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盘点新中国11次裁军

2015-09-03 战略与政策论坛

中国网国情9月3日讯,9月3日10时06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表示,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解放军的第十一次裁军。我军实施的较大规模的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有11次,先后有数十个大军区和兵团级单位被撤销,近千所军队院校、医院等被裁撤、缩编或改隶,全军员额大幅减少。11次裁军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前十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担负繁重作战任务的同时,抓紧时机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精简整编,完成了由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联合军队的过渡,军队数量由最高时的600余万减至200余万人,初步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编制体制,军队的质量建设迅速提高。

1950下半年至1951年,首次精简整编,复员150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近450万的解放军基本上还是“小米加步枪”的以步兵为主体的陆军,没有空军,也没有海军,技术兵种也很少。随着中南、西南、西北等地区战略追击作战的迅速胜利,解放军的总员额在1949年底很快达到了570万人。陆军有19个兵团部、70个军,其中绝大部分是步兵部队,只有少量的特种兵部队。此时,解放军数量庞大,兵种单一,武器装备庞杂、落后,机械化程度很低,编制体制不完备、不统一。这与即将开始的全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不相适应,必须进行精简整编。

1950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开会讨论了人民解放军的精简整编问题,决定将全军总员额由550万减至400万,同时还计划了这400万兵力的编配:西南军区 78.8万,中南军区98.7万,华东军区99万,东北、华北、西北3个军区共100万,军委直属单位及海、空军20万。中央军委为了贯彻落实好政治局会议精神,搞好首次精简整编工作,于同年5月16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军参谋工作会议,专门研究部署这项工作。朱德总司令亲自到会讲了话,聂荣臻代总参谋长作了总结报告。全军参谋会议确定了这次整编的原则:担负剿匪和其他军事任务以及从事生产的部队,力求少变动,不要变动太宽;全国陆军统编为国防军和公安部队;国防军分为战时和平时两种编制,平时一般为“三三制”;野战军领导机构兼大军区领导机构;兵团领导机构兼省军区领导机构;整编后的陆军军、师,统归大军区直接指挥;加强陆军师的领导机构,使其具有独立作战及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能力;成立公安部队领导机构,统一指挥全国军事系统中的公安部队和属于政府系统的人民警察。

聂荣臻在会议总结讲话中说:“我们处在历史的新时期。我们的军事任务,较之过去时期是不同的。我们的基本任务,是将人民解放军提高一步,发展空军、海军和其他技术兵种的建设,以对付帝国主义可能的侵略行为,有效地保卫国家的独立,巩固国际的和平事业。”他还指出:“我们要现代化,仅是550万的正规军,既无空军,又无海军及特种兵部队,现代化的国防建设与国防力量怎样去加强?故我们必须要缩小陆军数目,减少财政开支,加强空军、海军及其他兵种建设,并使我们的陆军能与空军、海军及特种兵部队保持适当比例……因此,缩减陆军减少财政开支,增加其他军兵种经费开支,都是为了加强我们国防建设与国防力量。”

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了人民解放军复员150万人的决定。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对这一次精简整编高度重视,为贯彻落实上述决定,领导好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大规模的复员工作,中央军委和政务院共同组成了中央复员委员会,中央军委副主席、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任主任,聂荣臻任副主任。中央复员委员会拟定了复员工作大纲,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和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名义颁发了复员工作条例,地方各级政府也均成立了复员委员会,具体负责复员战士的安置工作。此次复员的原则是:干部不复员;对每个复员战士,务使各得其所,尽量做到人人满意。

毛泽东、周恩来和聂荣臻等军委领导,为搞好共和国成立后军队的第一次精简复员工作,对组织领导方法、步骤、复员人员的待遇和安置等,作了一系列的指示。

在中央和军委首长的亲切关怀下,这次大规模的复员工作完成得非常好,工作做得周到、细致。从1950年下半年开始到1951年基本结束,整个复员工作进展顺利,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第一次全军精简工作,到1951年初基本结束,共缩减陆军2个兵团、9个军、27 个师,94万余人。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精简工作未能继续进行,军队又进行了扩编,到1951年12月,全军总人数增加到627万,是解放军历史上兵力最多的时期。

1952年第二次精简整编,成立生产建设兵团

1951年底,中央军委根据国内大规模剿匪作战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已转入阵地防御作战阶段,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形势,故决定于1952年再次对人民解放军进行大规模精简整编,以提高军队的质量,支援国家经济恢复工作。中央军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编部队、加强国防力量的指示,于1951年12月制订了《军事整编计划》。计划确定:在两年内将军队总人数从627万,分期分批精减为285万,共精简342万人。

1952年1月5日,毛泽东主席批准了《军事整编计划》。从此,全军第二次大规模精简整编工作全面展开。在周恩来副主席和聂荣臻代总参谋长的领导和组织下,第二次精简工作至1952年底结束,全军共缩减3个兵团、19个军、73个师。通过精简整编,国防部队在1951年底的基础上精简了28.3%,公安部队精简了31.6%,大幅度压缩了步兵和机关人员,全军共精简了219.9万余人。加强了海军、空军、特种兵和院校。全军总人数降为406.4万余人。军费开支大幅下降。

这次精简共集体转业了40个师,其中有12个师、21万部队分别转入铁路、水利、林业、建筑等环境条件艰苦的岗位,有19个师的部队编为农垦部队。此外还复员了160万人。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中满怀深情地说:“我军广大指战员,南征北战,战争刚刚结束,就置个人和家庭的困难于不顾,立即投入艰苦的生产劳动,为医治多年的战争创伤,渡过经济难关,流下了大量汗水。他们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回忆起来,仍使我们感动不已。”

国防军转为屯垦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成功范例。1950年1月21日,新疆军区发布命令,号召驻疆部队全体军人全部参加劳动生产,要在当年开荒种地4万公顷。第二军向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军,拟定了种地13000多公顷的计划;第六军向准噶尔大戈壁开战,计划开荒8000多公顷;第五军决定在伊犁、塔城、乌苏一带种地3300多公顷;陶峙岳将军率领的第二十二兵团则计划完成种地13000多公顷。1950年1年,新疆军队70%的人员参加了农业生产,迈开了屯垦事业的艰难的一步。1950年,驻疆部队全体官兵开荒85万亩,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油料全部自给。

1952年底至1953年上半年,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新疆军区以代司令员王震、代政委王恩茂的名义颁发命令,将驻新疆人民解放军整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两部分。编为生产部队的是第一兵团第二、六军和第五军大部以及第二十二兵团全部。1954年8月6日,根据新疆分局和新疆军区的建议,中央军委决定第二十二兵团与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合并,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0月7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共计10.55万人。陶峙岳任司令员,新疆分局书记王恩茂兼任政委。

驻疆部队官兵在准噶尔、塔里木和天山南北的戈壁荒漠上开发出了大片新绿洲,建起了一座座新型的现代农场,创建了新疆第一批现代工厂,培养了新疆第一代产业工人,建起了石河子、奎屯、五家渠、北屯、阿拉尔等新城。

1954年至1955年的第三次精简整编,以推动现代化为目标

朝鲜停战实现和国内大规模的剿匪作战基本结束后,1953 年8月28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面对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已全面展开等大好形势,决定对人民解放军再一次进行精简整编。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出了“军事系统(包括公安部队)应在整顿组织、精简机构和冗员、加强技术训练、提高部队质量的基础上,大力缩减军费开支”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军费减少3万亿元。毛泽东还提出今后的军政费用在国家财政支出中不得超过30%的要求。一方面要建设一支优良的现代化军队,另一方面又要大大减少军费,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军委副主席彭德怀连续召开扩大的军委例会,研讨精简整编的工作方针、原则、措施等问题。彭德怀提出了这次精简的原则:国家武装部队的总数应保持一个适当的数量,太少会削弱国家现实的防御力量;过多则增加财政负担,影响经济建设。为了在裁减人员的同时,能保持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应多减机关、少减部队,多减步兵、少减特种兵,多减战士、少减干部,增建学校。9月8日,彭德怀向毛泽东作了书面报告,建议修改1952年的军队建设五年计划,常备军总额应定为350万人,在两年内实现。毛泽东批准了彭德怀的报告。

为统一思想认识,解决军队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彭德怀向毛泽东建议召开一次有各大军区、各军兵种领导同志参加的军事会议,毛泽东批准了他的建议。在彭德怀主持下,高干会议于1953年12月7日至1954年1月26日召开。会议对建国以来的军事工作作了总结,同时,结合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了军事建设的总方针、总任务。这次会议对于统一全军思想,完成军队建设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人民解放军全面开展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彭德怀代表军委作了《四年来的军事工作总结和今后军事建设上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报告,阐述了军队建设十个方面的基本问题。会议确定人民解放军建设的总方针、总任务为:建设世界上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以保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

高干会议对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会议提出,首先集中资金,发展国家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通过工业的发展,提高军队的技术装备水平。彭德怀说:“现代化的军队必须有现代化的装备(包括飞机、各种舰艇、各种大炮、各种坦克、各种车辆、各种雷达、通讯设备和各种军需品)和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飞机、铁路、火车、公路、汽车、轮船),这些不是单靠国外订货所能解决的,必须建立我们国家自己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如果没有重工业,没有现代装备来武装我们的军队,则我国和我军仍将处在落后状态,而落后照例是要挨打的。建设重工业,就需要大量的投资。如果我们的军费同过去一样仍占国家开支的很大比例,不能挤出钱来投资于工业,则重工业建设是不可能的。”

高干会议研讨了精简整编工作。聂荣臻在会上作了《关于组织编制问题的总结》的专题报告,对各军兵种的人员比例、组织与编制、人员的处理等问题,都作了明确的要求和部署。

高干会议后,全军深入贯彻会议精神,进行了精简整编的充分准备,由于全军上下的一致努力,此次精简工作到 1955年底顺利结束。全军总兵力共精简了23.3%,其中陆军部队裁减了54.8%。步兵师的数量减少了26%。其间,还相继组建了一批直属中央军委、总部或大军区的通信兵和防化兵部队,进一步加强了特种兵,推动了陆军的合成化建设。

通过这次精简整编,压缩了军队总定额,减少了军费开支,军费开支由1953年占国家财政开支的34.2%降到24.1%;向地方输送了一大批骨干。到1956年,全军转业干部和复员战士已达500万人。

1957到1958年的第四次精简整编,五个军兵种变为三个军种,海空军加强

1956年9月,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把军政费用占国家财政开支的比重,由第一个五年计划的32%降低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的20%左右,把国防费用降低到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15%左右。

据此,中央军委于1957年1月召开扩大会议,讨论了加强国民经济建设同加强国防建设的关系。会议通过了《关于裁减军队数量加强质量的决定》,确定全军总人数再裁减1/3。

1957年7月16日,彭德怀在第三次国防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谈到为什么要进一步裁减军队人员,如何裁减,以及建军方针等问题时说:“从军费开支来看,1956年我国军费的开支是61.16亿元,占国家总支出的20%。在这里边,用于吃、穿、训练、装备修理、办公杂支、工程建筑、动员复员的费用,占去大部分,而用于装备购置费用的,只占一小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想迅速提高军队的装备质量,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针对这种情况,从今年开始,准备进一步裁减军队的数量。准备裁减的,主要是各种平时没有迫切需要的勤务部队,是些可办可不办的过多的学校,是些工作任务重叠或者可以合并的机关部门,并且在保持足够战斗单位骨干的原则下,把战斗部门的战时编制转为平时编制。”

这次精减工作从1957年开始到1958年底结束,共转业和复员了100余万人。全军成建制地集体转业或移交地方的有1个军部、16个师、30余所医院和 30余所院校。精简最多的是步兵部队和各级机关,步兵部队精简51.2%,各级机关精简27.2%,全军总人数降为237万。在步兵减少的同时,海、空军和特种兵得到了加强,占到全军总人数的32%,成为合成军队中重要的战斗力量。

被精简出去的部队官兵很多投入到农垦事业中去了。

20世纪50年代,经过连续4次大规模精简,解放军的军费开支由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的43%,下降到8.9%,减轻了国家的负担,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军队的合成化建设和质量建设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在四次精简整编过程中,完成了人民解放军由战时体制向国防军体制的过渡,初步建立了和平时期人民解放军的体制编制,建立健全了全军的领导机构,重新划分了战区,建立了军区领导机构,完善了战略战役指挥体系,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体制。

第五次裁军:以“消肿”为目的进行精简整编

1975年6月24日至7月15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审议通过了《关于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和安排超编干部的报告》,决定在3年内将军队定额从610.8万人压缩到450万人。这是人民解放军第五次大裁军。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军队建设逐步由临战状态转变到和平建设的轨道上,军队斗争准备也由应付全面战争转向应付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上,人民解放军展开了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全面建设。

由于过去准备打全面战争,部队长期处于临战状态,持续进行扩军备战,造成军队总员额严重超编,编制不合理,机构重叠臃肿。

根据军委扩大会议精神,总参谋部拟制了《压缩军队定额调整体制编制的方案》,规定全军总人数精简26.2%。至1976年6月,全军已由610.8万人减少到529.9万人。

正当全军精简整编取得显著效果的时候,“四人帮”掀起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使得精简整编工作被迫停顿。

1977年,邓小平重新工作后,再次强调进行精简整编。1978年1月18日,中央军委下发《关于军队编制体制的调整方案》,要求军队继续贯彻执行1975年确定的精简整编方针、原则和措施,并决定铁道兵、工程建筑部队不计军队员额,将地方警卫部队交公安部门改为武装警察。

第六、七次裁军:适应军队工作重点转移

1979年以后,军队工作重点逐步实现了转移,重新开始了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全面建设。针对当时军队仍然臃肿庞大,难以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求的状况,从1980年开始人民解放军实施精简整编,重点压缩军队规模。接着又针对军队体制存在的问题,从1982年开始,再次实施精简整编,重点改革军队体制。

这分别是人民解放军的第六次、第七次大裁军。

1980年8月15日,中共中央颁布实施《关于军队精简整编的方案》。精简整编的原则是:精简机关,压缩军队定额,减少保障部队和非战斗人员。主要包括:大力精简机关及其直属队;压缩非战斗人员和普通兵员,将陆军区分为满员师和简编师;压缩干部数量,提高干部质量,加快领导班子年轻化的步伐。

全军精简整编工作从1980年第四季度开始实施,至1981年底基本完成,人民解放军总人数由603万人压缩到450万人,初步解决了部队臃肿庞大的问题。

1982年7月,中央军委召开座谈会,着重研究军队体制改革问题。会议明确提出,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的原则是精兵、合成、平战结合、提高效能,并确定军队体制改革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军队的整体组织结构,二是领导、指挥关系,三是各级职权的划分,四是部队的编组。

1982年8月16日,中央军委命令,为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驻军兵种合同作战指挥的需要,加强对兵种部队的集中统一领导,决定将军委炮兵、装甲兵、工程兵机关,分别改为总参谋部炮兵部、装甲兵部、工程兵部。

此次改革还建立健全了文职人员和志愿兵制度,适合使用职工的不再用军人,能用战士担任的职务不再用干部,尽量减少干部数量。整编后,全军干部与战士总比例由1:2.7调整到1:3左右。

在这次编制体制调整中,铁道兵并入了铁道部,撤销基建工程兵,组建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人民解放军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迈出了坚实步伐。

第八次裁军:百万大裁军震惊世界

1984年,中央军委开始酝酿军队进一步精简整编问题。11月1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提出,军队要“进一步裁减,减少100万人”。此后,在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总参谋部制定了《军队改革体制、精简整编方案》。在1985年5月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邓小平宣布:中国政府决定,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减少100万。

这是人民解放军的第八次大裁军。

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人民解放军依照先机关,后部队、院校、保障单位的顺序,自上而下地组织实施精简整编。

这次震惊世界的百万大裁军有四个特点:

一是将陆军的军改编成集团军,将独立的装甲兵、炮兵、工兵等兵种部队编入集团军,并充实扩编了通信兵、防化兵等兵种,增编了电子对抗部队、伪装部队等专业兵种,集团军编成内的各兵种的火力、突击力和机动作战能力都大大超过了原陆军的军。

二是陆军淘汰了骡马,实现了摩托化和半机械化。

三是改革体制,裁并机构。直属中央军委和大军区的炮兵司令部、装甲兵司令部、工程兵司令部、防化兵部,分别缩编合并为总参谋部和大军区司令部所属的业务部;11个大军区合并为7个。

四是改变隶属关系。县市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政府建制领导。

百万大裁军后,我军陆军的专业兵种数量第一次超过了步兵,炮兵成为陆军中的第一兵种,装甲兵成为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陆军防空导弹部队等一大批新的兵种纷纷诞生,骑兵、司号兵等不适应现代战争的兵种和专业被取消。

至1987年,人民解放军顺利完成了体制编制、精简整编任务。此后,又经过几次微调,到1990年,全军员额已减少到319.9万人。

第九次大裁军:军队转型建设时期的深刻变革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的高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现代战争的形态发生重大变化。进行军队体制编制的调整,已成为各国推进军事变革、适应现代高技术战争的一项重要内容。

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宣布:在80年代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基础上,我国将在今后3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

这是人民解放军第九次大裁军。

这次精简整编分三步完成:1998年下半年完成机关和部队的调整精简;1999年上半年完成装备、后勤保障单位的调整精简;1999年下半年完成院校、训练机构等其他单位调整精简和扫尾工作。

针对领导机关庞大、部分机构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对军以上机关的一些部门进行了撤并,共减少1500余个部门,机关人员精简20%左右。军队从事生产经营的2900余个机构全部撤销或移交地方。军队指挥领导体制进一步走向精干、灵敏、高效。

在调整部队的编成结构方面,进一步压缩陆军,减少步兵。撤销部分集团军军和师、团建制,部分集团军改为军-旅-营体制。海、空军和第二炮兵部队,通过淘汰落后装备、调整编组,撤并了一些建制单位。

为贯彻“科技强军”战略,这次整编改革了武器装备管理体制。1998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总装备部,对武器装备建设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全军实行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四总部体制。

这次精简整编还对后勤保障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1998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在战区一级实行三军联勤保障体制,形成了以军区为基础、区域保障与建制保障相结合、通用保障与专用保障相结合的新型保障体制。

第十次大裁军:向着建设信息化军队目标迈进

2003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在2005年前再裁减军队员额20万,军队规模将保持230万人。

这是人民解放军第十次大裁军。

这次精简整编在压缩规模的同时,着重优化结构、理顺关系、提高质量、精简领导机关和直属单位,重点调整领导指挥体制,优化部队编成结构,改革院校和训练机构及改善官兵编配比例等。

这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精简干部是重点。几十种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原来由干部担任,改为士官履职;部分文职干部改为文职人员。全军精简干部17万,优化了官兵比例结构。为此,人民解放军推出了新的制度支持改革。从2006年开始,施行文职人员和非现役公勤人员制度,改革军队力量构成和用人制度。

在部队结构的调整优化上,压缩陆军规模,加强了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建设,减少装备技术落后的一般部队,扩大机械化部队规模,组建、改建部分高技术部队。调整后,陆军作战部队的编成趋于合理,机动能力、火力打击能力和执行多种作战任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海军海上机动作战力量和航空兵部队主战兵力有所加强。空军空中进攻和地面防空力量进一步加强,攻防兼备能力得到提高。

第二炮兵核导弹部队的机动能力和生存能力得到增强,常规导弹部队进一步扩大,“双重威慑”、“双重打击”能力有较大提高。

院校和训练机构的调整改革,以健全体制、优化结构、压缩规模、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以军事任职教育为主体、军事高等学历教育和军事任职教育相对分离的新型院校体系,基本实现军队院校教育由高等学历教育向军事任职教育为主的转变。

任何一支军队的体制编制、员额数量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使命任务、战争形态、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人民解放军走过了与时俱进的60年辉煌历程,在未来的征途上,一定会勇立时代潮头,因时而动、因势而变,始终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钢铁长城。

第十一次裁军:抗战胜利70周年 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

新华网北京9月3日电 3日10时06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表示,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姜春良少将表示,裁军30万在军队向强军目标聚焦过程中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从政治上宣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爱好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的关键力量。从战略上来看,这也是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的举措。“此次裁减大量非战斗部队使主要的军队员额向集中于能打胜仗和能打仗的官兵集中。此外,军官的员额比例也将会减少,一个军队的战斗力跟士兵跟军官的比例有直接关系,我军军官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虽然在不断的精减,但总体上员额比例还是偏高。”姜春良说。此外,姜春良也表示,虽然解放军裁军30万,但解放军的战斗力和对世界和平的维护能力仍然不会减少,通过武器装备的先进研制和人员官兵与武器装备密切有效的配合使我们的军队会更有战斗力。所以,裁军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显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大的战略举措。军事问题专家千里岩也表示,裁减一则让军队更精干专业,二则可以使得汰弱留强。既是符合世界和平潮流,又能保证我们有限的资源更高效的用于准备未来高科技军事斗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