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联觉鱼骨图分析法”一种音乐视觉化的实用工具
在2014年央美美术馆音画联觉创意绘画工作坊之第三讲,我们提到了作者独创的“音乐联觉鱼骨图分析法”这一工具,可参见作者《音乐联觉鱼骨图分析法,一种音乐视觉化的实用工具》一文,发表于首届中国音乐图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2013年10月),以及作者《感官综合联觉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音乐可视化联觉的艺术实践》(SYNTHETIC SENSESSYNAESTHESIA- ITS ROLE IN ARTDEVELOPMENT - A STUDY OF MUSIC VISUALIZATION IN ART)一文,发表于第五届科学与艺术国际联觉大会 V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ynesthesia, Science & Art (西班牙阿尔卡瑞,2015年5月)。现节选如下。
接触过音乐启蒙教育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那些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可能在我们的脑海里产生画面感和色彩,同时音乐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就像用绘画中颜色和线条表达感情那样。这里,音乐给人的感受与视觉形象引起的感受具有相同的心理体验,这种感官刺激会自发地引起另一种感知的心理学现象叫联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联觉感受。正如中国明代的音乐家徐上瀛在《溪山琴况》所描述的:“其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变也,虚堂凝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其无尽藏,不可思议,则音与意合,莫知其然而然也”。
如何将自己脑海中那一幅幅诗性般的音乐风景画出来呢? 其实,在东西方艺术史大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音画联觉范例,结合笔者这些年将古典音乐用油画的方式进行诠释和实践,这些都对我们深入探索音乐、情感和视觉艺术交互作用的机制非常有益。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较为深入地探索到一些联觉同构的美学规律:大调、小调对应明亮、或柔和、或昏暗的倾向;音色变化对应彩色变化;力度变化对画面色彩浓淡起到加强作用;旋律、节奏、音色对应具体的个性形状或构成;力度变化与画面视觉重心有关;而调性变化和速度节奏以及音色变化对应于情绪,而情绪也影响着画面色彩、线形空间造型组合,甚至可以联系到质感、味觉和嗅觉。
如何将“因人而异”的联觉进行科学化研究,同时为艺术创作提供依据,以便更直观全面的反映音乐的感受和联觉特征,综合东西方艺术史典型案例和自己的绘画实践,笔者借鉴了“精益管理”头脑风暴分析模式,提出了“音乐联觉鱼骨图分析法”来“包罗”音乐联觉感受的“万象”,指导绘画创意构思:即鱼骨图的横坐标为一种音乐进程中的“历时”,而纵坐标为情绪、明暗浓淡、冷热、色彩、速度、空间形状、流线疏密及方向、触摸、嗅觉、味觉的“共时”,如此构成音乐与诸联觉的关系。
当听到一段感人的音乐,首先会引起我们的心理反应,或愉悦温馨,或忧郁迷茫,或激动愤怒等等,为什么?是因为音乐中的调性变化、节奏速度、人声以及器乐形成特别的音色变化调动起我们的情绪。而在绘画中相似的情感变化则是通过色彩(色度)、线条变化、形状的运用来加以表达,在西方,梵高的色彩和线条、米罗、蒙克的造型,在中国戏剧脸谱中,色彩与造像象征手法的运用与人物个性的表现也是例证。音乐与绘画通过情感的纽带可以走到一起。
音乐也是有色彩的。我们知道颜色有明暗度、有饱和度,有冷热度,而音乐也可以联觉到这些。音乐通过调性、力度、和声,特别是器乐和人声的音色变化让我们感到明亮或暗淡、浓郁或平淡、或寒冷或温暖。历史上不少作曲家对音乐的色彩性有重要论述,如俄国的斯特里亚宾Scriabin、法国的梅西安Messiaen,梅西安甚至说:“当他听到和弦的时候,同时能看到它的颜色,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在脑子里”。他还说:“某些音乐家是色彩的,某些则不是,这里我是指他们的音乐本身,我指的是和声,他们音乐的底层基础全是色彩的。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是色彩的,莫扎特Mozart是色彩的,如果我们继续说下去,柏辽兹(Berlioz)也是,虽然他只是表现在配器的音色上,但他仍是色彩的,瓦格纳(Wagner)是非常色彩的。穆索尔斯基Mussorgsky,非常色彩。还有德彪西Debussy也有令人惊叹的色彩。拉威尔Ravel是色彩的……。”
音乐也是一个动态流动具有造型的。仔细听肖邦的前奏曲,你可以感受到旋律起伏变化,可以分辨出音乐的流动和走向:有的是横向的(第3首)、纵向向上的(第16首)、纵向向下扑面而来的(第4首)、斜的向下的(前奏曲第8首),也可以是辐射状的(前奏曲第10首),俯视盘旋的(第19首),还可以是漩涡状的(第23首)、或波浪曲线的(第14首)、或各式折线式的(第18首)。这些都是通过听者的联觉感受到的。音乐在空间流动是有速度的,音乐的速度往往在作曲家乐谱标记得非常严格,从最缓板到最急板。对于音乐敏感的专业人士还能感受到的是这种音乐洪流的规模疏密程度,在那里,音乐是有重量的,有时也有形状的, 长野健Kent Nagano在谈指挥艺术时讲到音乐的速度,一种生命的表达,还拥有色彩、密度、重量和呼吸。例如肖邦的第20首C小调/广板,音乐的速度和送葬的步伐一致,重音好似锤子击打胸口,隐隐作痛;与之相反,第6首B小调/非常缓慢的,音乐给予上扬和飘逸的感受,似在云雾飘荡的白色仙境,但内心却有一种思索或惆怅,缠绕着一个未解心结。我们如果去听一场高水平的现场音乐会,感受到音乐的旋律的强弱力度,乐队配器组合,你也许会感受到音乐一组组地在空间分布,有远近大小之感;并且在一定的节奏下,你也会感到有些音乐具有曲面过渡,有的或有棱有角。
肖邦24首前奏曲其中在快速的音乐中会产生方向性的联觉举例(熊宁辉音乐联觉绘画的呈现):横向运动、上下起伏、斜射与反射、折现运动、喷薄向上、扑面而来、漩涡放射、飘然而下等。这不是画家的任意想象,而是他真实的直觉的联觉感受,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科托的演奏,并对照肖邦的原谱,在音乐的旋律、节奏、调性、音色、和声、强弱等的变化处理中去寻找,我们都可以在科托的演奏中找到来源。
肖邦24首前奏曲其中慢速的音乐中会产生造型和层次举例(熊宁辉音乐联觉绘画的呈现):山峦般层次分明;大块乌云迫近、似有似无的树枝、田园风景、昙花一现、月色朦胧、黎明彩云等等。这些都是音乐处理带来的联觉体验的反映,也许具体的意象个人会不同,但音乐的联觉特征的共性是必须呈现出来的,我们都可以在科托的演奏中找到来源。
对于中国音乐,与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的相一致,对于音乐流动性象征比比皆是,如在1413年的古琴谱集《太音大全集》(原谱出自宋代)中有三十三种指法插图,都是将弹奏发声与大自然景物流动的联觉在一起设计。
根据笔者对表现音乐的抽象绘画创作探索的经验,要表现音乐的这种空间性—音乐洪流的奔涌特性,在绘画创作时,传统的西方的透视技法不完全适用,中国绘画理论如北宋郭熙的“三远”、清代华琳的“推之法得、远之法尽”却非常受用。对于华琳的“推”法,宗白华曾有深入的论述:“‘推’是由线纹的力的方向及组织以引动吾人空间深渊平之感人。不由几何形线的静的透视的秩序,而由生动线条的节奏趋势以引起空间感觉,如中国书法所引起的空间感,我名之为力线律动所构的空间感,如现代物理学所说的电磁场。”科托演奏的肖邦前奏曲第八首《非常激动的,升F小调》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本人曾用文字标注在乐谱上自己的审美感受:“升F小调:大雪纷扬,狂风怒号,暴风雪肆虐,但是我悲戚的心中,鼓荡着更猛烈的风暴”。笔者聆听他的演奏得出的感官综合联觉是:心乱如麻的情绪,浓郁,明暗对比强烈,60度至80度,深色背景上的繁杂运动速度快,斜着过来,一团团的大颗粒,潮湿的、苦涩的。仿佛在夜里(黑漆漆的背景),狂风呼啸的“流线”,夹杂着扑面而来的大团的雪片式的“点与块”集群,疏密相间,一波又一波,而和声的色彩使得雪片带有色彩倾向,有些偏棕红色的。画作中的线条与疏密的节奏变化,并且将这种趋势“推”到画布框外的设计,完全是受华琳画论的启发,更符合音乐给人的联觉感受。
不仅如此,音乐还会带来触觉感受,音乐不仅可以表现或细腻、或粗犷、或湿润、或凉爽的感觉,音乐甚至可以联觉到具体的材料。音乐的这是触觉感受,可以用绘画材料质感肌理去表现。音乐有时也会让我们感到香气宜人,或苦涩乏味。这里,音乐的嗅觉更多地反映出物质性的体现。音乐的味觉则反映出精神层面的东西,亲和还是排斥,就像食物那样好吃或难吃。音乐家在谈演奏体会时也讲音乐中的酸甜苦辣,不难理解。于是,音乐又与味觉进行联觉。音乐有时也会让我们感到香气宜人,正如科托评价肖邦的《钢琴前奏曲第7首》:“A大调:美好的回忆如香雾般漂浮”。笔者的感受:音乐的旋律动机与到盛开的花朵同构,八个乐句联想到不同的花朵形态,裹着清香弥散开来。横向画面表现香雾扩散的绵延不断。
同样在中国音乐《梅花三弄》里,你会感到那不畏寒霜的梅花散发的清香,因为,音乐与嗅觉产生了联觉。这里,音乐的触觉联觉在绘画上表现在笔触质感或材料肌理的处理;音乐的嗅觉联觉在绘画上更多的反映在画面的总体特征气氛、倾向性的把握;音乐的味觉联觉在绘画上则反映画面内在和谐与张力的运用,表现出绘画的特殊魅力感受。这些都是通过音乐的感官综合联觉反映在绘画上,体现艺术家追求的音乐的“象外意境”。
根据上述音乐联觉的介绍,我们可以考察一下对应肖邦《钢琴前奏曲第21首》(科托演奏)的联觉感受在鱼骨图分析结果,与笔者的《第21如歌的降B大调》绘画的最终呈现的效果上。
开始时,柔和甜美湿润轻盈的旋律对应着暗红色的朦胧花朵和枝头的曲线,而后逐渐变得明媚起来,气息宽广壮丽,略显激动的浓郁,全景式的横向线条走势,带金色跳跃突起(略微激动的),好像在山顶观日出看到的层次。从左到右,线条的变化,由小曲面过渡到大曲面,曲线到直线。总体给人以细颗粒的质感印象为主。
“音乐联觉鱼骨图分析法”只是绘画草图概念设计的一个环节和起点- 心中的画面感的确立。就绘画创作而言,后面还有漫长的创作探索,从选择画布的粗细质地、作底和肌理处理(丙烯、塑形膏、沙泥、纸、有色底)、颜料处理(薄涂或厚涂,干与湿,不透明、半透明或全透明)、笔、刮刀、印染等工具采用。即用绘画材料技法实现我们心中的音乐。
“音乐联觉鱼骨图分析法”是有前提的,一是针对一段具体音乐(现场演奏或录音),有感而发,无感无联觉,现场演奏的联觉效果会更清晰明确,而由于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同而音效不同,音乐的联觉不尽相同;二是不同版本演奏音乐,用“音乐联觉鱼骨图分析法”得出的也许差异很大,因为不同音乐家的演奏手法、节奏速度不尽相同,给听者带来的感受不言而喻。
用“音乐联觉鱼骨图分析法” 进行的音乐感受整理、构思绘画草图时,我们会采用怎样的具体造型,或描述什么具体对象呢?其实这并不那么重要,关键是,体会它的特征,以这种头脑风暴方式进行联觉梳理,得出较为全面的联觉形态,如果全部满足就是到位的。不同的人视角不尽相同都是允许的,这种开放式的绘画理念是与艺术创新的初衷相一致的。这里,不同的联觉感受带来的绘画诠释的差异其实也具有研究价值,因为这种差异反映出文化地域的不同、 也可能受自身情绪精神的影响因素。这是我们在研究音画联觉绘画创作时要考虑到的方面。
当然,“音乐联觉鱼骨图分析法”作为一种工具,也可以进行音乐感受的测试和统计,探索音乐感受的诸联觉在其各个维度强弱程度与一致性的内在规律,也包括个体差异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机制与诊断,互动体验。在这方面的研究,笔者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看到更多的报道和成果展现。
笔者通过肖邦前奏曲24首,给我们揭示出:音乐带来的不仅仅是声音,而是4D画面,就如同我们感受大自然四季变化的风景,其实也就是我们心灵世界的风景的写照,这些方法的运用就是为了揭示音乐是如何给予的心灵世界风景的形成过程的典型应用。本文案例中运用“熊宁辉音乐联觉鱼骨图”帮助艺术家在创作之初收集和灵感,也可以帮助学者分析个体对音乐作品或视觉艺术作品的心理反应,以此探索联觉规律和形成条件。
附录:
《音乐联觉分析法在音乐联觉创意绘画教学方面的观察》,摘自熊宁辉《感官综合联觉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音乐可视化联觉的艺术实践》
......除了音画联觉绘画创作的应用外,作者还将“音乐可视化的联觉过程”的这两种方法具体应用在艺术教育方面。例如,作者将肖邦前奏曲、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德彪西的意象集等音乐分别给从未接触西方古典音乐的学生或成人进行测试,聆听后,先谈表述音乐的表情、描述速度、再联觉到视觉(色彩或造型)、再对音乐的触觉、嗅觉和味觉进行判断,然后按在一定的方法进行绘画处理,将这些感受画出来。自2012年,作者分别中国的艺术机构或学校进行的教学试验,包括中央美术学院、上海复旦大学爱乐协会和抽象艺术协会、上海美术馆、打工子弟学校,效果非常好。其观察结论主要有两点:
观察1
儿童的观察力非常敏锐,音画联觉指数甚至超过了在场的成年人观众,这说明“旧逻辑Paleologic”在儿童中还是占主要,而成年人以“亚里斯多德逻辑Artistotlelogic”为主,正如阿瑞提Atrieti所说的,这也是与创造力相关的因素之一(阿瑞提1987)。
观察2
如果光问听众音乐给予什么色彩,的确很少会有人表示认同,但如果从音乐的速度节奏、情感方面入手,再问五官其他综合联觉,似乎变得容易些。这说明联觉的敏感度是有主次之分的,这也可以理解阿瑞提Atrieti所讲的无定型知觉或“内觉endocept”的形成过程(阿瑞提1987),这个过程是不容忽视的,它的确促使在帮助人们形成联觉意象,这与艺术的创造力的形成有关。
课堂练习,以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第9首变奏《鸡脚上的小屋》The Hut on Fowl’s Legs为例,让同学们描述出所听到的音乐,它的速度、情感、热度、浓度、色彩、线条的具体是怎样的。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联觉感受,画出音乐的图画。如图分别是曹利娜同学、建新同学的课堂作业,2012北京明园学校绘画实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