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8-05-31

为了倡导科学严谨的学风和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鼓励研究生刻苦学习、大胆创新,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北京大学每年评选10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表彰论文作者及其指导教师。本栏目推介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介绍学术成果,展示学生风采。

李鑫,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陶瓷考古方向。导师秦大树教授。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早期白瓷的考古学研究》。博士期间参加江西省景德镇御窑厂等多处窑址的发掘整理工作,河北曲阳定窑遗址发掘资料的整理工作,留法期间参加法国南部纳博纳(Narbonne)古罗马时期港口遗址发掘和巴黎盖布朗利博物馆(Musée du Quai Branly)藏马达加斯加出土中国瓷器的调研。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参加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多个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多次应邀作学术性和科普性的讲座。

论文简介

中国古代白瓷发展是中国陶瓷史上重要的研究议题。隋、唐、五代时期早期白瓷的发展,为宋元时期陶瓷生产的多样化趋势及明清时期青花瓷和各种彩瓷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早期白瓷的研究对于全面、客观地观察中国陶瓷生产的演变脉络,有着颇为重要的意义。


文章首先选取可以涵盖整个早期白瓷发展阶段、发掘资料刊布最为充分的邢窑、巩义窑、定窑和黄堡窑,通过对各个窑场产品面貌、装饰工艺、装烧技法等方面的深入讨论,对这几处窑场的分期和发展阶段进行验证或重新划分。通过窑场之间的横向对比并综合考虑历史发展背景,对整个早期白瓷发展阶段作出划分。我们可以将早期白瓷的发展分为隋代(581-618年),唐代早期(618-710年),唐代中期(710-824年又分为盛唐时期710-756年和中唐时期756-824年前后两段),唐代晚期(825-907年)和五代时期(907-960年)共五期六段。在早期白瓷窑业生产阶段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原料采用、胎釉配方、装烧工艺和窑炉构建等几个方面的关注,对早期白瓷生产的窑业技术进行研究。进而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窑业技术的创新和流变,推动了白瓷生产的发展,也影响了南北方制瓷业格局。


在白瓷产品流通与消费的研究部分,通过对国内墓葬、城址等遗迹出土白瓷资料的分析和统计,可以看到白瓷作为一种手工业产品的流通和消费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与不同历史时期白瓷生产本身状况和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同时,白瓷的流通与消费又反向影响到白瓷生产过程。通过海外陆上遗址和沉船等海外发现早期白瓷的研究,可以知道白瓷输出兴起于9世纪以后。从数量上来说,白瓷在早期中国输出陶瓷器组合中占据了较小的比例。从产品来源上来说,9世纪输出白瓷主要为巩义窑、邢窑的产品;进入10世纪以后,定窑和南方白瓷产品成为主要的输出陶瓷品种。从白瓷的产品属性上来说,相比较其他品种的陶瓷产品,白瓷在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均更具奢侈品的特征。

文章将该阶段白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深入的考古学探索,首次厘清了北方白瓷生产的动态历史过程和整体发展脉络,探讨了生产工艺的发展历程。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出土的相关资料,构建了早期白瓷流通与消费的整体框架,并探讨了其在陶瓷输出最初阶段的性质和地位。注意利用科技考古和陶瓷工艺学的相关成果,将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用于陶瓷生产与流通的研究,是论文的一个创新点。论文多角度地讨论了白瓷的生产、消费和流通,是依据考古材料展开陶瓷手工业史研究的一个成功例证。

导师评价

本论文是作者全程参加定窑考古发掘和整理工作,并开展了分期研究的基础上,对北方各区域重要白瓷窑址进行了分期探讨,总结出早期阶段白瓷器总体发展的阶段性,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白瓷生产工艺技术的发展脉络,以及白瓷器在国内外的行销与流布。论文依据的资料充实、可靠,既有自己整理的原始资料,又有对其他资料的再研究,原创性强,视野宏观,分析细致,结论有许多新的突破,推进了对早期白瓷的整体研究。论文充分体现了作者研究态度的认真、严谨和规范,也表现出很强的研究能力。

      薛雅文/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