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形、意的交互 - 与大提琴家共同探讨艺术的情绪传达与联觉
在2014年4月27日央美美术馆报告厅举办的音画联觉创意绘画第二期专题讲座中,我们特别邀请到了大提琴独奏家李洋-大提琴演奏大师罗斯特罗波维奇生前的唯一中国弟子,一起谈谈“声、形、意的交互探讨艺术的情绪传达与即兴”这一话题,现场嘉宾还有独立乐评人唐若甫先生。活动由央美美术馆展览部吴鹏和熊宁辉先生共同主持。到场的除了央美师生外,也有来自艺术界、设计界、音乐界的同行,还有不少小朋友和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现场气氛活跃,互动热烈。
闭眼听西班牙大师塞戈维亚的吉它曲《摇篮曲》,大家一起说说音乐的感与触,许许多多,音乐真的何须理解?其实就是这么就简单自然,情感所致音画联觉,无需理解。在艺术创作中,要实现音与画的联觉触发点还在于情感意念,打通情绪传达在视、听层面的联系是关键。
古典音乐过于抽象,也许难于言表,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用声、形、意的交互的思维方式,是否就变得容易接受了?大提琴家李洋在现场示范了布鲁赫《希伯来祷歌》、柴可夫斯基《夜曲》、以及音乐会柴可夫斯基演奏录像《洛可可主题变奏》片段,让我们一起体会音乐的情绪和不同的个性特征,熊宁辉先生根据音乐的节奏速度、调性变化、旋律音高、器乐技巧和力度处理,在电脑上现场模拟了色彩、线条波动、层次变化和力度变化,并且播放了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庄严的弥撒》录像片段、小提琴大师斯特恩大师班的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让我们感受到音探讨乐演奏在情绪传达的丰富性,同时通过音乐联觉了形象和色彩,让我们心里产生震撼。音+心=意。原来意境也可以这样解释的。
请听布鲁赫的大提琴与乐队《希伯来祷歌》
请看图示1、2、3、4,分别表述独奏大提琴的第一、第二、发展及变调四个音乐主题音乐给予我们线条、形状和色彩的联觉
绘画的视觉传达,也许过于直白,但如何从一幅画看到一种境界,同样也难于言表和理解。绘画在情绪表达方面有哪些要素?色彩、线条、造型和空间,一般学绘画课程都讲过,但如何达到“震撼”?理论与实践似乎还有距离。讲座中,主持人让志愿者朗读梵高在创作《圣保罗医院的庭院》这幅作品时的笔记,通过大师的绘画和语言来理解和揣摩,体会梵高绘画的音乐性,那种可以联觉到的声音:色彩组合如日落黄昏般瑰丽饱满对应了大调,和声丰富、强音饱满;院落、大树与天空,天空云彩与树叶枝干的运动,对应了广板的旋律起伏,大气而有序;壮丽的色彩折射英雄暮年的感慨,还是大调式的;天空云彩和树叶枝干的线条,画家的艺术生命的勃勃生机;褐色黑红和灰绿以及被雷击的大树,音乐的广板中带有一种痛苦。梵高的画的音乐性如同现场播放的罗斯特罗波维奇大师演奏的巴赫大提琴第一组曲的演奏录像,也许一点也不过分。这种借助音乐的语境来对绘画表达的本质反思,正是本工作坊活动所提倡的。
为了进一步强化这种观念,主持人给大家了介绍了一种在即兴绘画经常采用的“达芬奇装置”,其实张大千的即兴泼墨也是异曲同工。在现场,主持人通过对学生的习作进行重新构图的介绍,给大家展示了如何通过对画面进行调整来实现画面的秩序与节奏,体会绘画里的音乐性。一幅到位的绘画作品,即使是抽象的我们也仍然可以发现它所传达了什么样的情绪、速度、调性、音乐织体、力度重心的。在互动环节,大家针对吴鹏老师的《马》系列作品的音乐性,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对这种创意思维方式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4月27日正值大提琴演奏大师罗斯特罗波维奇逝世七周年,李洋也给大家分享了与大师学艺的经过,大师的为人师表,在艺术上的钻研精神、对大提琴艺术的开创性贡献。这也是与美术这么姊妹艺术相通的地方。让大家深受感染。正如主持人在结尾说所:“基础美术教学强调了视觉艺术的技法,材料与形式,造型与颜色、视觉构图,写生和临摹,这是必要的基础,但这还远远不够的,那些‘象外’的东西更为重要。通过聆听音乐作品,让我们领略到这些非绘画领域的大师们在‘意象空间’营造的广度与深度,跳出一般美术认知的框框,还我们一个艺术的鲜活与真实。”
嘉宾简介:
李洋,大提琴独奏家,璃墟国际艺术中心艺委会理事兼首席艺术家。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演奏家”文凭,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硕士学位。曾师从俄国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瓦格拉姆·萨拉金、美国大提琴演奏家纳森尼尔·罗尔森等,尤其是世界著名大师罗斯特罗波维奇,并得到大师高度赞扬与肯定,称他的演奏为“激情与力度的完美结合!”。作为独奏家,他与许多交响乐团合作,包括新罗切斯特和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并在北美与欧洲等地举行独奏音乐会,包括怀切斯特林肯音乐艺术中心、纽约市林肯艺术中心、纽约城市广播剧院(RadioCity)。曾接受媒体专访,包括 《中华英才》、《中国乐坛-音乐论坛》、《中国艺术时空》、《中国文艺》、《中国日报》(China Daily)、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北京广播电台等。同时在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和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兼任大提琴演奏和室内乐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