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未来30年科技新征程
5月30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是一次必定载入史册的盛会,吹响了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角。这次大会承续新中国60多年科技事业的发展壮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我国未来30年科技发展的新征程。
百年宏略,每逢大事有决断。
在国家发展的历史关头,中央都从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利益出发,把握时代脉搏,应对问题挑战,提出科技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国家战略。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的春天,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再到创新发展新理念,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创新型国家到世界科技强国,这一系列的方略指引和推动着中国科技事业从奠定基础、打破封锁、建立体系,到改革开放、奋起直追、全面提升,再到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塑造引领,走过了60多年辉煌发展历程;确立了未来30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方向和路线图,将指引和推动中国科技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当今中国,科技创新已成为支撑国家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力量和锐利武器,不断丰富和充实着我国经济社会中的知识元素,扮演着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发动机的角色。中国也已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科技大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不断改写着国际科技与经济的版图。
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当前应抓好起步开局,长远要谋全局断大势,关键是调动人才积极性。
面向未来30年新征程,起好步、开好局。
对中国科技发展的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判断:“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个判断,对我们立足国情,校准起点,起航扬帆远行,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至关重要。
可以说,当前我国科技正在爬坡过坎,任务艰巨复杂,应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主线,着眼实现第一步战略目标,系统梳理各方面已出台的各项有关规划、政策和措施,优化完善整体布局,推进科技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制定少而精、真正管用有用的政策,做好时序安排,形成以纲要为统领的规划体系、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和“施工图”。要大处着眼、小处发力,统分有序、合力推进,加快促进科技质的飞跃,加快促进系统能力提升,为实现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始终坚持全球视野、世界眼光,善谋全局、善断大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科技的国际竞争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比赛。我们在创新,别人也在创新,发达国家更是凭借先发优势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在创新,比拼的是创新的速度、耐力和持续性。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我们就要比别人创新得更快、更好、更持久,所以“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国际竞争形势瞬息万变,科技领先者从来都是走在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上。这就要求我们始终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研判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方向和重点。
面向现代化建设,在实施好纲要部署的9个重点领域技术发展方向以及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的同时,应持续深入开展科学前瞻,进行技术预见,制定和适时更新至2050年各重要阶段的重点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和关键产业技术路线图,不断凝练重大科技问题,不断提出新的前沿方向,敏锐反应、超前布局、持续攻关。
开展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科技创新的比较研究,重点是竞争态势、核心能力、科技布局、战略重点、创新管理、科技投入、知识产权等,把握国际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走向,结合我国发展的阶段特征,适时调整完善创新策略。
善用优势,出奇制胜,利用我国巨大的市场优势、旺盛的需求优势、紧迫的环境承载压力,需求驱动创新、问题牵引创新、压力倒逼创新,找准科学和技术的“中国问题”,把握弯道超车的历史机会,不断产出超级杂交水稻、高速铁路式的重大创新成果,再做出像造纸术、指南针、火药那样足以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成就,在人类知识体系中形成中国源流的学派。
着力调动人才积极性,让科研人员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创新驱动根本上是人才驱动。尊重知识,首先要尊重人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只有把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出来、调动起来,才能迸发出无穷的创新力量,支撑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大业。当前应从科研人员最为关切的经费使用、成果评价、薪酬激励、项目管理等方面的难点和痼疾入手,改革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规定,以人为本着力构建创新友好的环境,让科研人员真正能安心致研,自由地创造,自主地探索。
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决定大幅提高中央财政科研项目中的人员费比例,提高用于人员激励的绩效支出比例。科研经费使用中的难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应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大力减少各类评审评估,改变不少科研人员“不是在评审中就是在参加评审的路上”的怪状,让科研人员从过多的评审和被评审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多的科研时间。切实扭转实际普遍存在的以SCI论英雄的现象,少一些简单数SCI论文及影响因子的形式主义评价,建立以影响力和应用效果为标准的成果评价方法,重点评价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引导科研人员更加重视创新的质量、价值和实质贡献。
完善科研人员薪酬和收益分配政策,体现智力劳动的价值,获得与其创造性劳动相应的回报。适当的奖励和“冠名”有利于人才的激励,但过犹不及,应少一些“贴标签”式的激励。引导人才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不断挑战自我,不能总是“一招鲜吃遍天”,鼓励他们在永不停息的创新实践中不断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深化科研项目管理改革,克服行政管理的弊端。一线科研人员对研究前沿最敏锐,对具体科研项目实施最在行,应尊重他们的创新自主权,少一些对他们微观具体科研活动的干预,多做营造环境、供给政策、提供服务的事。科技创新是挑战人类认识和智力极限的创造性活动,充满着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不能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标准化管理规则管理科研,不能用行政管理的方式管理科研,应积极探索符合智力劳动特点的知识管理、创新管理新模式,不断提高科研治理能力和水平。
展望未来,承载着国家意志、人民期盼、时代要求的中国科技航船,将沿着“三步走”的路线图和航向标,势不可当地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
来源:《瞭望》第23期特稿,2016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