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手机铃声幻觉症”、强迫回声和言语性幻听是现象学的连续谱

苗国栋 精神科专家苗国栋 2021-09-05
特别通知苗国栋工作室已搬迁至广州市荔湾区芳村下市直街1号信义会馆6栋202室
望患者朋友知晓



在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几乎不可或缺的工具或者用品。围绕手机发生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故事,什么手机定位、手机游戏、手机交友等都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然而,“福兮祸所伏”的规律解释的现象也一并呈现在人们面前。其中,“手机铃声幻觉症”这种崭新的概念开始在工作人群中流传。


所谓“手机铃声幻觉症”是手机使用者在手机并无电话打进来的情况下,觉得“听到了”自己手机有来电铃声。他在产生这种感觉时会查看来电显示,从而确认自己的手机没有电话打进来。作为一个临床医生,我对此有切身体会。


在十几年前,我在医院担任“三值”,即值三线班,负责值班当天全院危、急、重症病例治疗和抢救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督导。尽管是我们医院是精神科专科医院,但一个有一千多张病床的临床单位,碰上病房有这样的病例的机会不会太少。在我接班后,从值二线班的医生那里了解到某病房有这样的危、急、重症后,就会交待值二线班的医生,在该病例出现何种情况时,一定要电话通知我到场参加治疗或抢救。


我值三线班的时间多数在自己的办公室工作,只有到晚上才到值班室休息。在周围环境较为嘈杂的办公室,偶尔我就会觉得手机铃似乎响了一声,当查看来电显示时,却发现没有电话打进来。特别是在病房有危重症病人而值二线班的医生年资相对较低、临床抢救技术偏差的情况下,容易出现上述现象。而且,越是临近要到值班室休息的时候,越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我从事的临床工作和研究工作的方向侧重于强迫症,我对强迫回声有明确的概念和深刻的理解,我能确定我出现的那种情形与强迫回声相仿。


我想,我之所以出现“手机铃声幻觉症”,首先是与焦虑有直接关系。我的焦虑源于担心病人发生急转直下的恶化,担心二线班医生的救治能力,所以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二线班医生会有电话叫我过去。其次是与我的期望有关,即希望在到值班室休息前解决当前的问题,过后可安心睡觉,而不太想半夜被叫起来赶回病房参加急救。一般而言,这两种因素也应该是大多数“手机铃声幻觉症”产生的必要条件。而且,这也往往是强迫症患者出现强迫回声体验的重要影响因素。

 

2008年8月,我曾接诊过一个以强迫回声为核心症状的中学生病例,他的强迫回声形成过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一年的5月12日汶川发生了里氏八级的大地震,也激发了国人全民抗震救灾的壮举。其中,国内及港澳台的文艺界明星自发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赈灾义演是影响力最大、筹集救灾资金效果较好的活动。


当时,作为面临中考的那个初三学生,正在那一段时间紧张备考中。某晚由中央电视台组织的一场明星云集的赈灾义演正在直播中,该学生的父母亲在客厅看电视直播,他在自己房间做功课。当他听到客厅里电视机传出的演出音乐和歌声,按捺不住,向父母提出要到客厅看会儿电视再回房学习。他父母体恤他备考辛劳,同意他出来放松一下。


在看过一段激情澎湃的演出之后,他回到房间重新开始做功课。但这时他突然发现,自己脑中开始回旋起刚才演唱会的歌声和音乐声,这让他非常紧张,觉得这些声音如果不断出现,会使他难以集中注意于复习功课,最终影响到中考成绩,不能考到好高中。在这样的焦虑情绪和悲观预期的影响下,他脑中回旋的声音越来越强,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以致他很难集中注意学习。


随后,他在家中,在学校,这样的脑中回旋的声音都频繁出现,脑中的声音使他紧张、焦虑,而紧张、焦虑又使脑中声音更频繁、更嘈杂,进入了恶性循环,真的影响了他的学习和备考状态。


这时他开始想办法对抗这些声音,如在家中复习功课时戴上拷入自己喜欢歌曲、音乐的mp3的耳机,并将音量尽可能开大,以期“压住”脑中的声音。这样的做法最初还是有一定效果,让脑中的声音消失了。但这样的效果并不持久,在一两周后就基本失效了。更令他感到不解的是,有时脑中的声音可以短暂地消失,但当他一旦想到“那声音会不会再来”,那些声音就又出现了。

 

受到以上现象的启发,我让我的学生在2011年做过一项关于精神病人言语性幻听的研究,共收集了52例有言语性幻听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他们的病程和幻听产生的时间基本一致,大约5年左右。我们的调查是以问卷形式回顾性地调查他们幻听初起时的一些体验。我们发现,有75-81%的患者回忆称,在幻听初起时有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焦虑体验,有44.2%的患者回忆称,在幻听初起时,感到幻声来自脑内。此后,我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询问那些有言语性幻听体验的患者,也发现相当多的人在幻听初起时有焦虑体验,并觉得幻声存在于“脑内”即主观空间之中。

 

从以上“手机铃声幻觉症”,到强迫回声,再到言语性幻听,如果割裂开来,孤立地看,每一种似乎都是独立的现象。但是,若将它们的形成过程联系在一起来分析和比较,无疑三者之间既有现象学方面的连续性,又有本质上的相似性。根据我自己的临床观察,这三者的形成和产生都与焦虑有关,甚至可以说焦虑是以上症状转化乃至病情发展的催化剂。而且,这三种现象也都伴有相应的强迫行为,如“手机铃声幻觉症”的查看来电显示、强迫回声的用外源音乐对抗内生的“回声”,以及言语性幻听的查找幻声来源等等,本质上都属于强迫行为。


行文至此,我应该呼应本文的标题:“手机铃声幻觉症”、强迫回声和言语性幻听是现象学的连续谱。同时,我也想以此为例,进一步引申出一条道理:在精神正常与异常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每个“正常人”都可能跨过这条界线,变得异常起来,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病人。由此,我觉得也有理由发出一句呼吁:理解并善待精神科病人,就是善待每一个昨天正常而今天就可能异常的自己。


预约问诊

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微信


联系电话

18122399828

好大夫网站

http://miaoguodong.haodf.com

工作室地址

广州市荔湾区芳村下市直街1号信义会馆6栋202(周三、周四)

苗国栋工作室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