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的他,“变脸”真快→
众所周知
军人在部队的训练非常辛苦
但是新津有一位名叫杨浩的退役军人
在部队服役十多年期间
不仅完满完成各项训练及工作
还挤出时间学会了川剧变脸
成为了部队
及驻地各种文艺演出的“红人”
杨浩,出生于1994年,新津普兴街道人,2011年12月入伍,2023年12月退役,曾服役于甘肃空军某基地。多才多艺的他服役期间曾参加中央电视台“军营大拜年”走进空军基地慰问演出,文艺轻骑兵文化服务小分队赴基层为驻训一线官兵演出,以及基地内部迎新春晚会、主题节日歌咏会、老兵退伍晚会等,还受邀参加部队驻地文化旅游节开幕式。
杨浩
是在怎样的机缘巧合下
学习变脸
又是如何挤出时间练习的呢?
发掘天赋
拜师学艺
杨浩的艺术“细胞”在刚入伍时就已经有迹可循。2012年初,刚入伍3个月的杨浩得知要举行新兵文艺汇演,于是和战友们编排了一个哑剧《团结就是力量》,他在剧中扮演了一位热心战友的角色。
由于他表情丰富、表演细腻到位,给现场的战友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也因此被分配到文工团。直至两年后文工团撤编,他又先后从事了基层文书、师机关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工作。
2013年第一次休假回家,杨浩听说一位跟爸爸十分要好的民间艺人叔叔身体不适,于是和爸爸一起去看望他。中午吃饭时,叔叔言语中透露出自己川剧变脸这项非遗技艺没有传承人的遗憾。
被部队文工团浸润过的杨浩深知艺术传承的重要意义,于是说了句,“要不您教我吧!”席间的人皆是一愣,叔叔见杨浩态度诚恳,略一思忖后欣然答应。
于是,在一个吉日,杨浩正式拜这位叔叔为师,叔叔还贴心地为杨浩定制了学变脸的衣服。由于假期只有一个月,叔叔快速将变脸的精髓、技法都传授给了杨浩。只练习了两周,杨浩就匆匆返回部队。
在仓库闭门苦练
学成传播非遗文化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变脸需要速度快,更是离不开多练。
回到部队后,杨浩利用休息时间,在库房里练习变脸。遇上不懂的,他就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向叔叔请教。战友们都知道杨浩在练习变脸,十分默契地没有打扰。
练习了一年多以后,杨浩已经十分熟练。恰逢一位老班长退役,大家要为他举办欢送晚会。杨浩自告奋勇报名表演变脸。
“第一次上台挺紧张的。”杨浩坦然,毕竟是四川非遗文化的展示,自己很想把它做好。好在,师父在教变脸的时候,也告知过自己遇到突发情况该如何化解。因此,杨浩在舞台上能够做到气定神闲地表演。
随着抬手间一张张脸谱变换,一次次火焰喷出,现场掌声、尖叫声此起彼伏,把晚会的气氛也带到了高潮。部队地处西北,变脸表演很少见,大家特别热情也感到很新鲜,表演结束后激动地跟杨浩合影。
这场成功的表演让更多的人直观感受到非遗川剧变脸的魅力,也让更多人认识杨浩。此后,部队上的重大节日、颁奖典礼等活动,都会邀请杨浩表演变脸。杨浩也在部队上收了一个成都金堂的徒弟,跟着自己一起表演。
2016年,中央电视台《军营大拜年》栏目组要到部队演出。杨浩参加军营大拜年节目时,和《变脸》歌曲的主唱陈小涛合作了变脸表演,这可让杨浩激动了好久。
对于陈小涛老师的叮嘱,他更是印象深刻。“陈小涛老师也是四川人,他告诉我,变脸是我们四川特有的节目,一定要把节目表演好,让更多的战友了解我们四川文化。”
退伍不褪色
带着变脸走得更远
在部队12年后,杨浩带着一身非遗技艺退役回到家乡新津,并选择安置在普兴街道,在街道文化站工作。
退伍,褪下的是一身军装,褪不下的是军人的本色。回到家乡的杨浩,先后参加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及普兴街道组织的活动,免费为大家表演变脸。
“变的是脸谱,不变的是初心。”杨浩说,自己不能忘记为什么入伍,也不忘为什么去接触这门艺术,如果艺术能拿金钱买得到,那就失去了艺术本身的价值。
“表演也是自己的一个喜好,大家喜欢看这个节目、观众的掌声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
“家乡父老敲锣打鼓送自己入伍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如今回到了地方,我也要对得起家乡父老的信任。”
杨浩表示,面对新的环境和业务领域,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都会像在部队那样勇往直前,永不退缩,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记 者:钟元春
编 辑:郭 箐
审 核:雷浩然编 委:任 武 李燕华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