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以人才驱动创新

2016-06-02 韩琨 战略与政策论坛

人才是我们源源不断创新的一个最核心的驱动力。图片来源:新华网


“和资金、技术、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水平相比,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依然被分割成劳动力市场和人才资源市场,且产学研之间、机构之间、区域之间的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还不成熟,难以实现人才资源横向、纵向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中国科学报》记者 韩琨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李克强总理也强调,“要进一步破除阻碍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的各种阻碍,充分激发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

近年来,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氛围,调动人才的创新活力,始终是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等都十分关注且不断探索的重要议题。那么,他们作了哪些探索可以借鉴,关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我们还有哪些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呢?


实践层面:引进、培养、使用都需要


“资源配置里面我们认为最最重要的,可以再加几个‘最’,还是‘人’,如何吸引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都是需要的。”

谈到对人才资源的看法时,苏州市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杨知评连用了几个“最”作为强调。

他说,所谓“引进”,就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支持,使不管是外籍专家、外籍教授,还是国内的“千人计划”专家,包括国内的博士生、硕士生,都到园区工作、创业。

当然,人才资源被引进后,地方政府可做的工作并非就此结束。杨知评表示,引进只是一方面,“我们认为还需要‘培养’”。

他补充道,对人才尤其是科教人才的“培养”,正是苏州市工业园区当初要打造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初衷。由此,苏州市工业园区管委会把引进高校进驻当作招商引资一样重视。“当时我们一家一家地谈,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到如今共有27家大学进驻,学生规模达八万人”。

“人才是我们源源不断创新的一个最核心的驱动力。”杨知评总结道。

谈到下一步的工作规划时,杨知评透露,苏州市工业园区管委会打算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引进更多的人才。

“这方面我们有许多工作可做。”他举例道:“比如有教授来,我们会在工资上给予补贴。对于来就业的硕士、博士,给予每个月两三千块钱的补贴。人才引进后,我们给他安家、给他买房。在这些优惠政策下,高级别的人才如院士来到园区,可以拿到最多每年200万元的补贴。通过类似政策,我们希望能够引进更多的高端人才。”


机制层面:以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要提高各类人才政策、人才计划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

谈及人才政策改革问题时,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万劲波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人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解决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鼓励有内生动力的改革探索,提升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促进各类主体和利益相关者的信任与合作,进一步解放科技生产力和创新驱动力。”

应当说,在激励人才创新方面,利益问题是绕不开也应当解决的核心问题。对此,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康凯宁有着非常坦白的表述:“应该赋予人才职务科技成果部分知识产权,使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千激励,万激励,不如产权激励。”

“在精神和技术层面要把人才当人才,在利益分配制度上,要把人才当人。”康凯宁向记者介绍道,目前,中央、国务院已经提出了非常明确的人才战略,许多省市也提出了人才策略,但基层单位缺少人才攻略,而西南交大的人才攻略便是他们所探索实行的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

原来,当职务科技成果评估作价入股后,成为公司的国有股权,为了实现法律规定的对发明人的股权奖励,需要通过国有股权交易系统将一部分国有股权奖励变更到发明人头上,这一过程在实际操作中相当复杂。例如,在北京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需要北京市14个政府部门配合才能完成。但在西南交大,只需要学校盖一个公章即可完成。

“西南交大通过分割知识产权给发明人,只需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办理专利权人变更手续,然后将知识产权评估作价入股,发明人持有的知识产权就变成了发明人的股权,学校代表国家持有的知识产权就变成了国有股权,完全避免了国有股权交易复杂的程序。”康凯宁进一步解释道。

这样做的好处除了程序精简,令科研人员节省不少时间和精力外,还在于先确权可以激励他们更好地工作。“进步,只有当一个人确信不受干扰地享有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才会发生。分割确权越早,人才双创动力越大;分割确权越晚,人才干劲越小。”他说。


理念层面: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及科学共同体机制协同治理新模式


“和资金、技术、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水平相比,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依然被分割成劳动力市场和人才资源市场,且产学研之间、机构之间、区域之间的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还不成熟,难以实现人才资源横向、纵向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万劲波说。

万劲波表示,从长期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产学研结合不紧密、人才流动不畅的制度障碍问题,需调整科学、技术、创新及创业不同主体的利益分配关系,建立风险分担、利益分享机制;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兴办大学和新型科研机构,形成多种法人性质、所有制、功能定位的机构体系;统一不同性质法人所属创新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度,放开职称评定、岗位聘用、评价激励的自主权;在对等开放、保障安全的原则下,引导外资研发机构参与承担政府科技计划项目;政府在鼓励大都市区率先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和创新创业生态的同时,有责任引导人才等创新要素向基层、企业、欠发达地区和公益性行业流动,支撑全国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及科学共同体机制协同治理新模式,共同探索科教融合、相互增益、良性循环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必将汇聚成从教育强、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复兴之路。”万劲波总结道。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6-06-02 第5版 综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