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精彩回顾】毕绪龙: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2020年4月3日15:00,由毕绪龙老师带来的“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与讨论”第六讲“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国家公共文化云播出。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如何通过与旅游融合,创新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毕绪龙老师围绕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融合发展这个话题,就以下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了研讨。


1.疫情检验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三种能力

2.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

3.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思考




疫情检验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三种能力


01疫情检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服务能力

疫情期间,很多地方采用了在线活动方式,这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社会服务意识的加强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探索尽管还不够多、传播还不够广,但让我们体验了让公共文化服务走出场馆、走出辖区、走向全社会的可能和这种文化传播的魅力。


从文旅融合的角度来说,公共文化服务是和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主体以企业为主的行业在融合,是由原来的为居民服务转向为游客和居民的双重服务。公共文化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了,才能具备与旅游融合的基础,才能够主动融入旅游、相互借力发挥作用。


02疫情检验了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能力

面对活跃的互联网文旅消费现象,公共文化服务也需要学习社会、学习互联网,丰富文化传播方式,链接上老百姓的生活。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服务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要与市场同类产品服务保持基本同步,让我们的服务方式符合主流消费人群的消费形式和消费习惯


从文旅融合的角度来讲,这也是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融合的一个重要条件。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基本是紧跟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趋势,但有一个问题没有重视和解决,就是公共文化服务“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互联网+艺术普及”的思维和能力没有获得很好的锻炼和提升,疏离了社会流行文化。总书记强调,网络已经成为舆论的主阵地,群众在哪里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里,我们的舆论就要到哪里。公共文化服务也要这样,群众在哪里进行文化消费,我们就要到哪里去提供文化服务。既然文化消费往线上线下消费的趋势已定而且还会不断迭代加速,我们的服务创新也要把重心转到这上面来。


03疫情检验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资源转化能力

要向社会学习的是文化资源的转化能力。博物馆文创是一种转化能力,“如果国宝会说话”“舌尖上的中国”也是一种转化能力,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故事化、生活化和场景化。做好文化艺术资源线下和线上结合的转化,文化馆的地位和优势毋庸置疑不可替代。


从文旅资源融合的角度来讲,旅游中的文化必须是符号化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内容必须用与旅游相关的符号表达出来。将来文旅融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可能大部分都是故事化、生活化和场景化的。这就对我们公共文化资源转化、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为居民服务和为游客服务,发挥好综合效益,是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自文化和旅游部新组建以来,文化和旅游各行业遵循“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加快了文旅融合发展步伐,产业领域的文旅融合高歌猛进,公共服务领域的文旅融合也在逐步推进,但整体上进展比较缓慢。


从各地的政策指导来看,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陕西、浙江、广东、山西等省制定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指导意见聚焦产业融合提出了一些政策措施,在公共服务领域,侧重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等与旅游的融合,针对文化馆站和旅游融合的思路还比较缺乏、措施也比较少。总起来看,包括拓展文化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活跃基层文化机构的旅游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进景区三个方面。


从各地的实际做法和初步探索来看,和上述政策指导提出的措施匹配对比较高。一是新建文化馆、站、基层中心设施,一些地方因地制宜和旅游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二是公共文化服务进景区;三是开拓特色群众文化活动新空间,形成城市文化特色。


总起来看,文化馆和旅游的融合,落后于产业领域的文旅融合,也落后于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文旅融合。造成这一现状,毕绪龙老师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差异比较大、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范畴差异很大、与博物馆、美术馆等相比,文化馆缺乏明显的文旅融合结合点。



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思考


文化馆的基本职能是文化和艺术普及,文化馆和旅游融合主要是解决在文化和艺术普及方面如何为居民、为游客双重服务的问题。从总体思路上来讲,要以全民艺术普及为中心,一方面探索文化馆如何为旅游赋能;一方面探索旅游如何为文化馆赋能,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服务,有可以融合的一面,也有相对独立的一面,在文旅融合中要尊重这一规律。


文旅融合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特别是基层一线文化和旅游部门的同志要积极探索,敢于摸着石头过河,从实践中找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毕绪龙老师就分级分类、因地制宜,开拓文化馆站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着力推进艺术普及创新和旅游的融合、促进文化馆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创新三个方面做了具体分析。


其中,关于着力推进艺术普及创新和旅游的融合,毕老师提到了以下5个方面:文化信息和旅游信息传播的融合,通过艺术普及的故事化、生活化、场景化和旅游融合,参与文旅消费新空间建设,参与文化旅游新业态建设,参与旅游文化建设。他讲到文化馆和旅游融合发展要量力而行,先盘活存量,再发展增量,坚持把调动积极性、文化馆业务人员自觉性、文化志愿师资参与性结合起来,成系统、成系列地逐步把艺术普及融入到旅游服务之中。



主讲结束后,主讲人凭借深厚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创新实践针对三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与线上观众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文化馆如何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旅游融合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产业相结合有哪些新思路?如何促进文化产业进万家,如何提高群众对文化旅游业的关注与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了包括文化馆在内的公共文化机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职能,毕绪龙老师提到文化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一是可以借助非遗资源参与本地的旅游宣传推广;二是可以和景区合作通过非遗传承保护做旅游服务;三是可以充分利用非遗传习所、非遗展厅、非遗馆等设施,打造非遗旅游“城市名片”;四是可以通过参与非遗传承保护区域性建设和旅游融合;五是可以参与非遗扶贫工作并探索和旅游融合。


非遗和现代产业结合的思路问题,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遗产,需要融入现代日常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地开展传承保护所以有“生产性保护”的概念,这就势必和产业、商业发生联系。毕绪龙老师提到可以从非遗博览旅游、非遗产品生产销售、非遗文创、打造非遗旅游新空间等方面得到启发。


另外,互联网等新信息技术衍生的文化传播交流线上平台越来越成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媒介。在线平台将来也会成为非遗和相关产业结合的在线新业态,不仅仅是技术支持,而是整合“内容”,储备和打造IP,形成文旅融合上游和前端。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文化馆应该如何适应?发展方向该如何转变?服务视野再拓展还有哪些?文化馆的基本职能和服务视野,从开始的边界较宽到聚焦于艺术普及,其基本职能有了一些变化。从近几年来看,文化馆的服务和发展方向,受到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文化馆面临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具体形势;二是文化馆和其他公共文化机构共同面临着以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为代表的信息革命的挑战,这也是我们在强调文化馆服务要适应新技术、运用互联网思维的根本原因;三是文旅融合带来的挑战,文旅融合势必为文化馆带来业务增量,同时我们对这些业务增量又不太熟悉,这就必然带来文化馆对发展方向、服务视野拓展的一个适应过程。毕绪龙老师提到要树立旅游公共服务意识、要提升专业化水平、要加强对文旅融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文旅融合过程中,文化馆公共服务既要为居民服务,又要为游客服务,如何处理好为居民服务和为游客服务的关系?从服务对象方面来讲,在文旅融合过程中,文化馆服务无非就是服务本地居民、服务游客、本地居民和游客同时服务三种。这三种服务在一定的工作安排和布局下,在具体实践中不会存在太大冲突和问题。总体来讲,公共服务领域的文旅融合毕竟为文化馆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量和新的服务对象,在具体业务的开展中还是要做好科学协调。



“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与讨论”第

“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的精彩回看已上传至国家公共文化云

您可以通过识别下方二维码观看精彩视频,

赶快行动起来!

识别二维码观看直播回看


(转载内容请注明出处)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专题页面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