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研究国际竞争力蓝皮书2015
《中国基础研究国际竞争力蓝皮书2015》定位于科研产出的视角,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勾勒中国基础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宏观轮廓和特征。由于科学研究是人类社会最复杂的智力活动之一,基础研究的竞争力内涵也远远超出了数量与质量的范畴。考虑到定量分析方法的优势,《蓝皮书》将竞争力的内容限定在基础态势、学科结构、重要成果、国际合作4个维度,以WoS数据库(SCI论文)为分析依据,评估中国基础研究的年度表现,诊断性分析中国基础研究需要加强或关注的问题,并结合中国科研环境背景提出针对性建议和解决方案。
作为世界科学舞台上迅速崛起的新兴力量,中国的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效,连续多年保持了强劲的科研产出增长态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2大SCI论文产出国家。但是,产出大国不等于科学强国。提升中国基础研究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向科学强国转型,都离不开对其竞争力水平的客观认识和正确评估。探究中国基础研究在世界科学舞台上的表现,剖析进步与不足,是《中国基础研究国际竞争力蓝皮书2015》(以下简称《蓝皮书》)的基本目标。
《蓝皮书》定位于科研产出的视角,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勾勒中国基础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宏观轮廓和特征。由于科学研究是人类社会最复杂的智力活动之一,基础研究的竞争力内涵也远远超出了数量与质量的范畴。考虑到定量分析方法的优势,《蓝皮书》将竞争力的内容限定在基础态势、学科结构、重要成果、国际合作4个维度,以WoS数据库(SCI论文)为分析依据,评估中国基础研究的年度表现,诊断性分析中国基础研究需要加强或关注的问题,并结合中国科研环境背景提出针对性建议和解决方案。
《蓝皮书》揭示出中国基础研究取得了以下令人瞩目的进步:
科研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的SCI论文数量在2013年首次突破20万篇,从2009年的12.2万篇增加到2013年的21.6万篇,相当于美国的62.2%,继续保持世界第2的位次。
与美国的学术影响力差距持续缩小:2008年中国的SCI引文数量仅相当于美国的6.6%,但2012年引文数量上升至美国的12.4%。
临床医学发展速度迅猛:2009-2013年中国临床医学的SCI论文数量以年均19.1%的速度增长,同期世界该学科论文增长率仅为0.2%。
若干学科的重要成果数量超过美国:2013年,中国在22个学科中有3个学科的重要成果(重要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超过美国。其中,环境生物技术和化学工程约四分之一的重要成果来自中国,而美国的世界份额分别为17.4%和16.4%。
学科布局在调整完善之中:学科结构均衡指数从2009年的0.27下降到2013年的0.23,揭示出中国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发展水平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在取得上述进步的同时,文献计量数据揭示出中国在以下方面值得关注:
学术影响力提升滞后于研究规模扩张:2012年,中国以14.1%的论文世界份额收获了5.3%的引文世界份额;以SCI论文数量第2的世界位次获得了引文数量第7的位次。
生命科学领域仍为“短板”学科:虽然与自身基础相比,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其它领域相比,生命科学仍有一定差距,以临床医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为例,3个学科的SCI论文数量分别为美国的23.8%、43.5%和38.1%。从重要成果产出看,中国上述3个学科的世界份额均低于3%,而同期美国这几个学科的世界份额均高于40%。
学科结构的均衡性低于科技发达国家:0.2是科技发达国家与新兴科技国家学科均衡指数的分界线。2013年中国与其它新兴科技国家相似,学科均衡指数高于0.2,而同期科技发达国家的学科均衡指数普遍低于0.2。这说明中国不同学科发展水平的差异相对较大,学科结构的均衡性低于科技发达国家。
跨领域的知识交流相对闭塞:融合指数和凝聚指数的得分揭示出中国学科知识的交叉主要体现在同领域学科群内部。而美国等科技发达国家的学科交叉不仅表现在同领域学科群内部的知识交流,更加体现在跨领域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
国际合作研究仍需大力加强:2009-2013年,中国的国际合作论文总量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但是与其它国家相比,2013年中国国际合作份额为25.5%。考虑到欧洲一体化对欧洲国家间合作的推动作用,中国的国际合作份额与其它科技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而且落后于巴西、韩国等新兴科技国家,居于论文TOP20国家的第17位。
《蓝皮书》报告及相关研究受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专项经费支持,由张晓林研究员担任总策划、杨立英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基础研究竞争力分析》课题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