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新余创新乡村治理模式 走出“四治”融合富裕之路

法治江西 2019-10-15

新余地处赣西中部,是江西最年轻的一座工业城市。新余以其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速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    

近年来,新余市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模式,积极探索以党建为引领,以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模式,走乡村善治之路,农村社会和谐安定有序,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 渝水区良山镇下保村开展乡风评议


昔日“麻烦村”变成如今“和谐村”

7月2日,记者来到分宜县杨桥镇庙上村的“金牌调解工作室”,看见村党总支书记黄传牙正带领“金牌调解队”队员共同学习法律知识。就在最近,“金牌调解队”成功调解了一起因林地界址不清而引发的矛盾纠纷,促成了双方当事村民的和解。

说到这个“金牌调解队”,当地人都会竖起大拇指。2011年,该村为破解乡村治理难题,促进法治宣传、依法治理与村级服务有机结合,从19个自然村中选出12名做事公道、得民心的老党员和老干部组建“金牌调解队”。目前,该调解队已成功依法调解各类纠纷200多起。庙上村也从过去的“麻烦村”变成了如今的“和谐村”。去年7月,该村入选第七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庙上村是新余市推进基层法治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新余市组织实施了“一村一法律顾问、一组一调解员、一家一法律明白人”的“三个一”培养工程。市委、市政府专门下文,为全市开展“三个一”培养工程确定“路线图”,制定“任务书”,绘好“时间表”,为各地推进实施该工程注入了强心剂。

从2018年起,新余市在各村委原有聘任律师担任法律顾问的基础上,从全市各级党委政法委、人大法工委、政府法制部门、法院、检察院、公安和司法行政部门抽选414名政法干部担任413个村委的法律顾问,并对相关法律顾问实行“一年一考核、三年一轮换”的考核轮换机制。

“在选聘法律顾问的同时,各地以村委为核心,由村委负责遴选公道正派、热心调解工作的村组干部、党员、致富能人、大学生村官等担任村组调解员,负责调解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新余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到今年6月,全市3596个村组共遴选和培养村组调解员4046名、遴选农村“法律明白人”55637名。

据统计,今年以来,“三个一”培养工程各类人员共化解矛盾纠纷2865件次,参与社会事务管理3021件次,引导法律事务2930件,参与法治宣传7132次,为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让群众成为自我管理的践行者

今年3月,分宜县凤阳镇礼堂村一袁姓村民去世在村里引发了一阵风波。因袁某儿子不积极履行赡养义务,导致老人的后事一拖再拖。得知情况后,礼堂村老年协会组织人员上门化解矛盾,让老人的子女齐心协力办好老人身后事。

“1983年,当时的村党支部出于团结村民、调解纠纷的需要,发动热心公益、有威望的老人和老党员组建了这个民间组织。”分宜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30多年过去了,老年协会仍参与村里各项工作。

 除了礼堂村,新余市不少村庄都构建了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以村委会为自治主体,以德高望重的村民为引领,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队伍共同参与的村民自我管理模式,形成了“事情共商、资源共享、问题共解、秩序共管”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格局。

渝水区以“晓康驿站”为载体,以积分兑换实物的方式,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激发大家脱贫致富、建设美丽家园的内生动力,这也是该区乡村治理模式的一次创新。居民称赞:“自从可以积分兑物后,大家主动干、争着干、比着干,村里的风气变得更好了。”

近年来,新余市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依托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同时,发挥党员和乡贤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影响带动村民投身乡村治理。

“以村民自治为根本,让广大群众成为自我管理的参与者和践行者,从而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化解乡村矛盾,推进乡村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余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


以身边好人好事激励教育群众

9月28日,记者走进分宜县钤山镇下田村颐养之家,只见老人们正在宽敞整洁的餐厅里享用可口的饭菜。厨师告诉记者,中餐给老人们做了易消化的豆腐烧肉和清炒黄瓜,早餐是八宝粥加鸡蛋,晚餐计划做豆角炒肉和清炒卷心菜。

“党建+颐养之家”是新余市于2016年底开始在全市推广的农村居家养老模式。截至目前,全市413个行政村中已建成736个颐养之家,惠及老人9138名,逐渐从满足日常照料向提供精神慰藉上拓展,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强化规范管理,引导老有所为,将其打造成农村留守、独居、困难老人的“精神家园”。

今年5月6日,分宜县杨桥镇党委组织镇上的志愿者和镇中心学校的孩子们,为该镇建陂村颐养之家的老人晏传女过百岁生日,在当地传为佳话。新余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德治就是要确立这样一种崇德向善的乡风文明,通过凝聚道德力量,打造推动乡村发展的“精神引擎”。

渝水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当作乡村治理的有效抓手,不断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培育文明乡风,激活乡土文化,以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在全区17个乡镇(办)182个行政村(管理处)持续开展“光荣榜”、“警示榜”评议文明实践活动,褒奖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先进典型,警示身边的落后分子,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发挥村民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作用,开展乡风评议,整治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不良习气,平稳有序推动移风易俗、绿色惠民殡葬改革。

此外,新余市还通过开设道德讲堂,创办读书会,倡导文明新风,传播正能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礼德养成。市文明办、市妇联等单位坚持组织“优秀好邻居”、“尊老爱幼先进个人”、“身边好人”、“最美家庭”等系列评选活动,以身边好人好事激励教育群众,广泛弘扬了树德宣德的好风尚。


走出“四治”融合富裕之路

渝水区罗坊镇是新余市人口最多的乡镇。从2017年起,罗坊镇开始基层社会“智”理,投资900万元打造了综合指挥协调系统,包括网格化平台、综合服务门户、综合执法、信访管理、智慧环保、微信工作平台、手机APP及数据分析和800个覆盖全镇的视频监控点。

“该镇的智慧互联网平台不仅可以为群众提供身份实名认证、随时随地可以反映问题和办理有关事项等各种便民服务,还可以实现对全镇的综治网格化和现代循环生态农业等方面智能化管理。”新余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

通过智慧平台,罗坊镇将互联网与现代循环生态农业相结合,对现代循环生态农业发展全过程,如有机肥、生物农药等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让罗坊镇循环生态农业生产过程接受消费者监督。

罗坊镇通过智慧平台对全镇循环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进行全面分析,了解产业发展情况,结合国际国内相关政策和市场业态,做出数据分析、判断和决策。特别是即将全面启动的南英综合开发项目,将充分应用智慧平台系统,保障综合开发项目的高效、稳定和安全运转。

“罗坊镇在推进乡村治理中的智慧治理方面进行了许多新探索,也取得一定的成效。这极大地提升了全市乡村社会治理的活力和效率,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学习罗坊镇,推进乡村社会智慧治理。”新余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为有效实现乡村治理,新余不断探索法治、德治、自治、智治“四治”融合的最佳模式。今后,将继续探索和实践新时代乡村治理创新的有效途径,切实引导乡村走好和谐富裕之路。

往期精彩回顾

刘奇主持召开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座谈会


法治宣传教育“江西特色”样本解析


“四管齐下”同发力!南昌市东湖区打造法治南昌“首善之区”



▲内容来源:法治江西网(文/图 许铮 记者陈利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