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常态化

2015-06-23 战略与政策论坛

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就业创新的支撑作用

6月15日在工信部考察时,李克强总理座谈会上讲起不久前一位省长亲口告诉他的一段见闻。

“有一次,这位省长在路上看几个年轻人拿着手机聊天边玩边晃,他就问他们毕业了吗,怎么不工作?”李克强转述,“他们回答说,我们正在工作啊!原来这些年轻人开了一个网上商店,正在手机上与买家联络呢。”

在当天的座谈会上,总理重点强调的一项内容就是“拓展互联网+”,而这个小故事正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微小注脚。

“他们采取的办法就是到市场上搜索,把对同一种消费品的需求收集起来,再拿这个东西找制造厂家砍价,由此给购买者提供更低的价格。”李克强细解这一商业模式的内在逻辑,“他们其实赚的是个手续费,但是养活自己没问题,反过来也带动了中国制造,让各种企业都有订单。”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拥有6.3亿互联网用户,早已居世界第一。在总理看来,如此巨大的用户基数就是中国发展“互联网+”的优势所在。他指出,工信部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就业与创新的支撑作用。

一个多月前,李克强曾走进位于中关村创业大街的3W咖啡馆,与多名创业者、投资人聊天,而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创业项目都与“互联网+”有关:其中一个年轻人开发了一款基于移动互联网的APP,网球爱好者可以通过这个程序寻找到球友与教练;另外几个年轻人则开发了一款应用程序,将许多旅游爱好者的住宿需求与一些销售不畅的精装修地产项目通过移动互联网联系起来,既解决了地产商的盈利问题,也让旅游者获得了性价比更高的住宿条件。

如今在工信部的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对与会者讲起了这些年轻人的创业故事。

“许多人都见过国外的大型购物中心,在里面你会发现你根本想不到的东西,这是供给来带动需求的结果。”李克强说,“中国经济要迈向中高端,必须要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我们在多样化生产方面还很不足。通过‘互联网+’,许多原本想象不到的点子都出现了。我去看创客空间、创业咖啡馆,发现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

工信部的展板上介绍了一则“互联网+”的案例。被当作范例的是一家服装企业,通过互联网提供量身定制服务,去年销售额超过60亿元,利润增加了150%。

“个性化消费在中国正蓬勃兴起,中国制造和产品也将迎来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李克强说,“中国制造升级须接受消费者严苛的选择和检验。”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1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措施,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作用;决定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至全国,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部署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升级;确定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政策,增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动能。

会议指出,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返乡创业,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广袤乡镇百业兴旺,可以促就业、增收入,打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新局面。会议确定,

一是简化创业场所登记手续,推进“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改革。

二是落实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措施,对创业担保贷款财政按规定给予贴息。

三是在返乡创业较为集中地区探索发行中小微企业集合债券等,鼓励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和服务。

四是依托现有开发区、农业产业园发展返乡创业园和孵化基地。鼓励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渠道下沉,带动网络创业。

五是加强创业培训,将返乡创业农民工等纳入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机制,帮助返乡创业人员改善经营、开拓市场。

2015年06月16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正式发布。


创业,光有激情还不够(科技杂谈)

思 南,《人民日报》(2015年05月25日20版)

 ■创业和钻研任何技艺一样是门清苦的差事,创业路上,只有那些认清了前方艰辛却依然奋勇向前的追梦人才更有可能成功     

  全国科技活动周如期举办。在主会场,“众创空间”成为关注的焦点。创客讲解项目、分享经验,引来一大批聆听、咨询者,其中有在校大学生,30岁出头的技术人员,甚至还有不少已经在某一行当积累数十年、准备出来单干的潜在创业者。

  科技周上“众创空间”受欢迎,折射出公众对创新创业的热情。近年来,移动智能技术的兴起,不断降低了创新门槛,创业变得不再那么遥不可及。在科技园区、咖啡厅,一批创业服务机构雨后春笋般兴起。随着市场的开放、机制的完善、环境的优化,人们面临着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选择和机遇。有人感慨,这是创业的黄金时代。

  创业能激发人的潜能,也有助于打破人们就业的惯常路径。越来越多的人拥抱创业,年轻一代甚至把它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这些热情以及为之所做出的努力,无疑应当赢得掌声。但也应看到,创业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站在热潮之上,要想穿越风浪走到彼岸,光有激情还远远不够。

  不久前参加一次青年科技人员创业座谈会,一名与会者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他有位朋友信誓旦旦地说只要给50万元投资,就能把手中技术转化为产品。但没多久,这位朋友在了解市场后沮丧地说,已经有企业在开发相关产品,自认为很“牛”的技术并没有预想的价值。这种事先连市场的基本情况都不了解的创业行动,想必成功的可能性不会很大。况且好技术不一定有市场,从技术、创意到产品再到赢得市场,中间通常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人们之所以选择创业,是希望闯出一片新天地,这对于充满活力、想象和拥有一技之长的青年人来说,尤有吸引力。追寻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相对丰厚的物质回报,更为挑战自己、求得自身价值实现。不过,与选择一份工作不同,创业往往更不容易回头,因此投身创业之前不妨问自己几个基本问题:我的技术是否有优势、应用前景如何,我的创意能否打动人、细分市场在哪里?面对市场,能否承受竞争的压力;面对失败,能否接受希望破灭的难过;面对生活,能否放弃常人享有的舒适舒心?

  创业有勇气固然可嘉,但那些认清了前方艰辛、依然奋勇向前的追梦者人才更有可能成功,也更值得敬佩。从这点看,创业和钻研任何技艺一样是门清苦的差事。或许那些怀抱更高志向的创业者,才能更好认识创业的意义,取得更大的收获。

  所幸的是,我们看到,政府正组织力量对创业者开展培训指导,形式各样的众创空间也成为创业者积累经验的平台。新一代的创业者,激情之外更有务实的头脑、有可行规划。我们相信,乘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未来改变世界的创业者会更多地出现在你我身边。


让“创客”创新创业常态化

万劲波

“创客”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美国创新战略》将创新定义为“一个人或机构提出一个新的主意并将其付诸实践的过程”。创业就是“将价值创造付诸实践”。“创客”实质上就是创业者。尽管创业失败率很高,但很多人还是愿意冒着风险去创业,就是为了实现“价值创造”的梦想。

讲创客,自然会想到追溯创客运动的本源。美国有一群自造者,相比于买现成的产品,他们更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后来渐渐发展成一些DIY社区。2005年,戴尔·道尔提决定创办《Make》杂志来服务于这些发展中的社区,让他们可以分享各自制作的作品;2006年,道尔提启动了“创客集市”,让这些自造者展出各种新奇的作品,“创客文化”便宣扬开来,后来发展成为风靡全球的“创客运动”。

创业不仅承载着个人梦想,也承载着国家的梦想。道尔提讲:“我们全都是创客,我们天生就是创客”,这是美国梦的自信。同一时代,自造者在中关村并不陌生,只不过我们没有自信地说出“我们是创造者”。即便是货真价实的自主创新产品也被莫名其妙地贴上了“山寨”标签。看来,掌握话语权,不仅需要实力,还需要有足够的自信和“巧实力”!

2014年6月18日,道尔提在白宫举办创客集市,奥巴马更是宣布将每年的6月18日定为国家创客日,反映了美国对创新创业一以贯之的尊崇。与其他西方经济体相比,美国给所有创业者开辟了广阔的创业空间。近年来,奥巴马政府正持续推行“中产阶级经济学”政策,以确保所有美国人能有助于和受益于美国经济的复苏。

当前的“创客潮”特指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创新创业。其实中国早期的“下海潮”也是为了实现“价值创造”的梦想。从“下海潮”到“创客潮”,中国经济正逐步向“创新经济”转型。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一些有经济、科技专长或管理经验的人,抛下各种饭碗,一批批扎进了风云变幻的市场大海,期待能淘来第一桶金。少数人成功触摸到了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脉动,成功转型为企业家,如王石、刘氏兄弟、柳传志等……经济特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成为第一波“下海”的弄潮儿的主要集聚地。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计划经济明确转向市场经济,面对着崭新生活的各种可能性,一些有创业头脑和社会资源的人,掀起了第二波“下海潮”。许多大学生把创业作为自己毕业后的梦想,创业成为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2005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带来新一波的“创业潮”,由此也推动了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勃兴,设计制造领域出现了以用户创新、共同创新为理念的创新生活实验室、制造实验室及众筹、众包、众智等创新模式,激发了全球性的创客运动。线上虚拟社区与线下实体社区融合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客空间”,成为新的创业孵化器。

应该自信的是,中国在新一轮信息经济浪潮中抓住了机遇。中国较早地开始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具备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和市场优势,出现了一批国际领先的互联网企业和IT企业。2015年3月,“互联网+”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顺应了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给创业者带来了全新的创业机会。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便利的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庞大的内需市场、逐渐完善的产权制度、日渐兴起的创新创业文化等要素融合在一起,将为创客提供广阔的创新创业空间。

目前,“创客潮”正由北京、深圳、上海迅速向全国扩散。让“创客”创新创业常态化,政府可在多方面发力:

一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给创业留足空间;

二是搭建互联互通的创业服务平台体系,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合作伙伴关系;

三是与企业、大学、社会组织合作提供常态化的创新创业培训,为初创者识别机会、整合资源、建设团队和开发运营项目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全程辅导和创业支持;

四是鼓励民间资本逐渐加大对具有成长前景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进行风险投资,持续推动创新型企业成长壮大;

五是提高科技创新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确保人才的多样性和流动性,促进交叉领域深度融合、产学研开放合作及国际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社会发展每一阶段的创新走向低潮时,往往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暂时萧条,一些曾经占据创新统治地位的企业不及时转型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创新企业则会借助新的创新机遇而迅速崛起。在一轮轮“大浪淘沙”的创业潮中,虽然创业面临诸多挑战甚至是风暴,但必然会涌现一批批新的“傲立潮头”的幸运儿。滴水成河,更多人参与创造、创新、创意、创业和创富,将有助于和受益于创新经济的繁荣发展。

【原载《中国科学报》2015年3月23日第1版要闻;《科学导报》2015年3月24日第A01版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5年3月30日第A11版创新论坛全文转载;被科学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科技网、求是理论网、和讯网、搜狐网、中国创新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千人计划网、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上海交通大学网、南方网、商业见地网、长城网、中国江苏网、贵阳网、太原新闻网等网站转载。《南方都市报》2015年3月31日“创客时代”栏目专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