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史振洪:记者总在路上

2017-02-23 史振洪 前线报



重要经验


记者总在路上

——《人民前线》采写生活琐忆


文/史振洪

 

 屈指算来,我在原南京军区政治部《人民前线》报社工作了18个年头。想起当年的点点滴滴,记忆犹深的是“记者总在路上”那番感受。

一般人都以为,大军区报社“高高在上”,做编辑、记者不会像地方报社那样辛苦。错了!我们那时候在家当编辑,出去当记者,每年都有三四个月在基层一线奔波忙碌、调查采访。编辑、记者总在路上,报纸版面上“活蹦乱跳”、“情真意切”、“一针见血”的报道自然也就多了。


在报社认真审稿





“一天七身汗”


 这是有一年盛夏我在某团二连蹲点时写的一篇见闻录。吃住在连队的我初听一些战士说这句话时,我还没大在意。热天嘛,淌几身汗还不是司空见惯!然而,当亲眼看到战士们每天怎样出汗之后,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早晨出操,我看到,好些战士身上穿的制式短袖衬衫是湿的;上午战士们要去跑障碍,下午要去练战术,换到身上的作训服也都是湿的;傍晚搞业余生产又要出汗;就连在闷热的饭堂吃三顿饭,也要出三身汗!

“一天七身汗!”谁看到都会心疼!可我们的战士似乎一点也不吝惜汗水。你看,他们身上的军衣成天湿的,他们黝黑的脸上却总是乐呵呵的。

那次蹲点,除了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外,我连发了七篇“下连蹲点见闻录”,包括“天再热,熄灯全上床”、“看菜地有门道”、“这里不见‘插口袋’干部”等,这些篇幅短小、现场感极强的报道,受到读者好评。


      在报社电脑排版房指导战士编排报纸

“问题都在希望里”


 这句话是我下部队同几位参谋、干事一起说笑话时听到的。一位干部下基层辛辛苦苦搞了十多天调查,又熬了几个夜,写出一份材料。回到机关向领导汇报时,这位干部神采飞扬地介绍起基层单位的长处,一、二、三、四……尽是好的,直讲到材料最后一页的最后一行,也没听到差的。领导忍不住问道:“这个单位存在哪些问题呢?”这位干部先是一愣,继而从容地说:“首长,你刚才没听到吗?问题我都讲了,问题都在希望里。”领导不禁愕然了。机关同志下基层回来不敢讲实情,原因何在?我进而作了一番分析。

 那次下部队,我和同事一起完成了一份调查报告。还忙里偷闲写了“为何朝令夕改”、“‘半篇文章’何其多”等六篇短文。针对机关这些见怪不怪的弊端,小中见大,说事论理,也给人诸多启迪。

到福建前沿海岛看望值勤战士




“端掉装饰门面的‘盆景’”


 部队基层有两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叫作“两个经常”,即:经常性思想工作、经常性管理工作。有段时间,我们发现不少基层单位“两个经常”比较薄弱,使得一些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的顽症,又堂而皇之地冒了出来。

 按照报社的统一安排,我和几位同事又走向基层,展开专题调查。随后,我还领着部队的六名新闻干事搞了一次小型会战,集中探寻“两个经常”薄弱的原因。连续奋战半个多月,我们以组稿形式完成七组报道,包括:“端掉装饰门面的‘盆景’”、“一会一个令基层要了命”、“砌墙基最怕阵风阵雨”、“干细活切忌大而化之”、“标准一低 见怪不怪”、 “离了谱哪能不走调”、“人勤地不懒人懒地必荒”。

        这七组报道连续在报纸上发表,引起军区分管首长的关注,在部队也掀起一股波澜。首长说:人民前线这组报道“一针见血”!基层干部说:我们该警醒了!听到这些褒奖,总在路上的我们,顿时忘掉了身上的疲惫,留下的是甜蜜的感觉。




作者介绍


史振洪196312月入伍。70年代初,在原济南军区《前卫报》社当编辑8年。70年代末至20世纪初,在原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社,先后担任副处长、处长、副社长。后又担任军区政治部编研室主任。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曾被江苏省记协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他采写的新闻作品多次在全国、全军获奖,曾出版《耕耘在绿色天地》(上、下)新闻作品集及其他多部专著。

在部队退休后,他老有所为,应聘至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担任新闻传播系主任,现代服务与管理学院院长、名誉院长,兼任《钟山学院报》主编。在学院13年间,他既抓教学管理,又教书育人,取得累累硕果。他不丢本行,笔耕不辍,新闻宣传、教学心得、科研论文、人生感悟等又汇成文集《耕耘在钟山校园》。


热点文章:

金正男之死是一次层层转包的谋杀

警觉金正南之死

谨防美日韩正在点火金正男这颗炸弹

孙飞:美韩会对朝鲜开战

美国真是衰败的帝国吗?金博士对话金教授(升级版)

退休在儿女家看孩子感言:左右为难,不知咋干

解放军报:我军历史上的首任军长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