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学类专业李邓宇卉:勇于尝试带给我无限可能

李邓宇卉,女,预备党员,北京科技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5级学生。高中毕业于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曾获全国大学数学竞赛三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北京市一等奖等,第九届“励志计划”宣传委员,国家级srtp项目负责人。


加权成绩排名专业第一,两篇EI会议论文第一作者,现保送至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初入象牙塔,北科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生会、社团、交流、科研、竞赛、实习……虽然贪心,却一样也不愿落下。虽然家人常常责备我“不误正业”,但我认为,忙碌的大学生活,会让我感到更加充实与安心。也是这些经历,促成了现在的我。旁人的故事再动听,也无法全然照做,唯有多去尝试,才能知晓自己适合什么、喜欢什么。

大学四年,不过是在找寻“自己”。

师恩难忘

认识张志刚老师,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从小学期对编程产生兴趣、srtp期间的谆谆教诲、核心课程教学、会议论文撰写、外地参会……如今,老师又是我的入党介绍人。他总是提前到教室备课,哪怕那些知识早已熟记于心;也在青教赛的备战中,耐心指导年轻教师;保研夏令营期间,同学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推荐,他虽然很忙,却总不会拒绝……正是张老师让我坚定了日后成为一名老师的心愿。不止张老师,数理学院的每位老师都认真对待每一节课,也会在课下关心学生、真正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我的成长路上,受益匪浅。

勤学求索

在大二下学期,我和几位同学申请了中科院的科创项目,认识了我现在的导师,周先生。当时我们联系了很多老师,但回信寥寥,很感激周先生愿意给外校年轻学生走进科研的机会。那时开始,周六的组会成为我每周最紧张的事。老师总是很严厉,对学术的严谨与创新也有着极高的要求,是值得尊敬的学者。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关于科研这件事,总算入了门,但还是免不得老师费心指导。师兄也笑称我是“三年读研、两年模拟”。结识周老师和课题组的师兄师姐,很幸运。

与子同袍

在学业最紧的那一年,我成为尺素的社长。那一年,尺素拿到了十佳社团称号,我为之欢之雀跃例会、汉舞、传统文化节、及笄嘉礼、中秋拜月、苏杭实践。也许并非每一项活动尽如人意,但我确是投入了全部的心血。

也许这就是文化的魅力。一件衣裳,承载了太多的故事。我希望在科研学习之余,有一些为之坚守的爱好,在迷茫之时才会有所依靠。在这条路上,我并非一个人。在社团里,我认识了兴趣相投、亦能互诉心事的朋友,那将是我受用一生的财富。而汉服,也在走上更加广阔的舞台。也许,我们的确做了些有意义的事。

陪伴成长

四年团学工作,我的辅导员爽哥见证了我一路从懵懵懂懂、到游刃有余的成长过程。偶尔陷入迷途,也多亏爽哥为我指明方向,再度启航。进入大三,我选择成为一名小班主任,去引领数学1703和数学1801学弟学妹们的成长。协调班委管理班级事务,定期组织班级自习、班会,负责学习及生活上的答疑。在陪伴学弟学妹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我的心态也仿佛回到了大一,更加阳光地拥抱每一天。

交流生活

大二时,我曾赴台湾交换一学期。交换生活的学业压力很小,也谈不上有什么学生工作,更多的,是见识不同的风景与人文,拓展自己的兴趣与视野。久别重逢固然欢喜,不期而遇更是精彩万分。半年里,我遇见了许多优秀的朋友,见识了不同的文化民俗,台湾的美丽风景,也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记忆中。

励志人生

大四时,很幸运地加入“励志计划”大家庭,聆听校友讲座,参与京港营筹备,赴香港参与领导力课程训练,开展励志论坛系列活动。二十位“荔枝”来自不同学院,但同样积极阳光、相逢恨晚,如星辰般照亮了彼此的大四生活。

写在最后

四年时光飞逝,我不断学习,逐渐成长。感恩学校营造的学习氛围和提供的各类机会,感恩师长和同学时刻相伴,时常提点。一路走来,忙碌却充实,收获满满。我不敢说自己的大学生活完美无缺、始终顺心如意,但我终于找到了自己。也许,我不是学校里最优秀的,但我始终坚持努力,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希望未来的自己,仍能不忘初心、青春向上

策划 | 招生就业处  数理学院

文案 | 李邓宇卉

排版 | 数理学院新媒体部 王高哲

指导 校审 | 汪伦 吴立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