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2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据说“老柴”的称呼诞生于八十年代的北京大学……

2017-02-25 古典音樂

提示:点击↑上方蓝字免费关注!每天更新!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文本标题下面的蓝色字体“古典音樂”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185zmna3k&width=500&height=375&auto=0郎朗演奏老柴《第一钢琴协奏曲》





永远的“老柴”



“老柴”是谁?记得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北京大学,在某次有奖知识竞答比赛的卷子上,一名学生用“老柴”替代了柴可夫斯基。此君的“天才之举”让竞赛组织者极度兴奋,随即决定为其“卓越的中国式想象力”加了10分。或许正是从那时起,一些喜欢柴可夫斯基的国人开始把这位人类音乐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作曲家亲切地称为“老柴”,仿佛就是自己身边的亲人、契友和兄弟。(编者按:对此说法,欢迎文末留言补充更多信息!)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生于1840年5月7日,死于1893年11月6日,在充满痛苦、感伤和神奇故事的沙皇俄国,度过了53载短暂的人生之旅。不错,他属于伟大的俄罗斯,属于文采勃勃的十九世纪,但他同时又属于整个世界和全人类。同极少数名垂史册的艺术家一样,“老柴”绝对是一个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他用自己的不可复制的才华,感动了东方和西方,赢得了来自不同文明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知音。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181n70hf6&width=500&height=375&auto=0俄罗斯芭蕾舞团《胡桃夹子》


“老柴”与克林故居


在离莫斯科仅80公里的克林(Klin,Клин)小镇,有一处旅游者经常光顾的柴可夫斯基故居。故居博物馆讲解员介绍说,柴可夫斯基迷恋克林,因为它“适于工作、散步和呼吸洁净的空气”,恰如“幽静的乡村”。而所有这一切按柴可夫斯基自己的说法,都是“我幸福生活的必需品”。对久居俄罗斯的记者而言,“老柴”的这处故居至少在外表上并无任何特殊之处。


门前有花坛和林荫路,房子被一片树林包围,小镇恬淡的宁静——整个俄罗斯处处都有这样的房子和这样的小镇。“老柴”克林故居值得一看的东西,不是房子和它周围的花坛、小路和树林,而是故居里展示作曲家思想、性格及生活方式的那些物品。


柴可夫斯基人生最后三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在这里,他完成了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歌剧《约兰达》等作品。从故居书柜里那一大批莫扎特乐谱上面,我们可以感受到柴可夫斯基对莫扎特的爱戴和崇拜。而卧室里巨大的黑色三角钢琴则透露出主人的勤奋和创作热情。书橱里从普希金的诗集到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及莎士比亚、歌德的作品则仿佛是在告诉人们,“老柴”的创作思想、深度和激情来自何处。


中国的参观者总会注意到书房里摆放的那些中国瓷器,它们看起来如此精美、高贵和大气,或许有助于“老柴”感受、认知和表现世界的完整。虽说“老柴”仅在这里居住了3年,但这所在120年前创立的故居博物馆却能让人联想起他的一生。(光明日报驻莫斯科记者 汪嘉波)

转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如侵权告知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