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正在出差的我被人怼了......

2018-04-04 出差途中被人怼的 CU检说法

早上,正在武汉采访的我突然收到好几个朋友发来的信息,他们不约而同地给我转发了一个帖子,顺带再补上一句:

 

CU,你被人怼了!

 

我打开这篇题为《30分钟审结一案的检察官与年人均结案1264件的法院》的帖子,认真地读了好几遍。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先是回顾了一下我前几天怼隔壁某公司的事情,对隔壁公司的宣传方式进行了一下声讨。

 

紧接着笔锋一转,对已经被虐得惨不忍睹的隔壁公司宣传部门的小伙伴说:

 

你们这种年人均结案量1264的宣传方式弱爆了,论吹牛逼,CU检甩你们几条街,他才是吹牛逼界的大BOSS。

 

怼完我之后,顺带又怼了一把我们江苏省院研究室主办的微信公众号“检察观”。

 

当然,把他的这篇文章看完,我就发现,其实他真正想怼的不是我,也不是清风苑杂志、更不是一脸无辜、莫名躺枪的“检察观”。


他真正的目标是,我们清风苑杂志3月份做的选题——政法智能化。

 


在他看来,清风苑杂志3月刊的封面故事中的一篇题为《检察智能化的江苏样本》就是在毫无根据的吹牛逼。

 

因为在这篇文章的开头,江苏常州的检察官向记者介绍了自己使用江苏省检察院开发的智能办案辅助系统办理危险驾驶案件的情况。

 


在这段话的最后一句是:从收案到完成审查起诉,只用了30分钟的时间。

 

这位战斗力爆表的同学说,他认识这位接受采访的检察官,他认为这位检察官根本不会说出这样的话,言下之意,就是我们清风苑的记者在夸大其词、虚假宣传。

 

在他看来,正在大力推进的智慧检务工作压根不是给一线干警减负,相反是在给他们增加了工作压力。

 

智慧检务就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人工智能根本不可能取代检察官作为一个人的工作。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还引用了九十年代一次国际大专辩论赛中的辩题:足球比赛应不应该引入电脑裁判。以此来说明人的不可替代性。

 

其实,自媒体的时代,怼人或者被人怼,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也不用放在心上。

 

但你怼我可以,怼我的同事和他们的工作,那就不行了。

 

所以,爱吃瓜的伙伴们,搬好小板凳,好戏即将开始:

 

我要回应的第一点是关于他在文章中提到的关于足球比赛是否应当引入电脑裁判的辩题。

 

也许他最近没怎么关注体育新闻,前段时间FIFA刚刚经过投票,决定在即将举行的俄罗斯世界杯上,将正式引入录像回放辅助裁判技术。

 

呃,怼人其实是个技术活,尤其是引用一些年代久远的事情作为论据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啊。

 

我要回应的第二点是他怀疑我们的记者夸大其词、虚假描述的问题。

 

也许他真的认识这位接受采访的检察官,但也许他对人家真的不是像他想象的那么了解。


写在杂志上的内容、数据,都是被采访对象提供的数据。你如果问我怎么知道的,我只能说:记者采访的时候都是有录音的……

 

那么重点来了:这位接受采访的检察官也好,我们清风苑杂志也好,到底是不是在吹牛逼呢?

 

其实,他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用了一个辩论赛上常用的技巧——偷换概念

 

接受采访的检察官只是说在办案系统上,从“收案到完成审查起诉,只用了30分钟的时间。”

 

在法检工作过的人都知道,案件的办理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部分。接受采访的检察官说的其实是危险驾驶案件的线上办案过程。

 

而他则将这一线上办案的过程直接偷换为“结案”。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30分钟完成线上的办案过程看上去也很像在吹牛逼啊。

 

可是你要注意这个案件的罪名哦,是危险驾驶罪。我用最简单的话来解释就是:有人酒后开车,被抓了。


犯罪嫌疑人都是被当场抓获的、血液酒精含量测试的鉴定报告都是现成的,公安的同步录音录像都是做好的,嫌疑人到案后基本上都是认罪取保的……

 

这样的案件,应该算是所有刑事案件中最简单的案件了,在我当公诉人的时候,危驾的案件真的就是用来调剂心情、放松用的。

 

所以,一个熟练的公诉人,再加上智能辅助系统,30分钟在系统里做完这样一个案件,真的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关于智能辅助系统能不能取代检察官的问题,那就更好解释了:

 

请注意到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中的关键词——“辅助”。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也旁听过江苏省网信办的很多场工作会议,我向毛爷爷保证,他们从来都没有说未来的智慧检务会取代检察官来办理案件,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

 

通过智慧检务工程,将检察官从现在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案件本身。

 

关于他说的现在的这些系统,根本没有减轻负担,相反增加了很多填录数据的工作的问题。

 

我觉得用华语元典副总经理黄琳娜的一句话来回答他最为恰当。

 


我在去北京采访的时候,现场聆听了这位前法官、现科技公司高管讲授的一堂关于人工智能的课程。在这堂课里,黄琳娜说了这样的一句话:

 

有多少智能,就有多少人工。

 

因为所有的人工智能,都有一个机器学习的过程,人工智能需要人类来给他提供打上标签的样本,告诉它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建立图谱,设计算法。

 

所以,这其实就是一个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过程。我们的智慧检务也好、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也好,在它发展、成长的初期,必然需要我们的检察官为它提供各种各样的数据。

 

正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而我们现在所做的,其实就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当然, 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智慧检务,它的目标都是让工作变得更轻松,让案件质量能够得到更好的保证。糟糕的用户体验也是必须要予以改善的为你。

 

其实,我们在制作这期选题的时候,也通过微博、私下联络等方式,收集了很多关于智慧检务、智慧审判、政法智能化工作的吐槽,我们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整理,把这些内容转给了最高检检察技术信息中心、江苏省网信办等单位。

 

他们在收到这些吐槽之后,也正在进一步的完善他们的产品。

 

其实,我们做这样一期封面故事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观察,来告诉在一线工作的政法干警,我们的政法智能化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我们作为一个个的个体,该如何去看待这样一个大数据、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时代,又该如何去提高自己,适应这样的时代。

 

关于这点,由做了十几年政法智能化工作的苏州市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薛国骏撰写的开卷语——《但愿时间能折叠》,能给你一些启示。

 


最后,十分郑重的推荐一下这位怼我的小伙伴的公号——大理寺钟声

 

这位小伙伴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公诉人,他的公号里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刑法理论和刑事实务,虽然开通时间不长,但真的可以说是篇篇都是干货,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专业公号,值得关注。

 

我也希望他未来能给清风苑杂志的司法实务宝典赐稿,虽然你怼过我,但只要能有好文章,还是好朋友嘛。


最后一句:在动车上还要码字的CU祝大家在接下来的小长假里过的开心。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CU检说法

(CU-JIAN)

关注后点击右上角头像,然后点击“查看历史消息”即可查看以往的推送。本公号不设自动回复功能,所有回复均系CU检人工回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