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莉专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
吴晓莉专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
大学是什么
为了培养中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以及未来科技的领军人物,中国科学院大学在2014年开始了本科教育的探索。
“有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有攀登高峰的人生追求,有不怕困难的精神力量,有宁静致远的内在气质”这一段由丁仲礼写在招生简章上的话,不仅被看做是本科生招生的要求,也被认为是未来国科大对于人才在精神层面上的培养方向。
本周继续问答,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
吴晓莉:这个感觉很像当年科技报国的感觉?
丁仲礼:对,这个科技报国,我们现在叫科教兴国,这个科教兴国的战略,我们一直延续下来,并且我相信对几代人来说,科技报国还是会继续存在的,只要是中国的科技水平同先进国家相比还会有差距,我们科教兴国、科技报国还是应该成为优秀的青年人的追求。
吴晓莉:我感觉你是把你那一代的中国人的愿望、希望传承下去,这个是比较精神层面的。这两届的学生,您觉得他们符合您在招生简章上说的这几个特质么?
丁仲礼:你这个问题非常得尖锐,也非常得实际。作为一个学校,作为一个校长,作为一个老师,你必须是有教无类,所有的学生都是好学生,都是自己家的孩子,你必须是这么一个出发点来做你的工作。
但是教育有教育的规律,学生永远是分不同的等级的,但不能说一定考试好的学生以后一定是最有出息的,不能这么讲,但是也永远不能说我所有的招来的学生,一个个都是优秀的,一个个都会成才的,这个不符合教育的规律。
吴晓莉:不可能一个个都是金字塔的顶端?
不可能,对。要我一句内心话,只要有10%的学生达到了我当初设想的要求,作为校长,我就会非常非常满意。但是我说这个学校,你培养人是要有一个定位,我们定位是怎么来定位的。
吴晓莉:就像您说的定位,还是要培养国家未来的科学家,科学家,这是我们的定位。
丁仲礼:这是定位。
吴晓莉:为了要采访您,我们把要采访您的消息和信息放到了凤凰网以及凤凰新闻客户端,那就有很多的网民,以及凤凰网的网友来给您提问,我们来看一看,好不好。
北京的网友,请问丁仲礼院士,中科院系统内存在有这样的一个情况,也就是导师独大,对于一些人品很差的导师,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来约束他们。
丁仲礼:对,说得很好这句话。
吴晓莉:他们说,他们能够随意的对学生进行压榨、盘剥,平常也很少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延期了,他们觉得自己毫无责任,所以我想问丁仲礼,目前中科院有何机制,来制约这种无良导师,作为学生有如何的渠道来反应这种情况?
丁仲礼:这个同学说这个问题,我听起来也挺伤心的,因为我们从自己的成长也好,我们对自己的学生也好,都是希望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学生招来当你的简单的劳动力,简单的是为了完成你的课题。我们这些年也注意到,确确实实存在着这个同学反应的问题,尽管这样的导师是少量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是存在的。所以我们现在在讨论一个事情,就是说我们研究生名额分配的一套机制,怎么样来促使更多的导师把培养人才放在第一位,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导师所申请到的课题,申请到的任务。
吴晓莉:就是把他们的考核机制里面。
丁仲礼:就是说,他说的这样的导师,我们以后肯定在招生上要给他限制,或许一下子取消不了他导师的资格,但是我们要限制这种(导师),
吴晓莉:那面对这样子的导师,如果投诉多了,我们是不是有末位淘汰,或者是甚至公告这样的情况?
丁仲礼: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这种机制,坦率的说,因为有许多定性的东西,同你个人感受有关的这些东西,很难进入到决策程序来,这是我们的困难的地方。就同样一个老师,他带了好多学生,有的学生说这个老师不好,有的学生说这个老师很好,都会有这种情况,
也有这样的老师,就是叫学生去作假,比如说是报账的作假,不是科研上的作假,为了捞一点好处,或许他是为了整个这个小集体捞的,这种事情一旦发生,我们就可以取消这个导师的资格,因为你不是培养有诚信的学生,你没有资格培养学生。
吴晓莉:我看得出来,您对这样子的现象其实是挺忧心的。那我们回到大学吧,那您觉得,大学之所以为称为大学,大学应该是什么?
丁仲礼:这个话其实很难回答,狭义上来说,我们对大学定位很清楚,一个是传授知识,一个是创造知识。但是如果是从中国传统,或者世界的传统对好的大学的期许的话,大学就应该是一个坚守社会良知的一个阵地,这个是最关键的。我们培养一代一代人,你要通过大学培养出来,并且成为社会的精英人物。他要成为一个社会的良知,最少不说假话吧,或者是你不得不说假话的时候,我可以不说话吧。至少可以不去拍领导的马屁吧,不会无原则的去吹捧一个人吧,至少他会有独立的思考的能力,看不惯的事情不敢当面说,他至少敢在私下议论的时候说一说吧,自己不去做吧。这些都是对现阶段的中国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科技创新
一年前的九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而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关于“双创”的顶层设计已然出炉。
2015年的7月27日,在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上,李克强提到科技创新既要“顶天”,努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勇攀世界科技的高峰,同时也要“立地”,也就是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科技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丁仲礼也参加了那次的座谈会,他告诉我说,当时最大的感受是,总理很着急。
吴晓莉:他着急的是什么?
丁仲礼:着急的是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中国的传统的经济的竞争优势在慢慢的失去,比方说我们劳动力的优势,成本的优势,土地的优势,资源的优势。下一个阶段,重塑中国经济的新的竞争力,他用了这个词,这个词可能在报上没有报道,但是他讲的时候,我听得最明白的一句话,如何来重塑中国经济新的竞争力。
所以我就说,他提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等的,大概是最终的落脚点,大概是围绕重塑中国经济的新的竞争力来思考的,但是这个竞争力的重塑是比较难的,所以他就比较着急,给我的感觉。
吴晓莉:其实我们知道,对于您来说,办国科大,尤其是本科生,您可能是希望大家继续好好把科研做下去,因为科学的研究不会一蹴即成的。
丁仲礼:它是这样,因为大众创业,我的理解是要解决一个劳动力市场的问题,就是我们新的劳动力,进入市场的一个出路的问题。这个万众创新,当然它是遍及非常非常广,任何方面都有存在着创新的问题,改革就是创新。
那么对于学校来说,我是这样想的,就是说是我们的研究生,当然就是存在着创业、创新很多的问题。本科生呢,因为我们是小规模,允许我们不要什么都去覆盖,我希望他们就是坚持我们的特色就行了。另外,反过来说,我们中国人讲这个“业”,成家立业的“业”,也不是说是光是到市场上去做出一个什么事情来,产品进入到市场,就是叫立业了。我们比如说,从科研上来说,搞得很好,有自己的团队,搞出成果,它也是立业。
吴晓莉:会不会担心很多的大学生,他们在这一波的创业跟创新的热潮当中,会有一点点浮躁?
丁仲礼:这个很难说,中国经济可能走到今天,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条件都还可以了,我倒反过来觉得可能他们那种创新的动力没有他父辈那么强。你像我们这个年龄的,很多人没有上大学,干个体户也好,干企业也好,那个创业的精神,应该说是会比现在的大学生,我认为更强。
吴晓莉:就是父辈可能是迫于生存的需要?
丁仲礼:大的那些创业总归是少部分的人,真正的如果全部自己去创业了,那只是当个体户而已了。所以我想这也不是我们的一个目标,所以我们对创业,肯定要有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
丁仲礼:作为一个大学来说,说到底你不能无视一部分的学生,他毕业以后,他不想再从事他这个专业的事情,想去做一些其他的,自己去做一些,创业也好,去企业也好,做这些事,那我们还是要为这些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
其实我们的研究生创业,他有他的条件,他的条件就是你的导师啊什么,研究所那个团队是有一些成果的,这些成果你要有足够的精明的商业头脑,你是可以以研究所、以一个商业的模式推向市场的。这个可能还更扎实一点,这个还是比较好的,所以我们也在考虑,如何创业方面,要有一些课程,也在考虑这个事。
吴晓莉:给研究生?
丁仲礼:对,就是说创新、创业这方面,课程体系是什么?创业是肯定需要学一些,我们现在没有的这些课程,你连市场是什么你不了解,财务是什么不了解,你这个创业就很难,是吧。销售是什么?你这些不知道,你怎么去创业呢?所以可能我们要检查自己,就是怎么样的一些培训课程,让真正希望毕业以后,我去创业,或者毕业以后想把我的研究所老师的成果转移、转化出去的(学生),给他们创造这么一条路,
吴晓莉:还是更多的是以教育的角度来看的?
丁仲礼:对,还是教育,因为你帮不了他们,你不能说我给你一笔资金,你去创业吧,我现在最多只能说,你研究生期间你要去创业,行,那你就是两年保留学籍,你休学两年,我们有这样的。我们也有创业创得好的,刘延东同志还接见了他的,也是我们国科大的学生。
吴晓莉:已经又快要开学了,您要给学生,或者您要向他介绍,希望他读什么书的话,比如说您可以想要介绍三本书的话,您想要介绍什么书?
丁仲礼:第一本应该看看《世界(全球)通史》。
这个书不是教你历史的知识,是怎么去认识历史,就是史学、史识,第二本书问我的话,我觉得《唐诗三百首》,应该翻来覆去的看。
吴晓莉:因为您喜欢?
丁仲礼:我觉得我鼓励学生要培养一些盛唐时期的这些诗人的、文人的这种气质,像李白这样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种气派的,应该学一些这些,陶冶这方面的性情。第三本书我自己喜欢看的就是《教父》的原版。
吴晓莉:为什么?
丁仲礼:我挺喜欢教父这个人物,挺喜欢他的性格。
在刚刚过去的一周,继APEC蓝之后,一个新的词汇在网络上又火热了起来,这便是“阅兵蓝”。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环境保护部要求北京、天津、河北等七个省市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障活动期间空气质量的安全。
而在2015年的年初的时候,一部在网络上播出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雾霾的大讨论。
吴晓莉:有人说这个片子对于中国人关于雾霾有了一个科普,但有人说里面的科学证据其实并不完善,您怎么看?
丁仲礼:它是这样的,柴静做了很多很多的调查,有的现象我们要承认,它是没有错的。但是她这个片子,我是看了一遍,我没有看第二遍。我觉得它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选择性报道,第二个它开的这个药方我不会认可,比如它讲得很明白,国有企业油品不行,所以要民营,石油企业私有化。但是她采访过,她一定是知道,中国的民营企业炼的油的质量,远不如国有企业,这个我们都做了很多研究,她采访的人里面,肯定有人告诉过她,但是她反而要朝那个方向走。
吴晓莉:如果这个片子它的解决方案并不全面,甚至有一些是不可行的话,难道不能用正确的方式,或者是科学的方式来告诉我们的大众?
丁仲礼:基本的逻辑是很清楚的,所有的人都是清楚的。首先你是排放多了,排放多是谁多?首先是煤多,第二是油排放多了,办法就是要减排。怎么来减排,一个是管理,一个是技术。
比如说你要把油品质量提高,你得投入几千个亿,改造现有的设备,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是吧,然后你要把煤炭的清洁利用用起来,我们有位科学家说了,你先把现有的除尘、脱硫、脱硝这些设备运行起来,你别摆在那儿给人家看着。
吴晓莉:所以现在看起来,《穹顶之下》这个片子里面提到的,几个元凶,包括油,劣质的油,或者是劣质的煤,还是有影响的。
丁仲礼:当然是,它这个是最主要的,这个没有问题,没有一个人否定这个。但是你怎么治理,那么就是说,说很简单的话,就是减排,那么怎么减排?谁先减,谁后减?减哪个元素是第一位的,等等,这里面就有很多科学研究的内容了。
吴晓莉:您曾经提到过,在“(大气)国十条”出来之后,对于未来的雾霾的治理,可能进入了一个拐点,您这个拐点的理解是说可能雾霾的?
丁仲礼:不会严重下去,只会把雾霾降得很低,降到我们80年代到北京来念书的时候的水平,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需要比较长的时期。但是这个雾霾发生的严重程度的频次,已经达到最高点了,应该是会下降,我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事实上面,这些年的减排的这个量,还是力度是比较大的。
吴晓莉:但是真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执行。
丁仲礼:管理、法律,是第一位的,不是技术,技术都是有的。
在谈到对学生和子女教育的时候,丁仲礼说的最多的一个词是,文理兼修。热爱文学的他,当年因为一篇《哥德巴赫猜想》而选择了理工科。而在他看来,要成为科学家,努力比天才更为重要。
吴晓莉:谈谈您的学习,您以前在一开始第一次(高考)考得是文科,成绩还不错,结果血压太高了,体检没过,然后就学了理工科,为什么在第二年选的时候,选到了理工科去?
丁仲礼:那个时候不是徐迟写了《哥德巴赫猜想》嘛,所以那时候就是说,一下子觉得搞科学很神圣。
吴晓莉:但是一开始为什么没有想过去读理工,你物理这么好。
丁仲礼:我就是喜欢文科,我现在也是喜欢文科。
吴晓莉:如果你再选择的话,会又不同吗?
丁仲礼:如果让我再选择的话,我愿意学习古典文学,所以我退了休以后,我准备把所有的时间,去学古典文学,真的,这就是喜欢。
实际上,一般人都可以成为科学家,不是像文学家那么难,他可能要有一些天才,艺术家是吧,科学家只要是努力,他都会成为科学家。
吴晓莉:科学家也要有天分的。
丁仲礼:也要有天分,但是更重要的是努力。
吴晓莉:所以您觉得,科学家是学得来的?
丁仲礼:可以学会的。所以我经常跟学生说,你要发财是你自己控制不了的,你要当官,你也自己控制不了的,但是你要成为教授,成为一个有学术影响力的科学家,是你是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
吴晓莉:不过路可能也不短?
丁仲礼:对,现在肯定是要竞争。
吴晓莉:谢谢校长接受我们的采访。
丁仲礼: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