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新中国特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2015-04-27 牛文元 战略与政策论坛

4月20日,芦山强烈地震两周年之际,由四川省重建委主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探索“4·20”芦山强烈地震恢复重建新路子研讨会,在雅安市举行。省委书记、省重建委主任王东明作主旨发言。省委副书记、省长、省重建委副主任魏宏主持上午的研讨发言,省委副书记尹力出席。中央和省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省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研讨“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在芦山地震灾区的实践成效和经验。

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牛文元研究员在会上发言:

中国是一个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地震灾害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成灾强度大,危害水平高。上个世纪的100年,我国单因地震灾害的死亡人数就高达55万,是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中国陆地以东经105度为界,西南地区属于地震相当活跃的地区。随着近年来的经济社会进步,地震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总体在下降,但是由于财富的密度提高了,经济损失也在迅速上升。与此同时,地震防护的意识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套路,表现出组织严密、迅速高效、人文关怀、民生为先的特点,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表现出了良好的业绩和优质的声誉。

  四川芦山震后一年来,在紧锣密鼓的恢复重建工作中,探索出一套十分宝贵的经验,具有重大的复制和推广意义。这在全国乃至全球相类似的场景中,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这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灾后恢复重建体系,对以后类似工作中的借鉴作用自不待言。众所周知,一个受灾地区,经受了生命、财产、基础设施乃至心理创痛的严峻挑战,同时也经受了对于制度、组织、效率与社会治理结构的重大考验。著名管理学家、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的名言:“管理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通过芦山地震灾后重建的实践,由“知”落实到“行”,又由“行”提升了“知”,达到了知行合一,知行互补、知行共进的境界,这一点对于其他地区而言更具有典型的示范价值。

  所谓中国特色的灾后恢复重建的创新,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只是一项具体的灾后救助工作,而是认识到所凝练出的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既要担负一年就完成整个重建计划一半以上工作量的实际运行之效,更要从中识别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共性,融入高度的指挥艺术与科学管理内涵,归纳出一年来的实际功效和并进行深度的理论总结。芦山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灾后恢复重建的创新性体系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明确提出灾后恢复重建以地方为主,直通“最后一公里”

  这是在吸取多年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经验后的方向性总结。在以往多次灾后恢复重建任务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影响大,一般均由中央直接负责并拨付专项资金支持,这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弊端,尤其是对灾区情况的了解程度以及灾后出现情况和任务的千变万化,如何高效有序,顺势而为,是繁杂的灾后恢复工作中最大的难点。芦山地震后,中央明确提出的方针“以地方为主”,这在本质上克服了以往过死、过于刚性、过多框框的不利方面,代之以从最知情、最适应变化、最能应对现实处理的地方政府为主,使得上下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从而达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方向准、效率高、指挥灵活,解放了地方政府和基层指挥的手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必然大大加快灾后总体任务的完成。

  高标准规划,灾后恢复重建的“总开关”

  灾后的任务十分繁杂而紧急,最为容易陷入忙乱的瞎指挥。以往的教训中有“政出多门”,费时费力而且造成多方矛盾。坚持高标准规划,是把顶层设计的战略意图进行科学分解的关键,也是协调各方取得总体交集最大化的必然遵循,从而达到忙而不乱,忙而有序,紧张而有效率的要求。高标准规划强调科学,认真考虑各类事物的轻重缓急,依照运筹学的基本原则,使得各个部分服从整体,解决了乱指挥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效率,从而能极大地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民生优先,钢要用在刀刃上

  灾后面临的第一大任务必须首先解决群众的吃、住和人身安全,防止由于惊悚、悲痛、不安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和社会压力。芦山灾后恢复重建中,充分关注民生问题,大力以实际行动和恢复重建的实实在在效果,稳定民心、提升公信力,进一步依靠群众自救互救,村帮村,邻帮邻,呈现出一派在大灾之后的人文关怀和公助互助的社会文明,这应当是大灾之后所有地方都必须着力营造的社会氛围和大力倡导的共建共享精神。

  三生建设,“生活、生产、生态”一个都不能少

  灾后恢复重建在理论上有两重任务,其一是应急性的,必须立即抢救生命、疏通道路、恢复电力通迅、提供应急食品、医药和临时居所,安抚民众与维持社会秩序。其二是建设性的,必须针对受灾地区的特点,从长远发展和地区实力提升上做足文章,尤其要针对地区特点、区位特色、传统业态和未来发展水平的提升,开展有远见和可持续的实力建设。在芦山震后的恢复重建中,紧紧抓住了“三生”建设,即生活、生产和生态的全面规划建设,显现突出的成绩。芦山地震灾区属于山区和半山区,如何在灾后进一步提升区域的发展水平,找到地区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和主攻方向,芦山在一年的时间里给出了很好的回答,这对于其它地区灾害恢复重建工作中是有重大参考意义的。

  中国的制度优势、道路优势和文化优势,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也是社会优越性和组织程度高的突出体现。在芦山震后恢复重建工作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创新性经验,一定会在未来的工作中开花结果。

新华网四川频道,2015年04月21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