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杂志创刊与五四运动
今年是《新青年》杂志创刊一百周年,今天是五四运动96周年,也是北京大学校庆日。
历史上当然只有一个“五四”——1919年5月的五四运动。但与五四密切相关的中国启蒙运动,指的是两件大事:一件是1915年《新青年》杂志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一件是1919年5月北京学生上街游行抗议的爱国群众运动,是政治性群众运动。文化的“五四”和政治的“五四”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思潮:一个是思想启蒙,标举的是“民主与科学”;一个是政治革命,以“反帝反封建”为号召。
《新青年》于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初名《青年杂志》,群益书社发行。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该文开明宗义指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事,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他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他总结近代欧洲强盛的原因,认为人权和科学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两个车轮。从而首先在中国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
《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从《新青年》创刊到“五四运动”爆发,一代新青年被唤起,走上创造历史的前台,成为民族进取心的表达者和时代的先锋。他们创办刊物,组织团体,传播新思想、新观念,尝试按新思想、新观念改造社会,实践自己的理想生活。
1898年7月3日,清光绪帝正式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1912年5月15日,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严复任校长。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五四”时期,北京大学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初基地。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决定以5月4日为校庆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