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言辞与实践的差距还有多远

2015-08-20 博俊 战略与政策论坛

古人早就强调“行胜于言”的道理,《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说明立德、立功相对于立言更艰难。

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例,时下的讨论很热烈。从官方文件至少可以追溯至1981年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强调“千方百计地提高经济效益是核心问题”。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可以说,言辞上,至少近二十年前就已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摆在了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但实践创新却是举步维艰。

科技发展也是如此。

历史上,许多有关科技的决策和评价主要由科学共同体自主进行。二战以来,科技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国家的方方面面,政治家和公众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决策和评价中。日益增长的科技投入、科研队伍使得学术研究加速成为大众化事业,学术标准总体水平下降,对“言辞创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科学共同体内部,部分在学术上缺少创见的群体,害怕、干预甚至反对学术同行的理性评判和科学检验,听任“言辞创新”把学术争论引向模糊化,进一步导致学术过度“繁荣”,妨碍了真正的学术自由。

在社会共同体中,由于信息爆炸、言论自由的影响,类似智慧城市、智能社区、绿色社区、健康科技等科学概念和技术名词被标签化使用,“言辞创新”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也混淆了公众认识,加剧了公众对科学家群体甚至对科学和技术本身的不信任。

还有经济体制改革、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新兴产业,很多现在热议的问题,十年前,甚至二十多年前就在谈。很多现在讨论的言辞,虽然有一些更深入的阐述和更新颖的名词涌现,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但实质内容和先前并没有太大差别。

为什么过去的言辞在今天仍然以不同的“创新言辞”重复着?说明以前被关注的许多核心问题到现在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很多问题虽然在认识上取得了共识,可是在行动上难以深入实践。

客观上,“言辞创新”与“实践创新”确实存在一定时差。但若热衷于用“言辞创新”来代替“实践创新”,势必导致创新标签化和行动言辞化。有时大家都用同一个抽象名词在表述行动方案,但语境和理解竟然可以完全不同,这导致了书面的“改革、创新”与实际的“改革、创新”差距越来越大。

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例,早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就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为现代人和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这已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

到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将单一的“环境”主题淡化为了“环境与发展”,用“可持续发展”概念进一步模糊了“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注重经济的国家可以更加理直气壮地强调“发展”。

2012年,在经济危机背景下,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主要议题进一步拓展为减少贫困、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从历次会议名称、主要议题的“言辞创新”就可以发现,环境保护“言辞创新”与“实践创新”差距越来越大。

40年来,人类关于环境的“言辞创新”很多,直至近来各国都提出要绿色、低碳发展,而实际行动较少,使得环境得到改善和恢复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的速度。就国际环境治理而言,达成环保共识很难,采取实际行动更难。

如1997年《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承诺,远远低于科学上的建议水平,而实际完成的任务又远远低于承诺。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和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再次证明,人类难以达成约束性承诺,更难采取共同应对行动。

就国内环境治理而言,同样也存在类似的实践创新远远落后于言辞创新的现象。言辞上,我们倡导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生态文明、绿色文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绿色消费等;行动上,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2010年上海“低碳世博”、2010年广州“绿色亚运”、2011年深圳“低碳绿色大运会”都创造了辉煌历史,遗憾的是,垃圾分类在上述主办城市没有能够真正推行。

未来40年,如果人类只是继续在言辞上进行绿色发展的理论创新或科学争论,热衷于高调的政策对话和政治宣示,行动上不能形成基本的科学共识和国际共识,不能达成实质性政治承诺,继续冷漠懈怠和自私自利,而不采取负责任的共同行动,可以预期,人类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的速度将会更加难以遏制,未来恐将距离《人类环境宣言》的目标越来越遥远。

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是中共的优良传统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近来重申1992年邓小平同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告诫,是对实践创新的鼓励。文山会海的屡禁不止,规划泛滥、模式频出,从侧面也说明了“立言”相对容易。

虽然“言辞创新”能更新社会认识,但如果“创新实践”行动延缓和不够规模,社会发展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实质性风险。社会各界只有多研究点问题,多解决点问题,才能缩小言辞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差距。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3-01-15 第5版 创新周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