思的想法出现了,如果根据我们对音乐感受,大家一起还原莫索尔斯基心中的图画,那将是怎样的画作?这也就是央美美术馆举办音画联觉创意工作坊的初衷,这是中国艺术院校首次举办的艺术联觉学术项目,我们的挑战是什么?难道我们仅仅是根据音乐段落的标题而对号入座进行绘画吗?这里涉及当今音画联觉的前沿性研究和创意思维的探索,也许我们正在开启一个崭新的艺术领域……


2014伊始,央美美术馆公共教育和发展部、展览部与熊宁辉先生合作,一起酝酿了这个创意,引进了非常规的思维过程和方法,画家讲音乐感受、钢琴演奏进行联觉测试、乐评家进行音乐的视觉诠释、观众和指挥家与建筑师一起搭建视觉交响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