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于获奖者年龄的国家科技奖激励效用分析

2016-07-08 李强 战略与政策论坛

李强(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要:处于创新思维活跃期的青年人才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希望,通过科技领域最高价值体现的国家科技奖对他们进行有效激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社会公众和科技管理部门普遍关心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对2009-2013年获国家科技奖项目完成人年龄结构的分析,从获奖者群体与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体年龄结构差异、成果的检验期、及成果奖的缺陷等三个方面,探讨了现有国家科技奖项难以有效激励青年人才的原因,并结合获诺贝尔奖及获自然科学奖项目第一完成人最佳成果产出年龄分布的对比,就增设国家级青年科技奖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展开讨论。

关键词:科技奖励;青年人才;诺贝尔奖;成果检验期;最佳产出年龄

1. 引言

科技奖励是科学共同体对某些成员科学技术研究“信用”的肯定,这种“信用”或“信贷能力”使得科学共同体外部的投资者和科学共同体成员都相信优秀科技人员具备取得更多科技成果的能力[1]。伴随着科学技术研究与科技奖励的规模日益庞大,科技奖励中的优势积累效应愈趋明显。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逐步完善科技社会建制与科技奖励体系,科技奖励也从简单的社会承认发展成为日益规范化的社会建制,它既是科学共同体以某种公认形式表达对科学家发现优先权的一种承认,也是激励科技工作者不断创新、维护科技建制稳定与发展的基本制度。

而对于青年人才来讲,一方面他们的创造性处于一生中最旺盛的阶段,另一方面他们又处于事业的起步阶段,急需要通过得到认可来改善自己的科研状况,这个时期的奖励往往能起到雪中送炭的效果,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为此,很多国家专门设立针对青年人才的奖项,如美国的沃特曼奖、总统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奖,俄罗斯的联邦政府青年学者科技奖,印度的巴特纳加尔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等。

科技奖励有助于青年科技人员增强信心,获得必要的科技资源,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实现其社会期望价值[2],而且奖励青年人才是培养学术接班人的需要,符合人才出成果的年龄分布规律,对青年人才成长有关键性影响[3]。正因为如此,美国、印度等国家的科技奖励呈现出向青年人才倾斜的趋势,不仅现有青年科技奖项的受奖人数和奖励金额大幅增加,而且还新设奖项为杰出青年科学家提供更多的资助,激励青年人才发挥创造性。如美国国立卫生院于2007年专门设立创新新人奖(NIHDirector’s New Innovator Award),在1991-2010年间,美国13个一级学会设立的奖项数从206项增加到296项,每年的授奖人数从1924人增加到2865人,其中:青年奖项从25项增加到53项,增长了一倍多[4]。而在印度,继1987年设立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青年科学家奖和印度工程院青年工程师奖之后,又于2006年设立班加罗尔印度国家科学院青年科学铂银禧奖,在印度设立较早、声望和社会影响较大的十一项科技奖励中,青年科技奖励就有两项,每年的获奖人数占这些奖项受奖人数的一半以上。

在科技领域,针对青年人才的奖励内容包括竞争发展、现金奖励和非货币福利等。尽管科技奖励能够激励创新、促进青年人才成长在各类文献中都有描述,但其总体效果却决定于参与者的特点和行业领域的竞争态势,在激励强度较大、科技挑战明确、环境开放的情况下,诱导性青年科技奖励的激励作用更为明显[5]。但也有学者认为,尽管奖励制度通过更激烈的竞争、引入更多的参与者、风险共担机制、以及比其他政策更灵活的特点来更有效地激励创新,但如果奖项设计、授予和管理都很差的话,它们可能是无效的或者甚至是有害的[6]

从我国的情况看,在科技领域最高价值体现的国家级科技奖中,尚无面向青年人才的专门奖项。在现有面向青年人才的40项科技奖励中,只有省部级奖5项,其余35项均为社会力量设奖,青年奖项仅占我国科技奖项总数的2%。对于这种情况,有学者认为我国现行的各级政府科技奖励基本上还没有偏重于支持青年科学家甚至青年学生方面的科技奖励[7],而且在科技领域最高价值体现的国家“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以及国家科技进步奖)中,青年人才很难占据一席之地,这对于调动青年投身科学事业的积极性是不利的[8]

在我国科技奖励体系中,国家“三大奖”因其受奖项目多、覆盖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等特点占有重要地位,对确认和肯定广大科技人员的重大创新和重要贡献,激励他们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国家“三大奖”获奖项目的完成人中,青年人才所占比例如何?贡献是否得到充分关注?激励效用能否有效体现?这些不仅是社会公众和国家科技管理部门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发展和完善国家科技奖励体系、强化激励青年人才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

2. 研究设计

目前我国的国家科技奖共分为五个类别:最高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属于个人奖,不涉及完成人排序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属于成果奖,按照2008年新修订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第五条规定“国家科学技术奖授予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或组织,并对同一项目授奖的公民、组织按照贡献大小排序。”

由此可以假设,如果青年人才在获奖项目完成人中的比例与其在我国科技人力资源中的比例接近,则表明青年人才在国家科技奖中所占比例基本合理;如果在第一完成人和第二完成人中二者比例依然比较接近,则表明青年人才在国家科技奖中已得到较为充分的关注。基于以上假设,结合科学技术成果的形成及其通过奖励被认可的一般规律,本研究将就国家科技奖励对青年人才的激励效用给出合理判断。

20092月颁布的《实施细则》中有两项重要修订:一项是对成果完成时间的要求,“三大奖”的完成时间由至少1年前改为3年前;另一项是对未获奖项目的要求,“对于经评定未授奖的候选人、候选单位,如果再次以相关项目技术内容推荐须隔一年进行。”而之前无该项限制。考虑到政策影响的连贯性,本研究将分析范围限定为2009-2013年国家“三大奖”获奖项目。

由于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分别限定完成人数为5人和6人,出于数据可比性的考虑,尽管科技进步奖完成人数量比较多,本次分析对获国家“三大奖”项目将只考察前5名完成人。除此以外,考虑到获一等奖的项目数量偏少,不具统计意义,本次分析未考虑奖励等级的差别。

为便于和现有国内外青年科技奖项对照,本研究将获奖者年龄划分为青年(35岁及以下)、中青年(36-45岁)、中年(46-55岁)、中老年(56-65岁)以及老年(66岁及以上)五个主要年龄段;除此以外,对于30-39岁群体,还就其在获国家“三大奖”项目完成人中和在我国科技人力资源中的比例进行了分析与比较。

3. 获奖项目完成人的年龄结构

在纳入分析的2009-2013年国家“三大奖”获奖项目中,有获自然科学奖项目189项,获技术发明奖项目230项,获科技进步奖项目904项,获奖项目前5完成人共6576人。其中:获自然科学奖项目完成人821人,获技术发明奖项目完成人1318人,获科技进步奖项目完成人4437人。其中:获国家“三大奖”项目前5名完成人平均年龄47.2岁,其中:获自然科学奖项目完成人平均年龄47.3岁,获技术发明奖项目完成人平均年龄44.9岁,获科技进步奖项目完成人平均年龄47.9岁。从年龄构成看,中青年和中年群体占获奖总人数的74.3%,构成获奖项目完成人的主体。

3.1    自然科学奖

在获自然科学奖的189个项目中,前5名完成人共计821人次,其中年龄最大的95岁,年龄最小的27岁,平均年龄47.3岁。从年龄结构看,获奖项目前5名完成人中,青年群体占15.3%,中青年群体占35.1%,中年群体占30.1%,中老年群体占6.4%,老年群体占13.0%(图1)。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完成人年龄分布(2009-2013年)

Figure 1 Age Distribution ofNational Natural Sciences Award Recipients: 2009-2013

在获自然科学奖项目的完成人中,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龄52.8岁,其中年龄最大的88岁,最小的38岁,也就是说,35岁及以下的青年群体在第一完成人中并未得到体现。但从第二完成人到第五完成人,该群体所占比例呈递增趋势(图2)。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完成人排序及年龄段构成(2009-2013年)

Figure 2 Age Distribution ofNational Natural Sciences Award Recipients: 2009-2013

3.2    技术发明奖

在获技术发明奖的230个项目中,前5名完成人共计1137人次,其中年龄最大的86岁,年龄最小的27岁,平均年龄45.4岁。从年龄结构看,获奖项目前5名完成人中,青年群体占15.3%,中青年群体占34.5%,中年群体占37.1%,中老年群体占6.7%,老年群体占6.4%(图3)。


获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完成人年龄分布(2009-2013年)

Figure 3 Age Distribution ofNational Technological Invention Award Recipients: 2009-2013

在获技术发明奖项目的完成人中,第一完成人同样是以中青年和中年群体为主,分别占第一完成人总人数的20.4%60.4%,这两个群体占到第一完成人总人数的80%以上。与自然科学奖的情况类似,在2009-201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的项目中,35岁及以下青年群体在第一完成人中未能得到体现(图4)。


获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完成人排序及年龄段构成(2009-2013年)

Figure 4 Age Distribution ofNational Technological Invention Award Recipients: 2009-2013

3.3    科技进步奖

在获科技进步奖的904个项目中,前5名完成人共计4437人次,其中年龄最大的91岁,年龄最小的26岁,平均年龄47.9岁。从年龄结构看,获奖项目前5名完成人中,青年群体占7.9%,中青年群体占34.2%,中年群体占43.5%,中老年群体占8.7%,老年群体占5.8%(图5)。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完成人年龄分布(2009-2013年)

Figure 5 Age Distribution ofNational S&T Progress Award Recipients: 2009-2013

在获科技进步奖项目的完成人中,第一完成人同样是以中青年和中年群体为主,分别占第一完成人总人数的20.4%56.8%,这两个群体占到第一完成人总人数的77.2%,年龄不超过35岁的青年群体虽然未能得到体现,但从第二完成人到第五完成人,青年群体所占比例仍然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图6)。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完成人排序及年龄段构成(2009-2013年)

Figure 6 Age Distribution ofNational S&T Progress Award Recipients: 2009-2013

4. 奖项对青年人才的激励效用

根据中国科协2008年发布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和《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科技人力资源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力资源,既包含实际从事科技活动(或科技职业)的劳动力,也包含可能从事科技活动(或科技职业)的劳动力。本研究由此认为国家“三大奖”应当是面向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整体的奖励激励。

根据上述两个报告中的数据推算,截至2007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5160万人。其中35岁以下群体1956万人,占37.9%35-39岁群体1744万人,占33.8%,也就是说,40岁以下科技人力资源群体已占到全国总量的71.7%

但在2009-2013年获国家“三大奖”项目的完成人中,年龄在35岁以下及35-39岁之间的分别为615人和951人,分别只占获奖项目完成人总数的9.3%14.5%,远低于我国人力资源群体中该年龄段的比例。

由于国家“三大奖”是项目奖,考虑到在获奖项目中贡献大小的因素,就对获奖项目贡献最大的第一完成人而言,没有年龄在35岁以下的,年龄在35-39岁之间的只占完成人总数的2.6%,而就第二完成人而言,年龄在35岁以下及35-39岁之间的分别只有5.7%15.0%,同样远低于我国人力资源群体中该年龄段的比例。

仅就年龄分布而言,尽管40岁以下青年群体在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中已经超过三分之二的比例,但在获国家“三大奖”项目的完成人中间,其总体比例只有23.8%;而就在贡献相对较大的第一和第二完成人中,比例也分别只有2.6%20.7%,比例更低。由此可见,现有国家“三大奖”无论从奖励的人数还是对贡献的关注度,都不能形成对青年人才的有效激励。

4.1    成果的检验期

通常,科学家取得成果,不论是科学发现还是技术发明,都要经过一番实践检验和同行评议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并加入到整个现有社会文化成果系统之中。而同行评议作为一种由科学共同体作出有关科学评价的制度,是科学研究成果获得社会确认的必要依据和前提。既然国家科技奖励的同行评议在本质上是一种对科技成果的社会确认,那么这种评定就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社会过程。因此,凡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从取得获奖研究成果到获得国家科技奖励都要经过一段间隔期,参照陈其荣(2010)的研究,我们将这一段时间间隔称之为国家科技奖获奖成果的检验期。

由于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尚无成果完成时间的数据,本次分析将只考察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成果的检验期。按照《实施细则》的规定,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有不超过20篇代表性论著,这些论著往往由不同完成人在不同年份发表,也就是说获奖项目的成果是由不同年份形成的系列成果所构成的集合。但通过分析2012-2013年论文目录可发现,在94个项目中,41个项目的第一篇论文同时也是项目全部论文中被SCI他引频次最多的,有13个项目SCI他引频次最高的是第二篇论文。这也就是说,完成人在申报书中会按照成果重要性的大小来对论文排序,而且论文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均为第一完成人。

为此本研究假定,申报者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其在申报书中所列的论文中的第一篇,并按该论文的发表年度计算成果检验期。在2012-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的94个项目中,检验期最长的为27年(2012年获奖项目:非线性应力波传播理论进展及应用),检验期最短的为3年(2013年获奖项目:干细胞多能性与重编程机理研究),这些成果检验期平均长度为9.2年。这也就是说,在完成代表性成果之后,科研人员平均要等9.2年才能获得奖励。而1901-2009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成果平均检验期长达16.6年(图7)。


国家自然科学奖与诺贝尔奖成果检验期比较

Figure 7 Testimonial Periodof Achievements: Nobel Prize and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s Award

接近十年的成果检验期反映出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公正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反映出由于人类知识量的不断增长所造成的获奖困难程度之大,但这种情形更表明获得自然科技奖的时刻长久滞后于创新成果完成之时——获奖的往往是那些经过较长时间检验和沉淀的研究成果。虽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真正具有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成果需要有足够的甚至是超常的耐心,等待它接受长期的实践检验与社会确认,但这种姗姗来迟,显然难以实现对青年人才的有效激励,甚至会引发抱怨、痛苦,在感情上造成巨大的创伤[9]

4.2   成果奖的缺陷

从本质上讲,国家级三大奖都是成果奖,这些成果往往是若干项目成果的集合——没有一定数量级和重量级的项目支撑是不会有这些成果的。换言之,国家科技奖的成果是受奖者完成所承担项目的副产品,而从项目申请到执行完毕,再有一定质量和规模的成果组合,这些都需要时间的积淀。因此,获奖项目的完成人,尤其是第一完成人不大可能太年轻。显然,以科技成果为奖励对象的制度设计,难以发挥激励青年人才的作用。

除此以外,国家“三大奖”在实践中也存在诸多未尽如人意之处。如奖励不准的问题:由于主要完成人的数额限制,许多在研究中做出贡献的一线人员被排斥在奖励之外,该奖则未奖;与此相反,有些项目完成人员数额未满,出现名额有余,由于人情风难却,使一些参加时间短或非完成者列入了主要完成人名单,造成了人所共知的“搭车”现象,不该奖的奖了。还有如署名排序不公的问题,在获奖项目中,科研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的领导基本上都署名,而干实事的人由于受名额限制很难进入获奖者名单;为保证科研经费渠道畅通和正常使用,经费资助者和管理者能轻易进入获奖名单,且在名单排序中处于“安全位置”;为增加“气势”,使项目能顺利通过评审,有的课题组拉名家参与项目署名,尽管名家没有参与该项目的研究工作等。

总言之,成果奖这种“见物不见人”的制度设计,并不利于青年人才的激励。由于操作中的困难,国家科技奖的评审工作更多地集中在对项目技术本身的评价,对候选人资质缺乏实质性的审查,加之推荐单位把关不严,辅助人员搭车现象较多,甚至出现领导干部利用职权争名夺利,严重挫伤青年人才创造才能的发挥,也影响了国家科技奖的声誉和权威性[10]

5. 结论与讨论

作为一种特殊的激励手段,科技奖励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是直接激励获奖人员,这种作用可能比较有限;另一方面是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间接激励功能往往是不能低估的,愈是高层次的奖励,后者的作用就显得愈加重要。因此,如何发挥国家级科技奖励对青年人才的激励功能,关键不在有多少人青年科技工作者直接获奖,而在于奖励本身能够产生多大的示范引导作用。

科学社会学的研究表明,青年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青年时代是科学家一生中最富有创造力、最能出成果的阶段。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和理论创新都是科学家在青年时代实现的,以诺贝尔获奖者为例:意大利科学家费米34岁发现了慢中子人工诱导衰变现象,37岁获得诺贝尔奖;海森堡25岁创立量子力学,31岁获奖;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分别在35岁和31岁时获诺贝尔奖。

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1901-2008年)和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2012-2013年)取得获奖成果时的年龄分布看,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最佳产出年龄分布在21-64岁之间,其中有78.9%是在不超过45岁时完成的,类似地,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完成人的最佳产出年龄分布在28-67岁之间,其中有74.5%也是在不超过45岁时完成的。这就意味着,从激励的角度看,在45岁之前进行奖励,更有可能使获奖者获得更优秀的成果产出(图8)。


国家自然科学奖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最佳产出年龄比较

Fig 8 Age of Achievements:Recipients of Nobel Prize and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s Award

从国际经验看,青年科技奖励是世界各国较为普遍采用的,为具有非凡才能的青年科学家创造机会的方式。它兼具青年人才的发现、承认、激励与导向的功能,通过连续性、规范化的激励——竞争机制,将科技界自身特有的社会规范、社会角色与价值取向的核心体现与国家科学建制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与可靠性有机结合,合理地将青年人才的创造力引向国家战略需求,形成科技界认知因素与社会价值多重驱动的局面,其效果在美国、德国以及印度等国家多年的实践中得到了比较好验证。

在我国,从国家科术奖的体系结构看,有面向世界的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有旨在肯定终身成就的最高科技奖,也有以中年和中青年群体为主体的国家“三大奖”,却没有面向青年人才的专门奖项。尽管现有奖励体系的年龄结构并不是对青年人才不公正,但并没有充分体现出为占到我国科技人力资源71.7%40岁以下青年人才树立榜样的特点,而且在现有的奖励体系中,青年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青年人才既是科研工作的新生力量,代表着国家科技发展的未来,又是科技发展的中流砥柱,国家科技奖励体系应将激励和支持青年人才的创新性研究作为重要的科技政策,使其创造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就需要针对现有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不足,考虑设立面向青年人才的国家级青年科技奖励,通过树立榜样,示范和引导青年人才积极探索、勇攀科学高峰。

参考文献

[1] Latuor, Bruno& Steve Woolgar. LaboratoryLife[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197.[2] 熊玲玲,黄跃雄. 加快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的科技奖励对策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 1998, 10(2):16-18.Xiong LingLing, HuangYueXiong. Study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s toAccelerate the Growth of Young Scientists [J]. R&D MANAGEMENT, 1998,10(2):16-18.

[3]  梁燕, 阙维明. 建立青年奖励是青年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 研究与发展管理, 1996, 8(2):109-112.Liang Yan, Kan WeiMing.Reward for Youth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Talents [J]. R&D MANAGEMENT, 1996, 8(2):109-112.

[4] Anne E. Lincoln, Stephanie Pincus, Janet BanjosKoster, Phoebe S. Leboy. The Matilda Effect in science: Awards and prizes inthe US, 1990s and 2000s[J].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2012, 0(0):1-14.

[5] Luciano Kay. The effect of inducement prizes on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the Ansari XPrize and the Northrop Grumman LunarLander Challenge[J]. R&D Management, 2011, 41(4):360–377.

[6] Abdullah Gök. The impact of innovation inducementprizes[R]. Compendium of Evidence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on PolicyIntervention. London: NESTA; 2013. Working Paper No. 13/18.

[7] 黄忠德等. 国外政府设立的科技奖励的基本情况、特点及对我国政府设立的科技奖励的思考[J]. 科技管理研究, 2010, (6):253-256.Huang ZhongDe, et.al. MainFeatures of Overseas Gover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s and Reflectionson China [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0, (6):253-256.

[8]王剑, 孙锐, 陈立新, 潘陆山, 孙一平. 我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2, 33(8):165-173.WANG Jian, SUN Rui, CHENLixin, PAN LuShan, SUN YiPing. Some Issues in the Policies for FosterScientific Elite in China [J]. 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 & T.,2012, 33(8):165-173.

[9]陈其荣.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的检验期探究[J]. 河池学院学报, 2010,30(3):7-15.CHEN Qi-rong. A Study on the TestPeriod of Achievements of Nobel Prizes in Nature Science [J]. JOURNAL OF HECHIUNIVERSITY,2010,30(3):7-15.

[10] 袁建湘. 科技奖励要以人为本[J]. 中国科技奖励, 2004(12):84-85.Yuan JianXiang Science andTechnology Awards should be people oriented [J]. China Awards for Science andTechnology. 2004(12):84-85.

[11] 陈其荣.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创造峰值研究[J]. 河池学院学报, 2009, 29(3):1-7.CHEN Qi-rong. Research on theBest Peak Age of the Winner of Nobel Prize in Natural Science [J]. JOURNAL OF HECHIUNIVERSITY,2009,29(3):1-7.

发表于《科研管理》2016年第(6)期: 37-44;作者授权刊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