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慧:我在钥匙玩校夏令营做志愿者的所思所想与所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hi 很高兴认识你 Author 小牙尖
半个月(编者注:本文作者兴慧是钥匙玩校2020年夏令营的志愿者)的夏令营结束,疯狂、有趣的体验之余,仍需要一些冷静理性的思考,反思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思考自己的收获与成长。
玩伴与玩家
夏令营刚开始那会儿,我心里是有些困惑的。那个时候兔子特别招孩子们喜欢,说实话我心里有些羡慕,又有些落寞,因为我一直都很受孩子们喜欢,但是这次我感觉和大家的关系熟络得比较慢,缺乏私交很好、对我有依赖和信任的人,这一点让我有点意外和受挫。那天我躺在床上回想去年夏天的支教生活,思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我觉得可能有这些原因:
首先是我感觉我这次投入的精力不足。去年的支教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全身心都扑在了那些孩子身上,相比之下这次对这些孩子投入的心力就显得少了一些。
其次之前我担任班主任,有明确的职权划分所以用力很有焦点。这次三个志愿者做的工作比较分散,心力也会有些乱,东使西放,没有聚焦,因此也就缺乏强烈的责任意识,没有觉得自己一定要对谁负责。用力太均便显得都很泛泛,联结感就弱了。
最后我很少接触青春期的孩子,相处比较多的是小学生和高中生,对这些情绪心思飘忽不定的娃还拿不太准,也不知道要如何正确相处,还需要摸索。
我不禁感叹孩子们真的很诚实,对真心的敏锐度很高。我前两天感觉有些心不在焉,学生自然不会主动来亲近我。当时我下定决心之后要更细心、更用心,更敏锐去察觉和观察。
-想要更敏锐更用心一些-
之后的日子我常常会在一上午或一整天都深入扎根到某一个组里,和他们一起完成任务、一起聊天、一起分享彼此的情绪。在扎根期间,我几乎把自己变成了他们组的一员,他们也仿佛习惯了我这个大组员的存在。
-在小组“扎根”-
扎根的效果是明显的,以一个小组为单位,我的精力有了焦点,很快便能“打入小组内部”,和大家熟悉起来。即使我之后去了其他小组,那些孩子们也会时常来邀请我和他们组一起玩桌游、来找我帮忙或者几个人聚在一起聊聊天。
但很快我又发现了新问题,当我深入到一个组里的时候的,我的视野变窄了,这又引发了我的新思考。我忽然发现之前联结感弱可能还在于我对自己角色的不确定。
我是一个志愿者,我的任务主要是记录、辅助,并且我面向的就是所有的孩子,我更多应该是一个全局的观察者,而非活动的参与者,我有自己的工作需要完成。这本身就需要我和孩子们之间有一些距离,这样才能有一个相对客观、广阔的视角。但与此同时,我就不得不失去一些更深入的参与,因此也难以建立更紧密的联结。在前期我就是在这两种身份之间摇摆不定,导致角色很游离,工作效果和个人体验都有些欠佳。而在之后几天,我更偏向于“参与者”这个角色,投入到活动中去,深入到小组内去,而参与过多又让我少了一些全局观察的机会。
无论志愿者也好,还是以后成为一名老师也好,都需要在“玩伴”与“玩家”两个身份间进行平衡,既不能离得太远,与孩子们过于疏离,也不能离得太近,失去全局的视野。掌握好其中的分寸,才能够游刃有余。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君耀和兔子两位同行的志愿者,感谢你们在我游离摇摆时倾听我的诉说,感谢你们在我玩得忘乎所以时默默帮我分担了一些工作,感谢你们的陪伴与支持,很高兴在今夏与你们相遇。
游戏的哲学
我的童年时期里,很少出现游戏的身影。也许是因为自己太菜很难从游戏中获得成就感,也或许是大人们那一句句学习最重要,游戏终归是虚拟的。总之,我从小对游戏就提不起太多的兴趣。
也是接触了钥匙玩校,才让我发现,原来游戏可以这么有趣,原来学习真的可以和游戏结合,学习也可以变得如此有趣。在真实的体验后,我才发自内心的感觉到,曾经的空白让我错失了多少乐趣啊。还好,现在入坑还不算晚。
-齐亮原创桌游比赛颁奖典礼-
说来也是神奇,最近,我老是看到很多和游戏相关的推送,其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徐奥林,他将密室逃脱这个词从一个抽象概念变成了风靡全国乃至全球的室内游戏。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尝试着把北京和上海的地铁——这个遍布全城的巨大的交通网络,做成一款游戏。这多么疯狂,但他成功了。这个基于真实世界的游戏,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多么有趣。一切皆可游戏。
他认为游戏有几个重要的要素:规则、目标、反馈以及自愿参与。这和学习非常相似:共同制定的学习契约、热爱与探索欲望、收获知识的成就与喜悦、主动积极的学习者。如果能让游戏时专注、紧张、惊讶以及成功时非常夸张的喜悦在学习中呈现,学习将会是一件多么愉悦的过程。
-游戏时孩子们的笑脸-
游戏是人类的天性,人在游戏中才是完整而真实的,游戏化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让教学游戏化,学习也可以很好玩。如果没有外界对游戏天性的压制和妖魔化,孩子就不会对抗性地沉迷游戏中不可自拔,在昏天黑地的游戏中寄托荒芜的自我;如果针对游戏进行恰当的设计和反思,那么玩物不会丧志,反而会壮志。
当我真实地体验着这些游戏的时候,我发现这些游戏不仅能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他们还反映着人生这个重大的命题,与许多底层逻辑有紧密的关系。
-和大家一起玩《风声》-
例如《人生履历》,它是基于真实人生的体验类桌游,几局之后越发觉得这个规则设计的如此缜密而残酷,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
卡牌间有许多的制约,例如选择结婚就必须将原来的工作辞掉;选择孩子的陪伴,意味着每次都需要支付金钱;选择担任公司的高管经理,就意味着必须承担人际关系的疏离;成为成功人士会带来许多金钱,但必须牺牲掉健康。这些限制就和真实的人生一样,处处都充满着权衡。若在某一方面登峰造极,就必须承受另一方面的荒芜和惨淡。没人能够获得完美人生,没有人能够填满心中所有的欲望,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也只能端着平衡木在家庭与工作、高薪与健康、人际的温暖与奋斗的孤独的钢索上惴惴前行。游戏即人生。
每次获得卡片的数量和质量由两部分决定,一是对自己已有资产和技能的熟练运用。第二,来自于甩骰子。人生不也是如此吗?既有许多自我能力带来的可控性,也有许多来自命运的不确定性。命运是公平的,每个人各种际遇的出现都有着相同的概率。命运又是不公平的,对于个体来说,每种已发生的际遇都是百分之百。在游戏中,很多人虽然已熟知游戏规则,却因为运气欠佳,败得一败涂地。在人生路上许多人明白了命运的法则,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人生即游戏。
-人生履历教学局-
《人生履历》有很多人生目标,其中有一些是公开的公共目标,每个人都可以争取。每个人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是私密的。
公共目标就像人生中普适的成功定义,是外界希望你获得的成功。个人的目标更像是自己的追寻,属于自己真心想要过的人生。大部分情况下,个人目标与公共目标之间以及各种不同的公共目标之间都会相互制衡,玩家必须做出取舍。最后得分是公共目标和个人目标得分的总和,其中对于每一个公共目标,只有该项目标得分最高的玩家才能实现加分,其他玩家即使达成也无法加分。成王败寇,多么现实,多么真实,多么残酷。
胜利的人总是能够很好的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尽量的巧妙运用二者之间的共同所需,达成事半功倍。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也是传统意义上最典型的成功人士。他们既获得了自我内心的愉悦和满足,又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们是幸运的的。
游戏当中还会有另外一种人。他们并不在意公共目标而专心的达成自我的目标,最后也能收获不错的分数。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属于相对小众的群体。他们活的自由而洒脱,摆脱了世人的期望,真实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也能收获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当然,还有一种人,他们既不顾个人的人生目标,也不顾公共的期望的公共目标。他们似乎活的很随意。在游戏中,从得分上来看,这种人往往会输的比较惨。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也挺常见的。不过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花花世界中迷失了自我,随波逐流,最终碌碌无为。还有一种是天生就有一颗躁动的心,无法安定下来,总渴望体验不同的事情、看不同的风景、见不同的人。他们渴望过一种体验性的人生,现实的稳定和世俗的成功对他们来说都不值一提,心灵的自由和丰富的体验才是他们人生的目的。
仅桌游而言,这半个月期间我们玩了几十款,每一款都有它独特的游戏哲学。比如数学营里选择的《达芬奇密码》,一个看似竞争类的游戏在场上却常常出现唇亡齿寒的情况,池晓说:数学是需要合作的游戏。
一个好的游戏都具有它的底层逻辑,当我悟出这些底层逻辑时,我对游戏充满了敬畏。
诗歌的力量
如果给夏令营中所有的美好排个序,清晨读诗一定能排到top3。
走在七点的青山田野之间是一件令人身心愉悦的事。晨光熹微,空气清新,小路旁时而是一片玉米地,时而是一片茂盛的小树林,偶尔会出现一些小山坡通向未知的地方。目光所及之处是连绵的青山,寻着溪流声走去,虫鸣声和愈发清晰的流水声演奏了一首自然交响曲,仿佛置身于画中,又仿佛沉在歌里。
-清晨读诗-
不一会儿太阳升起,阳光洒在读诗的少年身上,山坡下的溪水声流入了孩子们的诗里。
这是我关于清晨读诗的记忆,每次想起这幅画面我都会微微怔住,我还为此写了一首小诗《听》——
清晨
溪水流入流动的诗里
夜晚
雨滴落在下落的梦中
诗歌带给我的记忆远不止每天清晨的读诗。远征途中,当穿过一片原始森林时,我们不约而同地想起了阿多尼斯的《在意义丛林的旅行》——
“什么是一棵树?绿色的湖泊,波浪是风。”
“什么是希望?用生命的语言/描述死亡。”
“什么是祈祷?话语之水/蒸发而成空中之云。”
“什么是秘密?一扇紧闭的门,一打开就会破碎。”
“什么是意义?无意义的开始/与终结。”
......
我们在穿梭中吟诵,在吟诵中思考。
-意义的丛林-
当我独自沉醉在大自然之间时,我想起吉皮乌斯的《瞬间》——
这会儿世界上一片空白。世界上唯有上帝、天空和我。
此刻,我是自然之子。
-前院风景-
当我们站在椅子上、站在凳子上读惠特曼的《哦,船长,我的船长》时,我想起《死亡诗社》里那追寻自由与自我的恣意的青春。
-读诗-
当我们吃完火锅走在夜幕降临的街道上时,里尔克的《沉重的时刻》突然击中了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无缘无故在某处走/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无缘无故在某处死/望着我”
我知道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当我陷入焦虑急躁的漩涡里无法自拔时,我会想起米沃什的《礼物》——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
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记。
想到故我今我同为一人并不使我难为情。
我接纳并热爱着这样的自己。
当我亲爱的朋友面临艰难的选择,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时,我给她读歌德——
一旦决定从此投身,
天意随之而至,
种种机缘相伴发生,以促成非由此无以成真的奇事。
一连串的事件肇始于此,有如天助,
各式难以预见的事情、巧遇、物质助力等等,
无人能梦想,却转眼出现。
只要能力所及,甚或梦想所及,
就着手实行吧!
我读给她听,也读给我自己听。
而我永远也无法忘记的是第一次朗读玛丽安娜·威廉森的《我们最深的恐惧》时内心的震撼,无法忘记在“肖申克平台”上,我怀着怎样激动而又平静的心情讲述过去的隐忍与挣扎,我终于在那一刻直面了曾经退缩胆小的自己,终于袒露了内心诚实的欲望,我找到了真实的自己,并决心从此真实地面对自己。
这些是诗歌带给我的,美的体验、人生的思考,而更多的是内心的力量与勇气,正如歌德所说:“勇气之中,自有天赋,力量与神能。”
最后,真心地感谢夏令营中的所有人,感谢钥匙玩校各位老师搭建的平台、提供的机会,感谢你们带我走进新的世界,感谢志愿者朋友们真诚的合作与帮助,感谢所有孩子们的陪伴和带给我的感动,感谢尹姐和何首乌老板们提供的美味佳肴和悉心照料,感谢各位家长的支持与肯定。
感谢相识、相遇与相知,很幸运能与你们分享这个美好的夏日,期待能与你们共赴明年之约。
2022钥匙玩校夏令营
钥匙玩校学院制夏令营
7.16-7.24(共9天)
12-18岁
钥匙玩校招牌跨学科通识营
7.10-16&7.25-31
12-16岁
钥匙玩校2022剧本杀夏令营
8.1-8.6
12-16岁
钥匙玩校 x 青少年生命复元
7.25-7.31
12-18岁
钥匙玩校 x AZAD机械艺术工作室
8.7-8.13
12-16岁
钥匙玩校 x 芬兰Arkki
7.25-8.2
10-15岁
钥匙玩校2022数学桌游营
8.7-9 & 8.10-12
11-16岁
钥匙玩校 x 化工场
8.6-8.14
10-16岁
8-11岁六艺通识营
7.11-16 & 7.26-31
8-11岁
招牌跨学科营
8.2-8.6
12-16岁
学习方法升级营
8.7-8 & 8.9-10
14-18岁
关于我们
营地教育|短期活动|课程策划|游戏化设计
钥匙玩校,坐标成都的营地教育品牌,为10-18岁的青春期孩子的家庭,解决假期既要放松又要学习的问题,提供深度沉浸的游戏式学习体验。
曾被新华网、三联生活周刊、华西都市报、教育导报、新城快报、36氪、别的等多家媒体报道。
从2015年至今,钥匙玩校面对10-18岁的青少年推出超过20种的原创冬夏令营活动:“反恐精英”创造力训练营、“埃尔特”神经联动营、重走人类创造之路、“电光火石”电影制作营、鸡蛋通识营、学院制夏令营、世界重启营、桥梁工程营、游戏设计营等。
联络咨询
好奇教育微信:curionesty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